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料庫 (備有3,600+文章供參考)

點擊"所選分類", 文章會顯示在>>>所有分類的最下方!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體重指數" 計算器

BMI Calculator

填入你的重量及高度


你的體重指數BMI是

0


健康才是真財富

你會輕的一點嗎?

你很健康呀!

你已超重!

你已在肥胖指數中!

提議? 提議? 提議?

秋季健康

立秋之後天氣由熱漸涼,進入了“陽消陰長”的過渡階段。中秋後,雨水漸少,天氣乾燥,晝熱夜涼,氣候寒熱多變,身體一旦不適,便易傷風感冒,舊病也易復發,所以有多事之秋的說法。人體的生理活動要適應自然界陰陽的變化,因此,秋季必須注意保養內守之陰氣,凡起居、飲食、精神、運動等方面調攝皆不能離開“養收”這一原則。

A:秋季養生五要

秋三月以秋分為季節氣候轉變環節,此時自然界陽氣漸收,陰氣漸長。“白露”後雨水漸少,秋風瑟瑟,天氣乾燥,故秋令主燥。“一場秋雨一場寒,”中秋後,晝熱夜涼,氣候變化大。在這樣的氣候條件下,若不注意養生保健,身體容易患病,舊病復發,所以古人稱秋季為“多事之秋”,是有一定的道理的。秋季養生一定要注意做到“六要”:

一) 要調理飲食

秋季膳食要以“滋陰潤肺”為基本原則。年老胃弱者,可採用晨起食粥法以益胃生津,如白合蓮子粥、銀耳冰糖糯米粥、杏仁川貝糯米粥、黑芝麻粥等。此外,還應多吃一些酸味果疏,少吃辛辣刺激食品,這對護肝益肺是大有好處的。

二) 要早起早睡

祖國醫學主張秋季“早起早睡,與雞俱興。”早睡以順應陰精的收藏,早起以舒達陽氣。近代研究表明,秋天適當早起,可減少血栓形成的機會;起床前適當懶床幾分鐘,舒展活動一下全身,對預防血栓形成也有重要意義。這類疾病在秋末冬初發病率極高,發病時間多在長時間睡眠的後期,這是因為在睡眠時血液在腦血管的流動速度變慢,血栓容易形成之故。

三) 要增強抗病能力

俗話說得好:“春捂秋凍,不生百病。”秋天氣候漸冷,衣服不可一下增加過多,有意讓機體凍一凍,經受一些寒涼之氣的鍛煉,這也是增強機體對冬季寒冷氣候的適應能力的重要方法。金秋時節天高氣爽,是運動鍛煉的好時期,尤其因重視耐寒鍛煉、早操、慢跑、冷水浴等,以提高對疾病的抵抗力。

四) 要預防氣候突變

秋末氣候轉涼。這個時期是中風核心肌梗塞發病的高峰期,極容易導致猝死。患有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和肺心病的人,對氣候的變化也很敏感,很容易導致復發、病情惡化與死亡。因此患有這類疾病的患者應特別注意提高警惕,加強預防,家中應備有急救與治療藥品,以防萬一。

五) 要預防秋燥

秋天氣候乾燥,因而皮膚水分蒸發快,故易造成皮膚乾裂、皺紋增多、咽喉燥痛,大便秘結等,因此秋天預防秋燥是重要的保健原則;室內要保持一定的濕度,重視補充機體水分,要避免過勞和劇烈運動使津氣液耗損。為了防止皮膚乾燥可塗擦各種護膚霜。但應注意口唇乾裂不可擦甘油,更不可用舌經常田口唇,否則會使口唇乾燥皸裂。


B: 秋天四防

一、秋涼防感冒 秋天氣溫降低,又常突然變冷,是感冒最容易流行的季節。因此,當天氣較冷時要注意保溫,及時添衣,若經常使用冷水洗臉洗鼻,也有助於預防感冒。

二、秋凍防過頭 常言道,春捂秋凍。秋天適當地讓身體經受寒冷的考驗,對機體是一種鍛煉,能加強人體對疾病的抵抗能力。但一旦凍過了頭便事與願違,不僅不能給身體帶來好處,相反還會帶來許多疾病,諸如傷風、關節炎、氣管炎、消化道疾病等。老年人還會因血管收縮、血壓升高而引起中風。

三、秋燥防皸裂 入秋以後,天氣逐漸乾燥,人的手、腳、臉面若不注意保護就會變得粗糙,皮膚彈性變小,以致產生皸裂。因此,洗臉、洗腳不宜用鹼性大的肥皂,並應選用合適的護膚用品保護皮膚。

四、食果防秋痢 秋天瓜果多,帶菌多,食用瓜果若不注意衛生,很容易患痢疾,使人腹痛、腹瀉、嘔吐。故食用瓜果應注意清潔和消毒,黴爛的瓜果不能吃,以防病從口入。

C:秋風秋雨防秋愁

秋三月,秋風蕭瑟,萬物凋零,"已覺秋窗愁不盡,那堪秋雨助淒涼。"、"羅衾不耐秋風力,殘漏聲催秋雨急。"這是我國文學名著《紅樓夢》中的詩句。的確,秋風、秋雨常令人頓生秋愁,有趣的是,這個"愁"字竟是由"秋"和"心"相疊而成。那麼,秋風秋雨為何愁煞人呢?

