促推行家居癌症治療 改善病人生活質素減醫療負擔 近年癌症的病發及死亡人數均有上升趨勢。根據衞生防護中心數字,2009年有12,833宗惡性腫瘤的死亡個案*,較2001年的11,406宗,上升一成三。而在各類癌症之中,大腸癌更位居第二癌症殺手,每年奪去1,600多條性命。
目前標準的腸癌化療為滴注化療藥物,患者需要定期持續往返醫院在病床上接受吊針(即滴注)治療,常用腸癌藥物患者平均每6個月便要留院574小時吊針,對生活質素造成影響 。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建議以較方便的口服化療藥物推行家居癌症治療,改善病人生活質素減醫療負擔。
留院574小時吊針化療 難維持正常生活 本港患癌人數不斷增加,對臨床腫瘤科醫療服務的需求相應持續上升。根據醫管局的數字顯示,2007至2008年度醫管局轄下專科門診中,臨床腫瘤科的就診人次,高達303,665人。
目前標準的腸癌化療為滴注化療藥物,患者需定期持續往返醫院在病床上接受吊針治療。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藥物教育資源中心崔俊明藥劑師指出,經常往來醫院接受化療,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更帶來大量非直接支出如家人陪伴患者往返醫院的費用,以至額外醫護人手、床位等直接醫療支出。同時,入院接受治療亦令患者失去治療的自主性,要處處依賴醫護人員的協助,令患者自覺病情十分嚴重,影響患者對抗癌症的信心。
以大腸癌的化療藥物爲例,常用的腸癌傳統滴注化療組合(Mayo組合或FOLFOX組合),患者每4周便要連續5天到醫院接受化療,或是每2周住院2晚接受治療。以FOLFOX組合爲例,平均每6個月便要留院574小時吊針化療,影響患者正常生活。
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指 家居癌症治療可改善病人生活質素及減輕醫療負擔 外國近年大力推廣家居癌症治療,除可減輕對醫院醫療服務的需求外,更可讓患者在舒適環境下接受治療。不單讓病人直接參與治療,更可讓患者及其家人維持原有生活,對醫療體系及病人均帶來益處。崔俊明引述一項由英國國家健康服務(National Health Service)屬下機構與Healthcare at Home共同在2006年- 2008年進行的研究,瞭解家居癌症治療效果的研究顯示:
面對龐大醫療需求,本港近年已開展為糖尿病人而設的社區治療計劃,崔俊明指:「本港癌症患者人數不斷增加,若能推行家居癌症治療,可舒緩對醫院醫療服務的需求,減輕醫護人員的工作量,如減省藥劑部調配藥物及護士安排吊針等工作,從而減低出錯風險。此外,患者接受家居癌症治療,更可騰出床位予其他有需要的病人使用,善用醫療資源;對患者來說,最重要是可以讓他們直接參與治療,提升患者的自理能力,維持原有生活。要減輕醫療體系負擔,同時讓患者接受更好的治療,才是長遠而雙贏的方案。」
崔俊明表示:
要在香港推行家居癌症治療,可先由病人可自行服用的口服化療藥入手,藥物選擇亦應考慮其療效及安全性。以目前可同時用以醫治腸癌、乳癌及胃癌的新一代口服化療藥物「卡培他濱」為例,該藥早於10年前獲批核於醫管局旗下醫院應用,並已獲國際臨床研究證明其療效與滴注化療藥物相若。服用「卡培他濱」的患者只需自行於家中服藥,患者直接參與整個治療,亦不會影響日常生活及工作,大大減少患者對治療的抗拒,亦令患者可主動參與治療,配合日常生活安排,對治療更有信心。
