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料庫 (備有3,600+文章供參考)

點擊"所選分類", 文章會顯示在>>>所有分類的最下方!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體重指數" 計算器

BMI Calculator

填入你的重量及高度


你的體重指數BMI是

0


健康才是真財富

你會輕的一點嗎?

你很健康呀!

你已超重!

你已在肥胖指數中!

提議? 提議? 提議?

貧血

高齡百歲的張阿嬤,6年多前莫名頭暈、疲倦、站都站不穩,有次在浴室跌倒,還摔斷了大腿骨;女兒擔心身體異常,帶至醫院檢查,結果發現其腎臟功能異常,引起嚴重貧血,所幸及早發現,接受紅血球生成素治療,終於不再沒精神,現在還能陪孫子玩騎馬打仗。

腎臟病併發症 腎性貧血

收治個案的台北慈濟醫院腎臟內科主治醫師郭克林指出,該患者抽血檢查發現,血液中的肌酸酐濃度3.1mg/dL、血色素8.9g/dL,已是慢性腎臟病第4期,腎臟嚴重萎縮導致紅血球生成素缺乏,確診為腎性貧血。

郭克林醫師表示,患者經過3個月、每月1次的注射紅血球生成素治療,血色素上升至11.6g/dL,肌酸酐濃度則降到2.7mg/dL,且身體不適的情況也獲得改善。

疲倦、頭暈 非正常老化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黃秋錦表示,腎性貧血是慢性腎臟病常見的併發症,因腎臟功能損壞造成紅血球生成素缺乏引起的貧血,且腎功能愈不好,貧血的機會就愈高,患者容易感到疲倦、頭痛、頭暈、吃不下、睡不好,年紀大的患者可能以為是正常老化,常常容易被忽視。

紅血球生成素 健保有給付

黃秋錦醫師強調,有貧血症狀的民眾,應就醫抽血檢查血色素、肌酸酐,若是缺鐵性貧血可服用鐵劑改善,而腎性貧血則需使用紅血球生成素治療,目前健保給付血色素低於9g/dL的慢性腎臟病患者,估計病友可年省6萬多元。

1位年近70歲的女士有長期貧血病史,最近排出大量黑便、暈倒,檢查結果發現血紅素過低,醫師懷疑是消化道出血導致貧血,最後進行單氣囊輔助小腸鏡檢查,終於診斷出小腸末端迴盲瓣處有潰瘍出血,為良性病灶。服用潰瘍藥物後,患者不再解黑便,血色素也逐漸回升到正常範圍。

傳統小腸鏡檢查面 僅能看到部份小腸

新竹馬偕紀念醫院胃腸肝膽內科醫師吳政輝解釋,成人小腸長6至7公尺,長約1至1.8公尺的胃鏡或大腸鏡只檢查得到部分小腸,無法到達小腸深部。傳統檢查小腸的方式為推進式小腸鏡,最深僅到空腸近端,而電腦斷層、掃描影像只看得到較大病灶,或檢查當下小腸大量出血時才能顯影。

小腸疾病診斷及治療都困難,小腸膠囊內視鏡及氣囊輔助小腸鏡提升小腸影像檢查的應用。小腸膠囊內視鏡為內含攝影機的膠囊,患者吞服後,鏡頭會在胃腸道不斷拍攝,再透過影像檢查病變,雖然無痛、非侵入性、能完成全小腸觀察,卻無法反覆觀察病灶、無法切片取樣或即時治療。

氣囊輔助小腸鏡 檢查同時兼治療

相較膠囊內視鏡只能診斷,氣囊輔助小腸鏡檢查時如果發現病灶,可以反覆觀察、止血、切片取樣,或直接切除腫瘤與息肉。如需手術也可標記病灶,方便外科開刀醫師找尋。雖然小腸出血也只佔消化道出血原因5%左右,但當發生胃鏡與大腸鏡都無法確診的消化道病灶時,還是必須安排患者接受小腸鏡檢查。

吳政輝醫師提醒,小腸疾病症狀包括排便習慣或顏色改變、脂肪瀉、不明腹痛、吸收不良體重下降等,很容易與其他腸胃道疾病混淆。當胃鏡、大腸鏡、電腦斷層、核醫等檢查都無法確診時,兼具診斷及治療的氣囊輔助小腸鏡可說是診治小腸問題的利器,希望能造福小腸疾病患者,擺脫確診耗時的困境。(文章授權提供/優活健康網)

一名51歲的楊小姐,日前大量解血便長達4天,就醫時已發生嚴重貧血,必須輸血,陸續接受多次胃鏡、大腸鏡檢查,以及電腦斷層血管攝影,仍找不出原因;醫師建議接受膠囊內視鏡檢查,竟是少見的小腸出血。

胃腸鏡檢查 無法找到小腸出血

收治個案的亞東醫院肝膽胃腸科主治醫師黃天佑指出,該病患在3天內,做了1次胃鏡、2次大腸鏡,以及1次電腦斷層血管攝影,但都找不到出血的原因,且持續嚴重出血,經過緊急輸血仍未有起色,建議接受膠囊內視鏡檢查,才找到出血原因,並於隔天安排經肛門小腸鏡止血。

膠囊內視鏡 腸胃疾病無所遁形

黃天佑醫師說明,一般胃鏡及大腸鏡無法檢查小腸出血,而膠囊內視鏡僅10元硬幣大,透過吞服進入腸道,內建的攝影機可依照腸胃蠕動速度,持續拍照8至15小時,並在1天內隨糞便排出,隔天返院回收即可。

定位病灶位置 處理更精準快速

黃天佑醫師強調,膠囊內視鏡可準確找出腸胃出血原因及定位,包括小腸出血、發炎、潰瘍、癌症等小腸疾病都可以檢查清楚,對於後續處理也能夠更加精準、快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