在人的大腦底部,有一個叫松果體的腺體,能分泌一種"褪黑激素",這種激素能誘人入睡,使人意志消沉,抑鬱不樂。充足的陽光能抑制褪黑激素的分泌。但入秋之後,光照時間減少,特別是碰到陰雨連綿時,松果體分泌褪黑激素相對增多,甲狀腺素、腎上腺素的分泌就會受到抑制,人體細胞就會"怠工而偷懶",人的情緒也就低沉消極,精神萎靡不振。

怎樣防止秋愁呢?首先,生活要有規律,要按時作息。甲狀腺素和腎上腺素是喚起細胞工作的激素,在晴朗的日子裏,應多做戶外活動,接受陽光的沐浴。其次,要適當多吃些高蛋白的食物,如牛奶、雞蛋、豬肉、羊肉和豆類等,這些食物能使人的大腦產生一些特殊的化學物質,以消除抑鬱情緒。要參加一些有益身心的娛樂活動,如跳舞、唱歌、聽音樂等,使人心情舒暢,精神振奮。

秋天是開展旅遊登山活動的黃金季節,特別是久居鬧市的人,到大自然中去走一走,能增強人體的呼吸和血液迴圈功能,對神經系統也具有良好的營養和調節安撫作用,並消除煩人的秋愁。

D:秋游保健要訣

金秋時節,天高氣爽,是秋游的大好時光,在秋游時必須注意保健。

科學安排活動,防止過度疲勞:
美好的景色,常使人們留連忘返,馬不停蹄地連續觀賞,極易出現過度勞累。如出現乏力、多汗、頭暈、眼花、心悸等症狀時,應及時休息,不可勉強堅持。

重視飲食衛生,嚴防“病從口入”:
對各地的風味小吃、名優土特產食品應以品嘗為主,一次不宜吃得太多,更不能暴飲暴食,以免引起消化不良等。此外,還應注意飲食衛生,不吃不潔和生冷食品,防止病毒性肝炎、痢疾、傷寒等腸道傳染病經口進入。

注意防寒保暖,適時增減衣服秋季:
晝暖夜涼,溫差懸殊,氣候乾燥,容易引起感冒等呼吸道傳染病。因此,在秋游前,應備足備齊衣物用品和藥品,以防不測。每到一地,要根據氣候變化,隨時增添衣服,使身體常保溫熱感,以避免外感風邪,誘發疾病。

強化安全意識,防止意外傷害:
秋游時,最好有親朋好友陪伴,否則,生病或發生意外,無人照顧,後患無窮。為防止爬山時跌跤發生傷害,最好佐以手杖;在乘車時,最好選擇中間位置及舒適座位,以防暈車引起噁心、嘔吐等。

必須堅持治療,防止舊病復發:
對於患有多種慢性病的旅遊者,平時需要用藥治療者,秋游時切不可遺忘服藥,否則,可能導致舊病復發、病情加重或惡化。另外,還要帶些急救用品及常用藥品,如繃帶、傷濕止痛膏、感冒藥、黃連素、健胃藥等。

E:秋季保健,養肝為先

喝水益肺

秋季養肺的最簡便一招是積極補充水分。秋季氣候乾燥,使人體大量丟失水分。據測算,人體皮膚每天蒸發的水分約在600毫升以上,從鼻腔呼出的水分也不下300毫升。要及時補足這些損失,秋天每日至少要比其他季節多喝水500毫升以上,以保持肺臟與呼吸道的正常濕潤度。

也可直接從呼吸道"攝"入水分。原理是肺"開竅於鼻",通過吸入水蒸汽而使肺臟得到水的滿足。方法很簡單:將熱水倒入茶杯中,用鼻子對準茶杯吸入,每次10分鐘左右,早晚各一次即夠。

還要強化洗澡措施,因為皮毛為肺的屏障,秋燥最易傷皮,進而傷肺。洗浴有利於血液迴圈,使肺臟與皮膚氣血流暢,發揮潤膚、肺之作用。

食粥養肺

進入秋天後,一日三餐之食物宜以養陰生津之品為主,如芝麻、蜂蜜、梨、蓮子、銀耳、葡萄、蘿蔔、蔬菜等柔潤食物,少吃辛辣燥熱之品,必要時可服補品,但應清補,不可大補。以下藥粥值得一試:

  • 銀耳大米粥 銀耳5克,發泡後加入大米50~100克淘淨同煮。然後加蜂蜜適量,攪勻即可。
  • 蓮藕大米粥 蓮藕10克洗淨切碎,大米50克左右同煮。煮成後可加蜂蜜。
  • 山藥大米粥 山藥100克,大米50克。山藥洗淨切塊,大米淘淨煮粥,一日2次分食。
  • 大棗銀耳羹 銀耳泡發,加入大棗10枚,加入適量水煮一、二個小時,然後調入白糖或冰糖食用。

藥膏潤肺

秋令邪燥較盛,老毛病容易復發,最常見的是咳喘和腹瀉。此時,針對性地服用中藥有一定的預防功效。

  • 威靈仙丸 威靈仙、薄荷各60克,皂莢20克,研末水調為丸,每日用姜湯送服3~5 克,主要用於咳喘復發。
  • 黃?膏 黃?100克,水煎3次,過濾去渣,再用小火煎熬,濃縮成膏狀,加入蜂蜜 500克,日服2次,每次1匙。適用於所虛自汗、四肢乏力的痰咳虛喘者。