有不少患者擔心未能自行處理服藥安排,亦會擔心未能自行應付藥物所引起的副作用。然而只要選擇合適的藥物,由醫護人員向患者清晰講解服藥的要求及副作用(尤其是需醫護人員處理的副作用),及定期由醫護人員跟進,患者便可考慮接受家居癌症治療。
崔俊明認為:病人應瞭解更多新藥物的資訊,以作出最適合自己的選擇,選擇藥物時,最重要的考慮因素必然是安全性及藥效,但亦應留意藥物的治療方法對生活質素的影響。
資深腫瘤科護士: 傳統滴注化療較容易令病人對治療生厭 曾在公立醫院臨床腫瘤科出任護士超過16年的原家翠姑娘表示,使用傳統滴注化療藥,病人需頻密往返醫院,「每一次治療最少2至3個小時,如病人住得遠,來回醫院已用上3個小時,舟車勞頓之下,患者倍感疲累,增加了身體及精神上的負擔。」
同時,有部分仍能在化療期間上班的病人,因為工作的安排未能配合頻繁的化療,有部分病人為顧及生計,不敢貿然多請病假,在醫院接受化療後一兩天,都盡早回到工作崗位上班。有部分病人甚至提出推遲到醫院做化療,以方便工作的調配,此舉有可能影響療效。原姑娘表示,不少病人都是家庭經濟支柱,曾見有病人因擔心頻密請假到醫院吊針,加上副作用引起的不適,影響工作而中途終止治療。
原姑娘坦言,病人需要日復日、月復月返回醫院治療,難免會對治療生厭,消磨了治癌的意志,即使治療初期病人抱積極樂觀的態度,中後期也會失去對完成治療的堅持。醫生護士都會盡力勸導,鼓勵病人完成療程,但最終主導權在病人身上,應從治療療程入手,如轉用口服化療藥物,減少病人往返醫院的次數,可在家居甚至辦公室接受治療,減少他們對入院化療的抗拒,都有助病人順利完成化療。
口服化療藥免卻「吊針」恐懼 面對癌症,病人需要極大的勇氣和決心,原姑娘說: 「 醫院的環境總教病人回想起治療的經驗,病人每次回到醫院,接受『吊針』,針管穿刺的刺痛、化療藥副作用引起的不適,不少病人都會厭惡、恐懼。若口服化療能取代傳統滴注化療,達至同樣療效,病人只需在家服藥,減少了對『吊針』的恐懼和厭惡,有助病人完成治療。」
另外,原姑娘補充,患者接受口服化療,可以較靈活安排自己的生活時間,不受在醫院接受化療的限制,維持生活質素,對患者面對化療,有正面積極的鼓勵作用。
腸癌患者坦言: 積極參與治療選擇 選用口服化療藥減心理壓力 吊針化療藥的副作用,令不少患者感到怕怕。現年六十多歲的林女士,今年年初確診患上腸癌,並曾接受手術切除腫瘤,但因癌細胞已擴散到肺部,術後需要每月接受一次吊針化療及每日早晚服用口服化療藥。
林女士身邊有朋友曾接受吊針化療,早已聽聞需經常出入醫院對生活的影響,加上吊針所造成的痛楚,令她十分抗拒吊針化療,故向醫生主動提出希望可避免吊針。
林女士坦言 :「既然我有所顧慮,當然要向醫生表達,始終是自己接受治療,當然要清楚了解哪一種治療最適合自己!」
除家居癌症治療外,林女士需要每月接受一次吊針化療,林女士直言 ,每次吊針均十分耗時,除吊針的時間外,動輒等上2至3小時才能獲治療,有一次更長達6小時。「來來回回醫院,又要等吊針,對我們這些病人來說真的很累,加上吊針藥物的副作用,更令我們疲勞不堪。每次吊針後的一兩天,我也累得無力做家務。」
相對傳統吊針化療藥的副作用,林女士覺得口服化療藥的副作用相對輕微,只屬「小兒科」,平日只會間中出現胃口欠佳的情況,而且認為口服化療藥較為方便,不用浪費時間到醫院。
由於口服化療藥目前被列爲自費藥物,林女士光是用於口服化療藥的藥費每個月便花上三千元,加上因林女士胃口欠佳,需要服用營養補充劑,各項的醫療開支,對已退休的林女士及其丈夫而言,均構成沉重的經濟負擔。林女士擔心,長遠未能承擔高昂的藥費,她希望,政府能盡快免費提供口服化療藥物,令更多病人受惠。
資料提供: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