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料庫 (備有3,600+文章供參考)

點擊"所選分類", 文章會顯示在>>>所有分類的最下方!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體重指數" 計算器

BMI Calculator

填入你的重量及高度


你的體重指數BMI是

0


健康才是真財富

你會輕的一點嗎?

你很健康呀!

你已超重!

你已在肥胖指數中!

提議? 提議? 提議?

飲食與健康

一名中年女子狂吃瓜子、堅果類零食從早吃到晚,結果腹痛就醫時,血糖飆高,就連血液也變成乳白色的「牛奶血」。許多民眾習慣了零食不離口也不忌口,導致本身慢性疾病復發,尤其是高膽固醇疾病。

每天堅果攝取不超過1份 約等於腰果5

醫院護理師賈善閎提醒,堅果富含脂肪,易讓人不小心吃太多,導致血脂與血糖攀升,嚴重時可能血糖過高而導致酮酸中毒。根據建議,每天堅果種子類攝取量為1份,約是大顆的堅果(腰果、杏仁果)5顆或是小顆的堅果(花生)10顆。

「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簡稱LDL-C,過多時會沉積在動脈血管壁上,使動脈硬化狹窄,長久累積就可能形成各種心血管疾病,被稱為「壞」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簡稱HDL-C,被認為有保護心血管的功能,被稱為「好」膽固醇。總膽固醇數值,是由HDL、LDL與三酸甘油脂所計算而成,正常值為200 mg/dl 以下,若超過240mg/dl即為高膽固醇血症。

改善高膽固醇 飲食、運動雙管齊下

若想要降低膽固醇問題,應更注意飽和脂肪酸的攝取。建議可適當攝取蔬果中水溶性膳食纖維幫助控制血中膽固醇濃度,水溶性膳食纖維的來源以瓜果類、蕈菇類蔬菜和水果為主,如蘋果、柳丁、柑橘、花椰菜、胡蘿蔔等,促進體內膽固醇代謝。除了瞭解食物中哪些可以降低膽固醇,你還必須知道如何選擇食物,才不會不知不覺間,又讓膽固醇升高。

選擇肉類時,選擇瘦肉、雞肉要去皮。建議每天吃5兩肉,1兩約是2根手指大。另外培根、火腿、香腸這些食物的油脂很高,都是飽和脂肪,會增加膽固醇的量,儘量避免。盡量使用橄欖油烹調,避免動物油及奶油。賈善閎護理失表示,運動方面依據國民健康署建議,民眾可施行「運動531法則」,一周至少5次、一次30分鐘,心跳快至110下/分,需依個人身體狀況再做調整。

(文章授權提供/優活健康網)資料來源: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 賈善閎 - 部立桃園醫院護理師

 

煎烤牛排和肉類時,如何得知肉品已安全被煮熟?根據克里夫蘭醫學中心,營養師Laura Jeffers醫學博士說,有些人喜歡吃不是全熟的肉,只是很可能會忽略食用未煮熟的肉類也會導致食物性中毒。提醒瞭解不同肉類至少達到最低的溫度要求,才能避免食物性中毒。

肉品類要煮熟 才能避免食物中毒

肉類可能含有有毒細菌或寄生蟲,包括大腸桿菌、沙門氏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小腸結腸炎耶爾森氏菌、李斯特菌、旋毛蟲病等,很可能會引起類似流感的症狀,例如噁心和嘔吐、腹部絞痛、腹瀉、發燒和發冷等持續數天,並感到非常痛苦。想要預防食物性中毒,請記住以下最低溫度要求:

1. 碎牛肉必須全程加熱至攝氏71度。

2. 牛排、烤肉和豬肉應加熱到攝氏63度。

3. 家禽應加熱至攝氏74度。

4. 牛肉、小牛肉、羊肉和豬肉應在烹飪後靜置三分鐘。在靜置的時間內,肉的溫度會保持恆定或繼續升高,這會破壞有害細菌。

憑肉眼難以判斷 善用溫度計檢驗

如何判斷肉品已經熟?任何煮熟的、未醃製的紅肉,即使肉已經達到安全的內部溫度很可能是粉紅色的,僅憑肉眼無法判斷肉是否安全地被煮熟。因為煮熟的漢堡肉餅很可能看起來是棕色、粉紅色,如果要確定肉類是否煮熟的方法是使用肉類溫度計檢查其內部溫度。雖然牛肉有不同的熟度,但在大多數情況下,漢堡的肉餅要煮得很好,建議要滿足最低溫度要求。

過度烹飪的危害 增加罹癌風險

此外,過度高溫也會引起問題。研究人員發現,大量食用煮熟的、油炸或燒烤的肉類會增加患結直腸癌、胰腺癌或前列腺癌的風險。使用高溫方法烹製肉食,比如平底鍋煎炸或直接在火上燒烤易形成多環胺類(HCA)和多環芳香烴(PAH)的化學物質都會導致DNA發生變化,增加罹癌風險。尤其是在攝氏148度以上燒烤或煎炸或長時間烹製的肉類,往往會形成多環胺類。肉食如果暴露於菸霧中加速多環芳香烴的形成。

如何降低多環胺類和多環芳香烴的風險,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的說法提供以下建議:

1. 避免延長烹飪時間,特別是在高溫下。

2. 在暴露於高溫之前使用微波爐烹飪肉類,以減少肉類必須與高溫接觸才能完成烹飪的時間。

3. 在高熱源上不斷翻轉肉,而不是將肉放在熱源上而不翻轉。

4. 去除燒焦的肉部分。

「皮膚有問題,到底什麼能吃、什麼不能吃?」藉由飲食達到控制、改善皮膚疾病,來擺脫服藥是許多患者的希望,蕭子臨,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皮膚科主任, 以常見的四種皮膚疾病為例,說明疾病飲食攝取建議:

1. 痤瘡:低GI飲食。 有研究指出,低升糖指數(glycemic index)飲食有助於改善痤瘡症狀,因此病患若是吃了高升糖指數食物,就會使痤瘡惡化。此外也有研究指出,減少乳製品攝取可能改善痤瘡,如起司、牛奶。

2. 慢性蕁麻疹:補充維生素D。 初步證據顯示,慢性蕁麻疹病患多補充維生素D可改善病況,然而補充多少劑量等相關問題,仍有待進一步研究確定。

3. 乾癬:減肥、減少酒精攝取。 減肥不但能改善乾癬症狀,還能提高部分乾癬藥物療效,對乾癬患者較常合併的代謝性症候群也有益。此外,少喝酒,減少酒精攝取也可改善乾癬,能降低乾癬藥物所帶來的肝毒性。

4. 異位性皮膚炎:避免過敏原。 不少母親在懷孕期間避免過敏原攝取,如雞蛋等,但醫師說,這樣做其實無法降低將來孩童罹患異位性皮膚炎的機率。相反地,可能造成出生體重不足及早產危險。而懷孕期間服用益生菌,產後嬰兒繼續服用益生菌,可降低將來孩童罹患異位性皮膚炎的機率。 而母親於哺乳期間避免過敏原攝取,也無法降低孩童罹患異位性皮膚炎的機率。對異位性皮膚炎高危險群嬰兒,前四個月「純母乳的哺育」或「水解配方奶」確實具有保護作用。但一般嬰兒,純母乳的哺育對異位性皮膚炎並無保護效力。 過敏原排除飲食(elimination diet)僅適用於經口食物測試(oral food challenge)證實具有食物過敏的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建議一般患者切勿自行嘗試,以免造成營養不良或生長遲緩。蕭子臨醫師強調,飲食對皮膚問題確實有幫助,但患者切勿矯枉過正,造成營養失調。

 

下級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