常笑宣肺

笑能促進體內器官健康,對肺特別有益。笑時胸肌伸展,胸廓擴張,肺活量增大。可以消除疲勞、驅除抑鬱、解除胸悶、恢復體力。研究表明:

  • 輕鬆微笑 發自肺腑的微笑,可使肺氣布散全身,使面部、胸部及四肢肌群得到充分放鬆。另外,肺氣的下布還可使肝氣平和,從而保持情緒穩定。
  • 會心之笑 自心靈深處,笑而無聲,可使肺氣下降與腎氣相通,收到強腎之功。
  • 開懷大笑 生髮肺氣,使肺吸入足量的"清氣",呼出廢氣,加快血液迴圈,達到心肺氣血調和之目的。

運動健肺

強健肺臟的最佳方法是體育鍛煉,如散步、體操、氣功等,其中氣功尤為優越。由於秋主收藏,故以靜功為妙。

  • 吸收功 晚餐後兩小時,選擇室外空氣清新之地,先慢步走10分鐘,然後站定,面對明月,兩腳分開與肩平,兩手掌相搭,掌心向上,放於臍下3公分處,雙目平視,全身放鬆,吸氣於兩乳之間,收腹,再緩緩呼氣放鬆,持續半小時即可。
  • 拍肺功 每晚臨睡前,坐在椅子上,身體直立,兩膝自然分開,雙手放在大腿上,頭正目閉,全身放鬆,意守丹田,吸氣於胸中,同時抬手用掌從兩側胸部由上至下輕拍,呼氣時從下向上輕拍,持續約10分鐘,最後用手背隨呼吸輕叩背部肺俞穴數十下。
F:中老年人秋季保健

中醫認為,煥為秋季的主氣,稱為“秋燥”,其氣清肅,其性乾燥。常見口幹、唇幹、鼻幹、咽幹,舌幹少津,大便於結,皮膚幹,甚至皸裂等症。由於秋季空氣逐漸變冷,可促使栓塞、中風、支氣管哮喘、消化不良、膽結石絞痛、心絞痛等病發作;還易患感冒、風濕熱等,故此季節住院病人明顯增多,尤其是中老年人。

秋季要想少患病,保持健康,就要注意以下幾點:

1.飲食調養:

飲食要以“滋陰潤肺”為基本準則,另外還應“少辛增酸”。就是說多食芝麻、核桃、糯米、蜂蜜、甘蔗等,可以起到滋陰潤肺養血的作用;少吃蔥、薑、蒜、辣椒等辛辣食品;多吃廣柑、山楂、新鮮蔬菜、酸味食品。對於年老胃弱的人,可晨起喝粥以益骨生津。

2.增減衣服:

初秋季節中午雖熱,但早晚都涼風習習,因此要注意增加衣服,防止“涼氣”的侵襲。但不要穿得太多,捂得太嚴,以免一穿一脫受涼感冒。

3.謹慎起居:

古人雲:“早臥早起,與雞俱興。”意思是,在秋天要早點睡覺,早點起床。

4.加強運動調養:

秋季天高氣爽,氣候乾燥,故要多呼吸新鮮空氣,在清涼的晨風中散步、跑步、鍛煉,這不但是在進行好的“空氣浴”,還接受了耐寒訓練,使身體能適應寒冷的刺激,為渡過即將到來的寒冬作了充分的準備。

5.保持室內一定濕度:

秋季空氣中的濕度小,風力大,汗液蒸發得很快,易使人皮膚乾裂,毛髮也易脫落。故必須注意保持室內具備一定的濕度,並適當補充體內的水分。

6.藥物保健:

根據秋季的特點,可適當服用一些維生素類製劑。另外,還可服用宣肺化痰、滋陰益氣的中藥進行保健,如西洋參、沙參、麥冬、百合、杏仁、川貝、膨大海等。平素為陰虛體質的人,可用中成藥六味地黃丸、大補陰丸等。

G:女性秋季保健方:

1.青春期食療方:

柿餅3個,紅棗10枚,山萸肉15克。先煎山萸肉,取汁一大碗,再與柿餅、紅棗同煮熟即成。月經期每日一劑,連服用3-5日為一療程。本方具有補肝益腎,養血攝血之功。適用於腰膝酸軟,崩漏帶下等症。

2.哺乳期食療方:

桂眼100克,雞蛋1個,紅糖適量。桂眼去殼,加溫開水,放適量紅糖,然後打一個雞蛋放在上面,在鍋內蒸10-20分鐘,以雞蛋熟為宜,將蒸好的桂眼湯雞蛋一起喝,每日1-2次,連服7-10天。本方含鐵、維生素B2較多,可減輕宮縮及下垂感,有保胎作用。

3.更年期食療方:

豬蹄黃豆煨蛋,豬蹄2只,刮洗乾淨,放入鍋中煮至半熟,黃豆100克檢淨,提前用溫水浸泡12小時,淘洗乾淨,加水過豆半寸,旺火燒開,撇去浮沫。文火煮至七成熟,加至半熟豬蹄內,放入去殼雞蛋5枚,加水加入佐料,旺火燒開轉文火,至蹄豆酥爛。分2天連湯食用每7-10天服用一方,本方高蛋白,富鈣質,豬蹄之膠原纖維有益健康。

