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料庫 (備有3,600+文章供參考)

點擊"所選分類", 文章會顯示在>>>所有分類的最下方!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體重指數" 計算器

BMI Calculator

填入你的重量及高度


你的體重指數BMI是

0


健康才是真財富

你會輕的一點嗎?

你很健康呀!

你已超重!

你已在肥胖指數中!

提議? 提議? 提議?

銀髮生活

老年有四好,幸福壽自高:一有好老伴兒,互愛互照料;二有好身體,病魔不侵擾;三有好積蓄,生活更隨意;四有好朋友,聊天陶情操。黃金珍寶不及老年有四好。

一) 有好老伴,互愛互照

每當我看到有的老人還能顫微微地攙扶著老伴走在街頭,很為他們高興。俗話說:“少年夫妻老來伴。”老夫老妻相陪相伴是歡度晚年的保證。子女雖孝,也難以終日相伴。子女大了均各有各的工作和家庭,有些子女為奔自己的前途,有許多去外省外市的,也有出國的,即使老人生病時兒女來陪伴,但人老多病,久病床前難有孝子啊!而老伴卻天天在你身邊說說知心話,知疼曉熱,平日噓寒問暖,病時盡心照料。因此,“白頭偕老”是人生最大的幸事。

二) 有好身體,病魔不侵

老人雖然不工作,但有副好身體,不僅可以免去病魔折磨之痛苦,歡度晚年,而且還可以使自己發揮餘熱,為社會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反過來又能愉悅身心、促進健康,使生活變得更充實,更幸福。

三) 有好積蓄,生活隨意

俗話講:“兒有女有不如自己有。”當然,人老了要靠子女、靠社會,尤其在我們社會主義中國更應該這樣。但是,要想晚年生活手頭寬裕和隨意一些,還是要積點、留點“老底”為好,這好比現在搞養老保險一樣,年輕力壯時多苦點,多省點存放在那裏,年老體弱時就無後顧之憂了。

有的老人辛辛苦苦勞累了一輩子,都是為子女上學、工作、結婚而奮鬥,有的甚至不惜借債為子女大操大辦婚事,把半輩子,大半輩子的“老底”都掏光了,待到自己年老體弱時,子女孝順的,或自己有一份養老金的即是最好,否則單純指望子女贍養的往往都不那麼爽,有的甚至要遭到子女的虐待和遺棄,晚年生活會淒淒慘慘,如此事例常見於報端。

四) 有好朋友,聊天陶情

什麼叫知心朋友呢,沒有利益之爭,只有真心地聊,真心的問候和關懷,讓晚年都不冷清,才真令人羡慕。平時到朋友家串串門,或者經常邀請一些老朋友來家裏聊聊天,下下棋,偶爾還可以小斟幾杯。一個單位或居住在一起的老朋友還可以結伴外出旅遊,探望老友等等。這樣做,可以減少老年人心中的一些失落感,使生活更加充實;同時也可以使老年人在純真的友誼中進一步陶冶情操,使自己更加熱愛生活,更加珍惜生活。

韋辰/ 韓振奎

* * 相 關 報 導 只 供 作 本 網 上 雜 誌 的 讀 者 用 作 參 考 及 增 進 一 些 健 康 及 進 補 資 訊 為 目 的,此 報 導 均 有 時 間 上 及 因 應 個 人 體 質 接 受 上 的 限 制 ,若 引 用 任 何 文 章 內 容 引 起 任 何 不適 請 速 與 你 相 熟 醫 師 聯 絡 及 診 斷; 若 本 文 對 任 何 公 司 或 個 人 構 成 任 何 商 業 影 響 或 金錢 上 損 失 , 恕 與 本 網 站 無 關。* *


健康長壽是每個人的願望,但隨著年紀增長,體力逐漸變差,也愈來愈容易生病。醫師指出,肌少症及衰弱症是老年病症群的表現;當兩者發生時,就很容易跌倒、受傷、住院、失能、甚至造成死亡。

50歲後 每年流失肌肉1%

復健科主任杜育才指出,肌少症是指骨骼肌質量及功能流失的疾病,雖然年紀愈大,肌肉力量、肌肉量都會逐漸降低,但降低達一定數值,就要懷疑是肌少症。根據統計,50歲後,每年肌肉量會減少1至2%;60歲後,肌肉量流失更快速,

兩種疾病容易短命

杜育才說明,肌少症的長者,若體重及活動力下降,很容易引起衰弱;而衰弱症常伴隨較高的關節炎、骨質疏鬆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肺臟疾病、腎臟疾病,以及癌症等致命疾病。

飲食+運動預防

杜育才強調,老年人應攝取足夠的蛋白質,並且維持運動習慣,運動可以強化肌力、改善關節靈活度,同時減緩骨質流失的速度,建議有氧、伸展及肌力運動都要輪流進行。 (杜育才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復健科主任)

 

年近七十的吳先生因肺炎住院治療長達三個月,回家休養後卻出現拉肚子的症狀,一天要跑廁所三、四次,吳先生以為是吃壞肚子,就自行服用腸胃藥,但拉肚子的情況卻未改善,直到複診檢查後,才發現是因住院期間使用抗生素而造成腸道內感染困難梭菌。

陳垚生高雄榮總內科部主任醫師表示,困難梭菌是一種經由腸胃道中繁殖致病的細菌。在健康的人體腸道內因有適量的益生菌,可抑制其生長,即使感染困難梭菌也很少會出現不適。但年長者或住院養病的患者長期使用抗生素,會使腸胃道減少益生菌叢,致使困難梭菌大量繁殖。

陳垚生醫師解釋,感染者常出現腹瀉,往往被民眾以為是拉肚子而忽略,而且大部份止瀉藥會讓困難梭菌的毒素無法順利排出,可能會造成腸道發炎及併發症,如偽膜性腸炎、巨腸症及敗血症,致死率極高。

「困難梭菌」名如其菌,難診斷也難治療,陳垚生醫師指出,只要曾感染過困難梭菌的病患,即使復原後腸道正常,但是菌叢仍無法生長回來,腸道中仍有困難梭菌孢子存在,復發機率高,且根據研究,曾感染困難梭菌的病患,有5成的病人會復發。

陳垚生醫師說,目前有藥廠在台灣開始進行困難梭菌疫苗第三期臨床實驗,已在陸續募集病例參與研究,全球有一千五百名病例參與,其中台灣預計收一百二十五名病例,第一階段結果預計兩年半後出爐。未來若有疫苗,對許多年長者是一大福音;建議民眾可勤洗手以及小心使用抗生素,是目前避免感染較有效的預防方式。

 

下級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