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料庫 (備有3,600+文章供參考)

點擊"所選分類", 文章會顯示在>>>所有分類的最下方!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體重指數" 計算器

BMI Calculator

填入你的重量及高度


你的體重指數BMI是

0


健康才是真財富

你會輕的一點嗎?

你很健康呀!

你已超重!

你已在肥胖指數中!

提議? 提議? 提議?

中醫療法

一名25歲的陳姓女子,5年多前曾發生車禍,當時並沒有明顯不適,就沒有處置。近日,因連日加班勞累,突然腰痛劇烈,急診後,雖疼痛稍減,但仍難以正常活動。經中醫傷科調理及用藥後,才不再疼痛。

年紀大、過勞、變天舊傷易復發 中醫療法助改善

衛福部彰化醫院中醫師張煒東指出,在門診間經常可以見到陳姓女子這種因外力受傷,或使力不當造成關節肌肉扭挫傷,但當下沒有做適當處置,日子久了以為痊癒了,其實已經變成舊傷,特別是年紀大或過度勞累的人,較容易舊傷發作。而復原的病程與年紀及受傷的時間有關,年紀越輕與越新的傷勢復原越快;反之,年紀越大與病程越久則越難處理。

張煒東醫師補充, 舊傷也常發生在天氣變化時,所以,民間一般將這種痠痛稱為「風濕」,也常會戲稱當事者是氣象台。這種風濕痠痛並不是西醫學上和免疫相關的類風濕性關節炎,而是吹風或濕氣重所造成舊傷復發的痠痛。這類舊傷若搭配使用活血通絡的中藥蒸氣薰蒸患部、針灸循經通絡、傷科手法理筋復位,或使用中藥理氣活血來調理,都能有效減輕、改善患者的痠痛。

預先活血通絡 不怕變天這痠那疼

張煒東醫師提醒,有些人的舊傷每到天氣轉冷或變天時就會發作,這類比較規律性的患者可以不用等到發作才就醫,可以在發作前找中醫師,以活血通絡的藥物先行調理,通常是天氣變換之前預先處理,可減輕發作時的不適。

西醫領域中,民眾用藥有藥師把關,那麼,中醫呢?我們吞下肚的中藥,究竟是「誰」調配的?又由誰把關呢? 根據統計,台灣約有六成六的民眾經常性的使用中藥,每月約有一成的民眾使用中醫治療,每年約有三成的民眾,至少一次以上使用全民健保身分就診。長久以來,中醫與西醫,同樣是台灣民眾醫療保健的方式,且長期以來,民眾對於中醫藥照護有高度的需求。惟台灣缺少專責中藥藥事人員的培育,致使台灣民眾中藥藥事服務體系呈現缺口,中藥事服務需求無法得到滿足,民眾中醫藥照護權益亦未能獲得保障。 中醫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何永成醫師表示,中醫、西醫分屬不同醫療專業領域,因此台灣實施中西醫雙軌制度。按大法官釋字第404號解釋,「醫師法為強化專業分工、保障病人權益及增進國民健康,使不同醫術領域之醫師提供專精之醫療服務,將醫師區分為醫師、中醫師及牙醫師」。 在中國、韓國等使用中藥之地區,多有中藥藥事服務,採行中、西藥事服務分離、中西藥師教育分流制度,可知中藥、西藥分設專責藥事人員已為全世界傳統醫學發展之趨勢。而台灣藥事法103條亦訂有中藥師制度,依法應分設藥師、中藥師兩類專責藥事人員。 何永成醫師進一步說明,世界衛生組織發表「世衛組織傳統醫學戰略」呼籲各國應重視並制定政策管理傳統醫藥,提高傳統醫學服務提供者的技能與確保病人安全。中藥藥事服務是幾千年來傳承的醫藥事業,其發展及中藥藥事人員制度之建立,遠在西藥引進之前,是台灣民眾完整就醫用藥照護的權益;為鼓勵藥師投入中藥藥事服務工作,現行藥師法第15條及藥事法第35條分別雖訂有修習中藥16學分之藥師亦得執行或兼營中藥藥事服務工作之規定,但目前藥師執行中藥業務,特別是傳統中藥材業務比例的人數甚少,專責從事中藥藥事服務的藥師比例更低,約僅有0.46%。 藥事法第103條雖訂有中藥師考試之規定,但迄今未落實辦理,也因此未有大學設立中藥學系培育中藥藥事人員人材,專責中藥藥事人員人力嚴重不足,中藥專業面臨傳承危機,民眾中藥事服務無法完整提供。 中藥藥事服務是獨立之專業並非依附西藥之「兼業」,參照現行醫事人員執業之法律規定,中、西藥應由不同專責人員管理,爰此,應依「教、考、訓、用」原則,分別於現行藥學系中設立中藥組、中藥學位學程及新設中藥學系,建立藥師專責從事中藥藥事服務工作制度等多重方式,整體規劃專責中藥藥事人員之培育,確保全民用藥安全。

慢性傷口指經過合宜治療後,超過預期時間仍然無法達到結構和外觀的癒合。預期時間因傷口嚴重程度來認定,一般認為是一個月。造成慢性傷口的成因主要可以歸納為2個:傷口感染(不當換藥方式甚至置之不理)及局部血液循環不良。解決這兩個最重要的問題,傷口通常能逐漸癒合。

中醫針對傷口感染、血循不良處方不同

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中醫科主治醫師葉兼碩說明,糖尿病足潰瘍在定義上也屬慢性傷口,但由於長期高血糖狀態導致神經血管病變及免疫功能下降,增加傷口癒合難度,因此控制血糖穩定成為治療傷口的另一項重要任務。

中醫針對慢性傷口的治療包含外治與內治。傳統中醫認為,傷口發炎感染時表現出來的紅腫熱痛、發燒為火毒、濕熱。治療以清熱解毒為主,並可與抗生素治療相輔相成,常用四妙勇安湯、五味消毒飲等。

血液循環不良則可概分為2類型:虛及瘀,可能單見也可以並陳。治療上,氣血虛者常用托里消毒飲、人參養榮湯、陽和湯來補益氣血,促進傷口組織新生;血脈不通,「瘀」者再加活血化瘀藥來促進血液循環,常見用藥如三棱、莪朮、桃仁、紅花。

中醫外用膏藥 有助傷口癒合

葉兼碩醫師表示,外治方面,正確傷口換藥是不二法門,減少傷口感染。西醫外科已發展出多種傷口敷料,主要作用是控制傷口感染及保濕,但促進血管新生則選擇有限。對此中醫外用藥提供另一種選項,紫雲膏、生肌玉紅膏、金創膏等外用藥,促進血液循環,加速傷口癒合。目前已有國內外基礎研究文獻證實這類用於治療慢性傷口的外用藥,具有促進血管新生及傷口癒合效果。

除上述傳統中藥外,民間亦流傳各種「中醫藥偏方」,根據筆者經驗,少數為成分不明秘方。這些方藥或草藥在適當條件確實有不錯效果,但若誤用造成危害亦不小,輕者加重感染,重者危及生命。若欲使用,應找合格醫師協助評估,避免加重病情。(文章授權提供/優活健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