H:兒童秋季保健要點

一、強化營養

當秋天到來,天氣轉涼,夏天的干擾已不存在,機體逐漸恢復到良好的運作狀態,食欲與消化功能自動調節到最佳水準,此乃天賜的補償夏季損失的良機,所以應強化營養供給,為孩子的生長加“油”。肉、蛋、奶等固不可少,蔬果一類也應增加,做到主食與副食、葷與素、粗與細、幹與稀的合理搭配。對於4——7歲兒童具體可這樣安排(參照此標準稍大或稍小兒童可酌增威):糧食100——150克(包括強化米粉)、瘦肉或魚肉50克、豆類50克、蔬菜200克、水果 50克、奶類250克、植物油20克。上述品種不必每天都安排這麼多,但須保證在一周內滿足,即每種食物的量應達到7天量的總和,如瘦肉或魚肉350克。

二、及時驅蟲

專家認為秋天打蟲效果最佳。從蛔蟲的生活史看,雖然孩子一年四季均可遭受蟲卵感染,但夏天機會最多。如吮手指,致使蟲卵進入體內,經過一段時間的演變,最後變為蟲定居於小腸正值秋天,此時服用打蟲藥(如腸蟲清等)可將其一網打淨,不留後患。

三、防範腹瀉

寶寶在夏天最易患腹瀉病,入秋後腹瀉發病率呈下降勢頭,但防範之心不可有絲毫懈怠。因為有一種稱為輪狀病毒的微生物正蠢蠢欲動,常在9月份或者10 月份侵襲孩子的消化道而致腹瀉,稱為“秋季腹瀉”。為此,父母應幫助孩子把握以下幾點:首先是堵住口入關。具體措施有注重飲食衛生、不吃生冷食物、玩具與食具定期煮沸消毒、給寶寶餵奶前母親最好用溫開水洗淨乳頭等。同時,應搞好環境衛生,消滅蒼蠅等傳播病毒、病菌的媒介物。此外,發現病兒立即隔離治療,處理好排泄物。健康兒童應避免與病兒接觸。

I:增強皮膚適應調節能力

秋天風燥大,面部、頸部、手臂等處的皮膚受害大。在秋燥的影響下,皮膚表皮細胞開始萎縮,水分逐漸減少,皮膚變得越來越乾燥,容易龜裂。
增強皮膚適應調節功能,就是使其由夏天疏泄轉變為閉密,增強皮膚功能調節,使皮膚保持濕潤以防燥裂。
其方法有: 

益氣生津法

此法就是健脾養胃,使胃的運化功能增強,不斷將營養精微運至肺,由肺輸散至各臟腑、組織,使皮膚得到營養的濡潤。

多食疏菜和水果

秋季應多食青菜,宜食梨、蘋果,以補充人體適應秋季氣候需要的維生素和營養,多喝菊花茶,可清燥熱,多喝水。

清潔保養法

要勤洗臉、頸項和手臂,洗時要用軟水,最理想的是用雨水和泉水,冷開水也要直接從水龍頭裏接的冷軟的水,軟水對皮膚有軟化作用。肥皂也應用中性的,兒童用兒童的香皂,對保護皮膚有益處。每天洗臉不宜少於3<"宋體">次。洗完後,用乾淨的毛巾按摩,敷在臉上、頸部,吸幹(不是擦幹)臉上和脖子上的水。

熱冷敷法

先把皮膚洗乾淨,再用一條毛巾或絨布疊成幾條,用熱水浸濕(水溫應38℃-42℃之間),在臉部和頸部敷10-15分鐘。如果其間敷布冷卻了,可再次用熱水浸濕再敷。此法可使血管擴張和毛孔張開,促進血液湧向表皮,使肌肉放鬆,皮膚發熱,皮膚表皮上的灰塵和皮屑就會脫落。當熱敷的布溫降到皮膚的溫度後,皮膚表面的水分就會停止蒸發,使皮膚的角質層膨脹,皮膚就變得柔軟而細嫩。冷敷法同熱敷法,不同的是換用冷水(最好是泡有冰塊的冷水)而已,操作時不要把手按在敷布上,以免敷布發熱。此法功能改變面部氣色,提高皮膚的彈性,還可鎮靜神經系統,使血管收縮,毛孔緊縮。這兩種方法交替使用,效果會更好。

J:耐寒鍛煉從秋始

天漸涼,又到了“亂穿衣”的季節。一方面的肌體在經歷了盛夏季的超常度消耗後進入了保護性的補償期,出現了“秋乏”,另一方面則由於乍涼乍熱的變化天氣,人們有在匆忙添狀。於是,如何克服生理惰性,面對可能驟變的天氣就是秋季養生保健的首要課題。 br />
誰都知道“春捂秋凍”這個諺語。其實,除了年老體弱以及慢性病和體溫調節功能差的人,對多數人來說,“秋凍”之說還是符合健身養生的科學道理的,特別對於健康的少兒尤為必要。

眾所周知,人是恒溫動物,體內有一套完善的體溫調節系統。作為這個系統的“司令部”—大腦皮層下丘腦,也只有在接受氣溫變化的刺激下來增強體溫的調節肌能力,提高肌體的耐寒抗菌能力,進而為適應寒冬到來打下基礎。從這個意義上講,長期的恒溫環境只能使人的熱適應能力下降。氣溫稍有改變而添衣保暖,就是在製造這種恒溫環境。這樣,沒有得到鍛煉的大腦皮層下丘腦,一旦與涼接觸就抵擋不住致病細菌的挑戰,容易導致疾病。

