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料庫 (備有3,600+文章供參考)

點擊"所選分類", 文章會顯示在>>>所有分類的最下方!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體重指數" 計算器

BMI Calculator

填入你的重量及高度


你的體重指數BMI是

0


健康才是真財富

你會輕的一點嗎?

你很健康呀!

你已超重!

你已在肥胖指數中!

提議? 提議? 提議?

男性疾病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2014/11/17
70歲的王先生,偶爾會有下背痛合併坐骨神經痛的狀況,近期症狀加劇,就醫後被診斷為椎間盤感染引起。根據統計顯示,高達八成的人在一生當中,會經歷下背痛,是門診常見病症。成大醫院斗六分院骨科醫師藍聖閔表示,造成下背痛的成因非常複雜,常見的因素包括扭傷拉傷或脊椎的感染與腫瘤,以及腹腔與骨盆腔的疾患都可能造成下背痛。 王先生有糖尿病和心臟病病史,長期服藥控制,偶爾的下背痛都是到附近診所拿藥和打針控制。但近期下背痛疼痛頻率增加,打針的效果也不如過去,還有輕微發燒情形。近日聽到老鄰居分享,透過「灌骨漿」能有效改善背痛,因此到醫院尋求治療,但經檢查後,發現第四和五椎間盤細菌感染,並引起鄰近椎節的骨髓炎,必須以清創、融合固定與自體補骨的手術,加上數周靜脈抗生素治療,才能改善。 藍聖閔表示,下背痛有許多因素,包括扭傷拉傷、脊椎腔狹窄、脊椎滑脫、椎間盤退化突出、脊椎壓迫性骨折;以及脊椎的感染與腫瘤、自體免疫疾病如僵直性脊椎炎與雷德氏症候群;或腹部主動脈瘤、胰臟炎、膽囊炎、腹部主動脈剝離、腎盂炎等腹腔、骨盆腔病疾。一般下背痛和坐骨神經痛多屬良性,是因脊椎退化造成椎節不穩定或神經的壓迫。 較緊急的下背痛徵象,包括年紀超過70歲、疼痛持續超過6周、對藥物反應不佳、發燒、癌症病史、合併神經壓迫症狀如坐骨神經痛、不明原因體重減輕、長期使用類固醇或者其他免疫抑制劑等等。藍聖閔說,一般聽到的灌骨漿,可有效緩解單純的脊椎壓迫性骨折,或腫瘤轉移造成的壓迫性骨折疼痛,但有感染症狀時,並不適用。主要是透過液態的骨水泥,用經皮穿刺針從身體後側注入椎體,等骨水泥硬化之後,提供力學上的穩定度。

35歲的戴姓男子,身高160公分、體重80公斤,脂肪堆積造成「大咪咪」,即使勤健身沒有,讓他相當自卑;就醫檢查,才發現是男性女乳症,透過抽脂手術及切除乳腺後,才恢復自信心。

肥胖增加雌激素 小心男性女乳症

國泰醫院整形外科主任蒲啟明表示,男性女乳症是指男性乳房組織有腺體或脂肪增生,分為原發性及病理性。原發性是因身體過度肥胖,造成體內睪固酮分泌下降、雌激素分泌增加,刺激乳腺生長;病理性可能是罹患甲狀腺疾病、肝硬化、慢性腎臟疾病,或是使用類固醇、利尿劑等。

手術治療前 先釐清原因

蒲啟明主任強調,手術治療男性女乳症,首先要進行抽血或超音波檢查,確認為非病理性男性女乳症,經由抽脂改善胸型外觀,並切除增生的乳腺,術後穿著彈性衣半年,就能恢復成平坦的胸部;若是合併睪固酮低下,需藥物治療3個月至半年。

少吃高糖、高脂食物

如何避免發生男性女乳症?蒲啟明主任建議,日常飲食減少油膩、油炸、甜膩、乳製品等,容易造成肥胖的食物,另外,養成規律生活、運動的健康習慣。若是發現胸部異常腫大,最好及早就醫檢查,以免影響心理健康。

一名年長男性心絞痛患者正在醫院診間等看診,因為等待時間有點長,閒閒沒事,便拿起一顆舌下含片(硝酸甘油片NTG,一般稱為耐絞寧)服用,不料一吃,馬上昏倒,引起診間騷動,醫療人員趕緊將這名患者送急診,所幸經過治療、觀察,患者終於恢復意識。

林口長庚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林佳濱表示,這位患者是他所收治,當時他詢問患者,沒事為什麼要吃舌下含片,患者說自己從來沒吃過舌下含片,想嘗嘗舌下含片的味道,沒想到一吃就昏倒。

亂吃舌下含片 易造成血壓驟降 林佳濱醫師解釋,舌下含片主要是幫助慢性心絞痛患者舒緩不適症狀,患者心血管雖然狹窄,但還沒有塞住,含舌下含片後,血管會放鬆、血壓會下降,進而減輕心絞痛不適症狀,但如果沒事亂吃舌下含片,血壓急速下降,患者很容易昏倒,對於年長者來說,非常危險。所以建議患者服用舌下含片時,一定要坐著,或躺臥在床上,旁邊也一定要有人陪同,以免發生昏倒意外,萬一發生可以及時了解情況、及時就醫。

林佳濱醫師強調,舌下含片可以放鬆血管、改善慢性心絞痛症狀,但如果血管完全塞住、產生急性心肌梗塞,使用舌下含片不但無法解決急性心肌梗塞問題,患者還可能因血壓下降而突然昏倒,這樣很容易受傷,狀況就更加棘手。

急慢性心血管問題治療大不同 別輕信網路吸血栓謠言 另外,最近網路有謠言指出,運用像吸塵器般技術,可以吸出心肌梗塞血塊。林佳濱醫師對此表示,治療急性心肌梗塞時,雖然會使用微導管吸出血管中的膽固醇斑塊,但效果並不像謠言所說那般神奇,微導管治療原理是運用負壓將血栓清除,患者清除血栓後,還是需要使用氣球擴張、置放支架,以免血管再度栓塞。

林佳濱醫師表示,微導管療法並非用來治療慢性缺血性心絞痛,這類患者常出現胸悶、呼吸困難等症狀,主要是血管內膽固醇囤積造成血管壁增厚,當血管狹窄、血管供應減少,便會引起上述症狀。目前治療方式以氣球擴張、血管支架放置術為主,網路謠言、影片中的血管清除概念並不適合用來治療慢性心絞痛,民眾接受治療後,若有高血脂問題,還是要持續服用降血脂藥物、多注意飲食、生活習慣,才能減少血管膽固醇囤積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