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料庫 (備有3,600+文章供參考)

點擊"所選分類", 文章會顯示在>>>所有分類的最下方!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體重指數" 計算器

BMI Calculator

填入你的重量及高度


你的體重指數BMI是

0


健康才是真財富

你會輕的一點嗎?

你很健康呀!

你已超重!

你已在肥胖指數中!

提議? 提議? 提議?

中醫療法

慢性傷口指經過合宜治療後,超過預期時間仍然無法達到結構和外觀的癒合。預期時間因傷口嚴重程度來認定,一般認為是一個月。造成慢性傷口的成因主要可以歸納為2個:傷口感染(不當換藥方式甚至置之不理)及局部血液循環不良。解決這兩個最重要的問題,傷口通常能逐漸癒合。

中醫針對傷口感染、血循不良處方不同

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中醫科主治醫師葉兼碩說明,糖尿病足潰瘍在定義上也屬慢性傷口,但由於長期高血糖狀態導致神經血管病變及免疫功能下降,增加傷口癒合難度,因此控制血糖穩定成為治療傷口的另一項重要任務。

中醫針對慢性傷口的治療包含外治與內治。傳統中醫認為,傷口發炎感染時表現出來的紅腫熱痛、發燒為火毒、濕熱。治療以清熱解毒為主,並可與抗生素治療相輔相成,常用四妙勇安湯、五味消毒飲等。

血液循環不良則可概分為2類型:虛及瘀,可能單見也可以並陳。治療上,氣血虛者常用托里消毒飲、人參養榮湯、陽和湯來補益氣血,促進傷口組織新生;血脈不通,「瘀」者再加活血化瘀藥來促進血液循環,常見用藥如三棱、莪朮、桃仁、紅花。

中醫外用膏藥 有助傷口癒合

葉兼碩醫師表示,外治方面,正確傷口換藥是不二法門,減少傷口感染。西醫外科已發展出多種傷口敷料,主要作用是控制傷口感染及保濕,但促進血管新生則選擇有限。對此中醫外用藥提供另一種選項,紫雲膏、生肌玉紅膏、金創膏等外用藥,促進血液循環,加速傷口癒合。目前已有國內外基礎研究文獻證實這類用於治療慢性傷口的外用藥,具有促進血管新生及傷口癒合效果。

除上述傳統中藥外,民間亦流傳各種「中醫藥偏方」,根據筆者經驗,少數為成分不明秘方。這些方藥或草藥在適當條件確實有不錯效果,但若誤用造成危害亦不小,輕者加重感染,重者危及生命。若欲使用,應找合格醫師協助評估,避免加重病情。(文章授權提供/優活健康網)

皮膚搔癢難耐 恐是異位性皮膚炎導致

一名14歲蔡小弟,從小就罹患異位性皮膚炎,時常搔癢難耐,皮膚甚至已成苔蘚化暗沉,近來因課業壓力大,不管使用外擦藥物或是服用類固醇,仍未改善症狀,甚至因抓破傷口導致感染,雖曾就醫施打抗生素治療,但出院後,蔡小弟卻因皮膚問題不想上學,後來赴醫院中醫科就診,採換膚方早晚服用,並搭配科學中藥黃連解毒湯治療,兩週後傷口抓傷部分減少,三個月後,蔡小弟也不需再服用類固醇,目前已恢復日常生活,並持續接受門診追蹤。

換膚方治皮膚炎 發揮抗過敏功效

在傳統中醫上,異位性皮膚炎與濕邪相關,屬於濕瘡、四彎風、血風瘡的範疇,尤其換季影響,恐使病患病情加劇;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謝旭東指出,因師承上海派中醫外科朱士宗,所獨創換膚方,透過蒼朮、藿香等藥材,幫助患者的脾胃代謝掉身體的濕邪,另外換膚方中的黃芩、苦參等,也能有效發揮抗過敏、抗感染功效。

平時多保濕 生活避免過敏原 

謝旭東醫師進一步說明,出現異位性皮膚炎時,生活上一定要多加注意,包括應隨時注重保濕,像是每天喝足水分、選擇保濕效果佳的沐浴乳且最好每天早晚各擦一次乳液,保持皮膚溼度,另外,若容易因環境過敏原而誘發病症,除了家中環境應定期打掃,外出時應配戴口罩,飲食上,像是帶殼類海鮮、牛奶或雞蛋等,可能誘發過敏原的食物,也應避免攝取。

把握黃金治療期 有效治癒異位性皮膚炎

異位性皮膚炎在七歲前屬於發病高峰期,但同樣也是黃金治療期,若能把握早期治療,到青春期就有機會能夠痊癒;謝旭東醫師呼籲,因此若有任何疑似異位性皮膚炎症狀出現時,應盡快就醫檢查,早期發現,早期介入治療,避免因延誤就醫,反使症狀加劇,影響一輩子皮膚。

中醫認為,白露後是適合邁入青春期小孩服用中醫轉骨方的節氣,秋冬養陰是兒童「轉骨」的好時機,及早為隔年的成長做好準備。兼具西醫兒科專科醫師執照的花蓮慈濟醫院中醫部兒科主任楊成湛強調,中醫轉骨的主要課題並非只吃補藥,而是「基本功」的養成,也就是培養「均衡飲食」、「適度運動」、「充足睡眠」、「預防保健」等良好的生活習慣。

古時轉骨方不適宜 調節脾胃吸收為根本

楊成湛表示,過去農業社會通用的「轉骨方」,已不符合現代青少年的需要,所以需要透過中醫師辯證論治、量身打造專屬個人需要的轉骨方。中醫認為轉骨不僅僅在於長高而已,更重要的是透過調整臟腑機能和改善偏差體質達到促進生長發育的目的。中醫認為「脾胃是後天之本,氣血化生之源」,脾胃主管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使吸收的養份變成氣血、津液,以供給全身,脾胃不好當然對成長會有很大的影響。

楊成湛表示,有些小孩先天脾胃氣虛,後天失調,長年食慾不振,導致形體消瘦,也有小孩是後天偏食、挑食引起,吃多了含糖飲料及零食,造成營養不均衡或消化不良,建議先從改善腸胃著手,開脾健胃,益氣滋養,或止瀉消積,而不是補藥吃到底。在食補方面,蓮子、山藥、芡實、薏苡仁或酌加茯苓組成的四神湯,具補脾胃,改善消化系統機能,適量補充有助營養吸收。

過敏也會影響發育 睡眠充足和運動也很重要

除了小孩後天偏食、挑食外,過敏疾病也會影響兒童生長發育,楊成湛指出,例如鼻過敏長期鼻塞會使血氧濃度降低,易精神萎靡,鼻炎也造成嗅覺遲鈍,使得小孩食慾降低,氣喘則會干擾睡眠,睡眠不足,影響生長激素的分泌。這些都可以先以中藥來調理治療,等過敏狀況改善後再來給予轉骨中藥則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睡眠也是一個重要因素,充足睡眠能刺激生長激素分泌有助於長高。楊成湛強調,持續運動也是很重要,尤其是跳躍運動,如打籃球、排球和跳繩等,都可刺激生長板生長。中醫轉骨方需要特別注意進入青春期的時間點,青少年從10-12歲開始到16-17歲的生長潛力最大,中醫轉骨時間點必須根據第二性徵的出現為基準點,太早亂吃補藥有可能會造成性早熟的後遺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