由於小兒的體溫調節能力尚不成熟。所以在忽冷忽熱間比成人更易染病。不過這種能力是可以通過日常生活對冷環境的逐漸適應加以提高的。從秋天開始的耐寒鍛煉就是提高調節反應靈敏度的最有效手段。

首先是讓孩子有暴露于冷環境的機會,包括不要穿的過於厚實、嚴密。中醫認為,小兒是陽氣偏旺之體,過暖則會助長陽氣而消耗陰液。實際上,過早過度保暖,身體出汗又易覺察,反而容易感冒。另外,不要放過讓孩子進行戶外活動的機會,特別是秋日的清晨。

其次就是進行冷適應。從秋天開始,父母就要逐漸培養孩子用冷水洗手、洗臉,喝冷開水的習慣,即使到了冬天也不放棄。由於這是一個逐漸降溫的過程,小兒一般都能適應,而且效果顯著。但需注意每次冷水沖洗後,要用幹毛巾擦。

在小兒耐寒鍛煉中,一定要把握適度和漸進兩個原則。如著裝,對於成人是以稍有涼意為好,而對幼兒則以不產生寒顫和過密為度,而冷水鍛煉,對成人可過度到冷水浴,對幼兒則一般應漸進到冷水擦拭就可以了。切忌過急過猛和照搬成人的做法。

K:冷水浴鍛煉正當時

祖國醫學歷來認為人和自然界是統一的整體。《黃帝內經‧素問》中說:“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對於自然界的各種週期性變化“人亦應之”。秋高氣爽,氣溫、水溫、人體體溫比較接近,冷水對人體的刺激較小,如果此時開始冷水浴鍛煉最為適宜。秋季冷水浴,只要堅持不懈,持之以恆,對冬季人體適應寒冷的能力及預防感冒等疾病大有裨益。 

冷水浴鍛煉應先活動身體進行熱身,如出汗時應待汗幹或用毛巾擦幹後才可入浴。用雙手快速地摩擦全身,從身體到四肢由上而下,均勻摩擦,用力適度。感覺發熱時,可將冷水先抹在臉、手臂和大腿等處。或將毛巾放入冷水中擰幹後擦身體,讓身體由不適應逐步轉為適 。當身體能夠適應時,便可直接用冷水進行沖洗,邊沖邊摩擦。沖洗時間一般為10分鐘(冬天為5分鐘)左右,以身體能夠適應為宜。浴後迅速用幹毛巾擦幹,穿上寬鬆的衣服,並用雙手摩擦人體關節部位,以預防關節炎的發生。 L:秋季防感冒六法

秋天是棗核天,兩頭寒,中間暖。由於一天中的溫差大,一些人易患感冒。下面預防感冒的六個辦法您不妨一試:

一洗:早晨起床後,用涼水洗臉,晚上用熱水洗腳,每天各一次。

二漱:每天早晚用淡鹽水漱口,可殺死口腔內病菌。

三走:早晨到室外活動,散步、爬山、打太極拳或做操。

四開:早晨起床後,開窗通風換氣。

五飲:晚上用白糖或紅糖30克,鮮薑3克,切成末,用開水沖泡,睡前飲上一碗。

六呼:集中精力,身體端正,兩腳與肩同寬,兩臂伸直做深呼吸10次,切忌憋氣。

M:四款防秋燥食品湯

  秋季防燥,如您家裏備以下食品飲料就可安度秋日,益身康體。

1.秋梨湯:

大鴨梨兩個,帶皮洗淨後,切成碎塊,水煎熬湯,食梨飲湯。

2.木耳芝麻湯:

黑木耳5克,溫水泡發,黑芝麻10克先炒香。再將兩樣放在鍋內,加水煎熬,加白糖調味,分次食用。

3.荸薺豆漿湯:

豆漿1000亳升,荸薺汁100亳升,混勻,加白糖適量,煮沸飲用。

4.菊花湯:

將白菊花10克放入杯中,加白糖適量,倒入沸水,加蓋泡3~5分鐘,當茶飲用,每天一杯。

N:食療養生:秋燥食療七法

立秋後,天氣漸涼,雨水減少,氣候乾燥,人們住往會在不同程度上感到鼻乾咽燥、皮膚乾澀或有口渴欲飲、乾咳少痰、大便秘結等症狀,祖國醫學稱之為“秋燥”。秋天要多喝開水,多吃新鮮水果、蔬菜,少吃辛辣、煎炸食物。對於秋燥,除進行藥物治療外,家庭飲食調養也是十分有效的治療手段,常可收到不醫而愈的效果。現將常用的食療方法介紹如下。

