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料庫 (備有3,600+文章供參考)

點擊"所選分類", 文章會顯示在>>>所有分類的最下方!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體重指數" 計算器

BMI Calculator

填入你的重量及高度


你的體重指數BMI是

0


健康才是真財富

你會輕的一點嗎?

你很健康呀!

你已超重!

你已在肥胖指數中!

提議? 提議? 提議?

男性疾病

來自彰化縣的46歲傅先生,3年前突然出現鼻歪、臉腫、呼吸困難等症狀,被診斷出有鼻竇腔腫瘤,最後透過放射治療和微創手術,成功保持臉部外觀完整,目前追蹤近3年,未再復發。彰化醫院耳鼻喉科主任許嘉方表示,鼻竇腔腫瘤患者若沒有治療,最後可能會造成鼻腔阻塞,甚至出現睡眠呼吸中止症,在睡眠中死亡。

許嘉方透露,3年前患者因鼻腔大量出血,被送到彰醫急診,當時的臉部明顯腫大變形,鼻孔被腫瘤完全塞住,透過電腦斷層掃描,鼻腔發現一顆9公分大的惡性腫瘤。由於腫瘤過大,若用傳統手術治療,會破壞臉部外觀,且鼻竇周圍有眼球、腦等重要組織,危險性較高。經評估後,決定先以放射治療縮小腫瘤,再以鼻內視鏡微創手術,切除剩餘腫瘤。放射治療2個月後,腫瘤縮小至5公分,緊接著切除剩餘腫瘤,未影響臉部外觀。

原來患者在3年前就出現鼻塞、流鼻血狀況,臉部也有腫脹感,直到鼻腔堵住造成呼吸不順,才由診所轉介到大醫院,被診斷出鼻竇癌,生命僅剩3個月。許嘉方指出,若鼻竇腔腫瘤沒有治療,腫瘤會持續腫大,造成臉頰腫脹,同邊眼睛或牙床會出現酸麻感,鼻腔可能被完全塞住,引起呼吸困難、大量出血,嚴重時伴隨睡眠呼吸中止症,可能在睡夢中死亡。

鼻竇癌是鼻竇的惡性腫瘤,常發生在眼眶下方的空腔,好發於50至60歲族群,男女比例為2:1。由於腫瘤被骨頭包圍,因此外觀難察覺,直到病變不久,腫瘤會變大,若向鼻腔進展,便會流淚、鼻塞、流出血膿相間的鼻涕等;若腫瘤向前方和外側進展,會出現面頰浮腫;向下方進展,會出現牙痛、牙齦水腫;向上方進展,可能會造成眼球微突;向後方進展時,會有頻繁牙痛、頭痛,甚至嘴巴無法張大等情形。

一般來說,照光治療通常用來治療季節性憂鬱症、乾癬等疾病。義大利一項小型研究發現,男性每天早晨接受半小時照光治療,有助提升睪固酮濃度、性愛滿意度,對於提升性慾很有幫助。

照光治療兩週 睪固酮濃度增加50% 義大利研究學者發現,男性每天接受照光治療,只要持續兩星期,就能讓睪固酮濃度增加50%以上,性愛滿意度更增加三倍之多。這項研究成果已發表於歐洲神經精神藥理學醫學會(European College of Neuropsychopharmacology)年會。

春夏季 男性「性」趣增加 研究作者義大利西恩納大學心理健康學系、精神科學系主任安卓‧法吉歐里尼表示,過去研究顯示,男性到了春天、夏天,「性」趣、睪固酮濃度自然會比較高,在北半球,十一月到隔年四月間,男性睪固酮濃度會逐漸滑落,直到夏天,又會逐漸回升,因此這項研究結果並不讓人感到驚訝。

在這項研究當中,共有38名義大利男性參與研究計畫,這些人都有性慾低落、難以高潮困擾。研究人員請其中一半男性每天花30分鐘接受紫外線照光治療,另外一半男性則很少照光,當作控制組。

照光治療 增加睪固酮濃度 研究顯示,每天規律照光男性,睪固酮濃度從2.3 ng/mL進步到3.6 ng/mL,且性慾低落現象獲得明顯改善。至於控制組、少照光男性,睪固酮濃度則沒有變化,性愛滿意度進步情況微乎其微。

作用重點:黃體生成素 研究作者解釋,大腦有些腺體活動會抑制睪固酮,而照光治療可以壓抑這些腺體,避免這些腺體抑制睪固酮。另外,照光治療也會增加腦下垂體黃體生成素(或稱為促黃體素LH)分泌。眾所皆知,這種荷爾蒙會增加睪固酮濃度,最近有研究發現,照光治療可以讓黃體生成素濃度上升約70%。

研究作者認為,黃體生成素會影響女性排卵,因此運用照光療法,說不定也可以可治療女性性功能障礙困擾。

科隆氏症Crohn's屬於少見特殊疾病,臨床上較不常見,多發生於20至29歲、50至59歲以及70至79歲年齡層,男女比率相等,其中家族病史者罹患機率比一般患者高出17至35倍;豐原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醫師趙培傑指出,尤其像是有抽菸、服用口服避孕藥達5年以上等民眾,也容易提高罹患機率。

反覆肚子痛 四處求診仍找不出病因

臨床上,曾有一名25歲男性,一年多來常常出現肚子疼痛現象,但儘管到處求診,仍未找出原因,某次因肚子痛掛急診,經腹腔鏡檢查後,發現有小腸淋巴腫大、末梢迴腸發炎等症狀,緊急開刀治療,因此醫師才確診發現竟是科隆氏症所引起。

黏膜發炎呈鵝卵石狀 科隆氏症徵兆

趙培傑醫師進一步說明,這名患者因肚臍周邊出現悶痛症狀,掛急診診斷發現不但發炎指數高達7.4mg/dl,連白血球也有1萬4千mg/dl,起初經禁食並使用抗生素治療,但仍未見效,進一步檢查後,發現患者有小腸腸段腸壁變厚、淋巴腫大等症狀,經手術切除25公分腸段,腸段4處有明顯腸子發炎,且黏膜發炎情況呈鵝卵石狀,確診為科隆氏症。

初期無症狀 容易誤診為闌尾炎

科隆氏症初期症狀多無任何徵兆,僅會使患者出現右下腹部反覆疼痛現象,往往診斷容易誤診是闌尾炎或憩室炎等疾病;趙培傑醫師提醒,民眾若有相關症狀出現時,應盡早進行大腸鏡檢查,若仍檢查不出病因,建議再進行小腸攝影檢查,及早發現,就能及早治療,遠離病痛纏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