雙耳湯

白木耳、黑木耳各10克,用水泡發洗淨,放入小碗中,加適量的水和冰糖,置蒸鍋中蒸1小時,每日2次。能滋補肝腎,益陰明目。

芝麻粥

黑芝麻適量,淘洗乾淨,晾乾後炒熟。每次服30克,同粳米粥同食。能滋養肝腎,對腸燥便秘有良效。

飴糖豆漿

飴糖1匙放碗中,將滾沸濃豆漿沖入,攪勻飲用,每日1次。能寬中益氣,清熱散血,潤肺止咳。

百合梨湯

梨1個,百合、麥冬各10克,膨大海5枚。將梨洗淨切塊與百合、麥冬、膨大海同煮,待梨八成熟時加入冰糖。能滋陰清熱,利咽生津。

蜂蜜蘿蔔汁

蘿蔔洗淨切碎,用紗布絞汁。每次取30毫升,加蜂蜜20毫克,用溫開水適量調服,每日3次。能健胃消食,順氣、化痰、止咳,清熱、解毒。

竹葉石膏粥

鮮竹葉15克,生石膏40克,麥冬20克,粳米100克,砂糖適量。先將竹葉、石膏、麥冬加水煎煮,取藥液150毫升,加粳米和水煮成粥,食時放砂糖。能清熱養陰,生津液,解咽幹口燥。

芡實蓮藕羹

芡實60克,蓮藕、荸薺各100克,大棗20枚。芡實、蓮藕、荸薺搗碎,大棗去核,加水共煮成糊狀,放適量冰糖服食,每日1劑。可養胃生津,主治食欲不振、口渴咽燥,大便秘結、小便短赤等症。


丁海霞

* * 相 關 報 導 只 供 作 本 網 上 雜 誌 的 讀 者 用 作 參 考 及 增 進 一 些 健 康 及 進 補 資 訊 為 目 的,此 報 導 均 有 時 間 上 及 因 應 個 人 體 質 接 受 上 的 限 制 ,若 引 用 任 何 文 章 內 容 引 起 任 何 不適 請 速 與 你 相 熟 醫 師 聯 絡 及 診 斷; 若 本 文 對 任 何 公 司 或 個 人 構 成 任 何 商 業 影 響 或 金錢 上 損 失 , 恕 與 本 網 站 無 關。* *



俗話說:“一夏無病三分虛”,立秋一到,氣候雖然早晚涼爽,但仍有秋老虎肆虐,故人極易倦怠、乏力、納呆等。根據中醫“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原則,此時進補十分必要。

進補不可亂補,應注意八忌:

一) 忌無病亂補:

無病亂補,既增加開支,又害自身。如服用魚肝油過量可引起中毒,長期服用葡萄糖會引起發胖,血中膽固醇增多,易誘發心血管疾病。

二) 忌虛實不分:

中醫的治療原則是虛者補之,不是虛症病人不宜用補藥,虛症又有陰虛、陽虛、氣虛、血虛之分,對症服藥才能補益身體,否則適得其反,會傷害身體。保健養生雖然不像治病那樣嚴格區別,但起碼應用膳物件分為偏寒偏熱兩大類。偏寒者畏寒喜熱,手足不溫,口淡涎多,大便溏,小便清長,舌質淡脈沉細。偏熱者,則手足心熱,口幹,口苦,口臭,大便幹結,小便短赤,舌質紅,脈數。若不辨寒熱妄投藥膳,容易導致“火上加油”。

三) 忌多多益善:

任何補藥服用過量都有害。認為“多吃補藥,有病治病,無病強身”是不科學的。如過量服用參茸類補品,可引起腹脹,不思飲食;過服維生素C,可致噁心、嘔吐和腹瀉。

四) 忌凡補必肉:

動物性食物無疑是補品中的良劑,它不僅有較高的營養,而且味美可口。但肉類不易消化吸收,若久服多服,對胃腸功能已減退的老年人來說,常常不堪重負,而肉類消化過程中的某些“副產品”,如過多的脂類、糖類等物質,又往往是心腦血管病、癌症等老年常見病、多發病的病因。飲食清淡也不是不補,尤其是蔬菜類更不容忽視。現代營養學觀點認為,新鮮的水果和蔬菜含有多種維生素和微量元素,是人體必不可少的營養物質。五) 忌以藥代食:藥補不如食補,重藥物輕食物是不科學的。殊不知許多食物也是有治療作用的藥物。如多吃薺菜可治療高血壓;多吃蘿蔔可健胃消食,順氣寬胸,化痰止咳;多吃山藥能補脾胃。日常食用的胡桃、花生、紅棗、扁豆、藕等也都是進補的佳品。

六) 忌重“進”輕“出”:

隨著人民生活水準的提高,不少家庭天天有葷腥,餐餐大油膩,這些食物代謝後產生的酸性有毒物質,需及時排出,而生活節奏的加快,又使不少人排便無規律甚至便秘。故養生專家近年來提出一種關注“負營養”的保健新觀念,即重視人體廢物的排出,減少“腸毒”的滯留與吸收,提倡在進補的同時,亦應重視排便的及時和通暢。

七) 忌恒“補”不變:

有些人喜歡按自己口味,專服某一種補品,繼而又從多年不變發展成“偏食”、“嗜食”,這對健康是不利的。因為藥物和食物既有保健治療作用,亦有一定的副作用,久服多服會影響體內的營養平衡。尤其是老年人,不但各臟器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減退,需要全面地系統地加以調理,而且不同的季節,對保健藥物和食物也有不同的需求。因此,根據不同情況予以調整是十分必要的,不能恒補不變,一補到底。

八) 忌越貴越補:

“物以稀為貴”,那些高貴的傳統食品如燕窩、魚翅之類,其實並無奇特的食療作用,而十分平常的甘薯和洋蔥之類的食品,卻有值得重視的食療價值。另外,凡食療均有一定的物件和適應症,故應根據需要來確定藥膳,“缺什麼,補什麼”,切勿憑貴賤來分高低,尤其是老年群體,更應以實用和價格低廉為滋補原則。

韋辰/ 韓振奎

* * 相 關 報 導 只 供 作 本 網 上 雜 誌 的 讀 者 用 作 參 考 及 增 進 一 些 健 康 及 進 補 資 訊 為 目 的,此 報 導 均 有 時 間 上 及 因 應 個 人 體 質 接 受 上 的 限 制 ,若 引 用 任 何 文 章 內 容 引 起 任 何 不適 請 速 與 你 相 熟 醫 師 聯 絡 及 診 斷; 若 本 文 對 任 何 公 司 或 個 人 構 成 任 何 商 業 影 響 或 金錢 上 損 失 , 恕 與 本 網 站 無 關。* *


四季氣象醫學和養生保健之 (三)

autumn.jpg“天涼好個秋”是古人所雲,卻道出了秋的本質在一個“涼”字。正是這種氣溫漸低的“涼”,常常中老年人誘發哮喘、心絞痛、消化不良、膽絞痛、栓塞、中風等病症。瑞典的一項報告還指出:秋天涼冷的氣候常使人精神和情緒上出現波動,對老年人常表現?乏力,不愉快,失眠,頭暈和易激動等。


秋季對人類健康的影響

秋季溫度逐漸向涼冷下降,同時氣壓也較高,而且空氣也比夏季明顯乾燥。九九重陽之後,體現深秋來臨的節令---- 霜降也很快來到。此時,冷空氣活動增多,氣溫明顯開始下降,當冷空氣較強時。日最低氣溫會大幅度降低,有時可導致感冒、心血管病、肺氣腫等病人的大量增加。 深秋接近立冬,此時節氣交錯的大環境也必然要影響到人體內部生物環境的穩定。據英國一位醫學博士研究,在秋季過程中,人體內的凝血?元、纖維蛋白元、全血容量、血沈、毛細管抵抗力等生理參數都呈微觀下降狀態。因而,深秋進補是維護機體健康的最好時期。

季節劃分一般把農曆6-9月定?秋季,這種劃分法世界各地雖在時間上可同屬一個季節。但南、北實際氣溫差異較大,所以,現在多以候平均氣溫?標準,即10~22℃氣溫的候天氣,均可視?秋季。

秋季氣候對人體的生理、生化等指標的影響有以下幾點:

1.

秋天氣溫漸低而氣壓漸高,人體出汗減少,血液流向體表不如夏日那?盛,但脈管仍帶有擴張的餘勢,故秋季正常脈表現?輕虛而微浮,似羽毛狀。

2.

秋季空氣乾燥,可使氣管、喉、肺等呼吸道彈性降低並易?生微小的裂口,纖毛活動減少,使排出異物的功能減退;呼吸道血流減少,從而降低了吸氣功能。

3.

秋季大氣中正離予增多,使氣管上皮的纖毛運動自1400/分降低至1100 次/分,使人感到喉乾燥和頭痛。

4.

秋季易發疾病,如急性胰腺炎、鳳濕熱、哮喘、慢性腎炎、感冒等。

5.

秋季冷空氣活躍,可促使栓塞、中風、支氣管哮喘、心絞痛、消化不良、血友病、膽結石絞痛等病發作。

6.

秋季氣候易誘使人精神及情緒上的波動,表現?乏力、不愉快、不想工作、失眠、頭痛和易激動等。尤其在天氣變化前救小時中,上述症狀更易發生。


秋季養生的原則和方法

秋季養生的基本原則是防涼防燥。可從中醫所謂的“肺”著手。因?“秋三月,肺氣旺”,肺不但氣旺,也是最易被侵犯的臟器。使肺氣旺而不受外邪之侵,是秋季非藥物性養生的基本方法。

1) 咀嚼鼓漱

每天晨起和臨睡前,有如咀嚼口香糖一樣(張大口)作上下額運動100次。然後閉嘴,舌抵上齶鼓漱100次,使津液滿口,徐徐咽下。反復36回。咀嚼時,額部肌肉會將滯留在左例頭部的血液向下牽引,送回心臟,促進血液迴圈,抵禦秋季涼氣。

2) 壓揉承漿

承漿穴在唇下凹處,以食指用力壓揉,即可感覺口腔內會湧出分泌液。若糖尿病患者在想喝水之時,用力壓揉此處10餘次,口渴即可消失,不必反復飲水。這種分泌液不僅可以預防秋燥,而且含有可延緩衰老的腮腺素, 這種物質可使老人面色紅潤。本法簡捷實用,作?長期保健可以不受時間、場所的影響,隨時應用。

3) 秋季敲法

肺與大腸相表裏,由於秋燥易導致大腸蠕動變慢,形成季節性便秘。我在馬來西亞講學時,學到一種敲法。眼睛的正下方頰貴處,是大腸經絡貫通處,只要有規律地刺激眼眶正下方或顴骨四周,就可使腸功能恢復正 常。方法:並攏食、中、無名指,以指肚有節律的輕敲。早餐後10~15分鐘,是大腸最易發生作用的時間。此時,作幾分鐘的秋季敲法,可立刻?生便意。便通則肺亦強,整個精神狀態也會明顯改善。

4) “嘻”字功

?古代呼吸鍛煉的呼氣法之一,有“去肺家一切積氣”,“出肺中之濁氣”的健肺功能。方法是在空氣清新處站立片刻,儘量吸入新鮮空氣,稍頓一下,然後口中發出嘻(xi)音,漸漸呼出濁氣,反復36次。“嘻”字音可以清肺。對外感發熱咳嗽、痰涎上湧、老年性慢性支氣管炎等,都有一定的預防和治療作用。


秋季養生的食補和滋補

秋季氣壓較高,溫度減低,而且空氣乾燥,其養生離不開潤燥、暖體、養肺、益氣。在飲食方面,要少食蔥、薑、蒜、韭、椒等耗氣辛辣之 品,要多食一點斂氣固脫的澀味、酸味食品。如胡麻、核桃、糯米、蜂蜜、酸奶、甘蔗、果茶等滋陰潤燥之物。粥對於老年人是秋季最好的含養方法之一。

明代醫學家李挺雲:“凡晨起食粥,利腸養胃、生津液,令人一日清爽,所補不小。”粥須熱食,所以可禦秋涼;粥可生津,所以能防秋燥。

日本第十次和漢醫藥學會(1994年)報告,大米提取物對小鼠胃潰瘍有明顯治療作用。它可增加具有保護胃粘膜作 用的前列腺素 E2。投給大米提取物後,動物胃粘膜前列腺素E2的含量?平時的3倍,?胃潰瘍發生時的15倍。

近來發現糯米對動物胖瘤細胞有抑制作用。此外,大米種皮所合的多糖對實驗動物有較佳的抗癌作用。這種多糖能溶于水,不容於有機溶煤。所以,糙米作粥時,多糖可以溶在粥中,對抗癌保健也有積極意義。

“莫言淡薄少滋味,淡薄之中滋味長。”這是明代戒庵老人《煮粥詩》之句,近代科學證實了粥對人的強身、抗病作用。秋季養生除單純性米粥外,尚可酌加一些天然藥物,使食療、食養結合?一體。如蓮肉粥養神固精,扁豆粥和中補髒,薑粥禦寒止嘔,胡桃粥潤肌防燥,松仁粥潤肺益腸,菊花粥明目養神,茗(茶)粥化痰消含,燕窩粥養肺止嗽,山藥粥固腸澀精……

對於秋季氣候變化所?生的乏力、失眠,易激動等,可用薏苡仁50克、大米120克、紅各50克、蓮子肉30克加水煮成粥食之,效果甚好。一般1周左右即可恢復正常。


此外我國古代其他養生保健的經驗,也可作參考:

農曆七月十一日,取枸杞子放湯沫浴,令人不老不病 (《常氏日抄》)。七月,取松仁,搗如膏,每次服雞蛋般大1塊,每日3次,延年身輕(《神仙餌松實法》)。立秋日,用水吞赤小豆40粒,一秋可免赤白痢疾 (《法天生意》)。八月采百合,曬乾蒸食之,甚益乏力(《雜篡》)。八月一日,以絹袋取柏樹葉下落水,拭雙目,明爽無疾(《遵生八箋》)。是月采柏樹仁,曬乾?末,每次服5克,久服延年(《圖經本草》)。九月九日采茱萸插入發中,避惡氣而禦初寒(《風土記》)。是月宜進地黃湯,其法取地黃洗淨,以竹刀切薄片曬乾,用時取2O克,煎湯飲服(《千金月令》)。飲菊花酒,令人長壽(《西京記》),等等。

從現代醫學理論來看,上述方法確實對中老年保健有益。如枸杞能顯著提高吞噬細胞的吞噬功能、血清溶菌?活力、抗體效價及增加抗體形成細胞的數量,有免疫促進作用;地黃則有強心、降壓、保肺、利尿和抗真菌、抗炎等作用;菊花有擴張冠狀動脈、增加冠狀動脈流量,從而減輕心肌缺血狀態,對多種致病菌均有一定抑制作用。?

我國自古至今積累了相當多的進補方法,如在秋令之際,精神上要保持內心寧靜,收神斂氣,?冬季來臨而陽氣潛藏作好準備。要早起早睡,適當減少運動量,避免過度劇烈運動,造成大汗淋漓,致使津氣耗散。藥物方面多採用以枸杞子、柏仁、地黃及菊花單味或複方飲用。其中以甘菊花100克,枸杞子50克浸酒(低度白酒500克)3至5日後,每日飲用,是《西京記》中記載的秋冬之交的最佳進補法。其意在於菊花入肝肺而解毒,枸杞子入肺腎而滋陰,加之白酒振奮陽氣,故可養生保健。

在西方國家,也重視季節進補,但他們主要以維生素類藥?主。如美國營養研究中心主任Kirschmann教授,曾推薦下面的處方,方便而有效。作?深秋時的補劑,我們也不妨一試。

其處方組成:維生素B1 50mg、維生素B6 50mg、葉酸10mg、蜂王漿10ml、全生酸(pantotheic acid)10mg、肌?100mg。以上?一次量,每天2次。 總之,中西醫節令進補雖方式不同,但目的都是一個,使機體防禦能力提高,逐漸而平穩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