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料庫 (備有3,600+文章供參考)

點擊"所選分類", 文章會顯示在>>>所有分類的最下方!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體重指數" 計算器

BMI Calculator

填入你的重量及高度


你的體重指數BMI是

0


健康才是真財富

你會輕的一點嗎?

你很健康呀!

你已超重!

你已在肥胖指數中!

提議? 提議? 提議?

男性疾病

如果你有在吃止痛藥,千萬別疏忽身體所出現的水腫現象,有可能已經傷害到腎臟。就有一名四十歲左右男子,因為關節疼痛吃了止痛藥後,不但小便出現泡泡,還全身水腫,進一步就醫才發現,已有腎絲球病變,差一點就要洗腎。

長期或過量吃止痛藥會傷腎 小便變少、蛋白尿

收治這名男子的衛福部桃園醫院腎臟內科醫師曹祐慈表示,很多人都知道長期或過量吃止痛藥會傷腎,一般多是因為小便變少來就醫;其實,還有一類型會有大量蛋白尿,小便會有泡泡,而且會全身水腫。該男子原本只有輕微水腫,卻不以為意,結果導致出現腎絲球病變,所幸經由藥物治療,才擺脫洗腎命運。

服用NSAID止痛藥 鹽份與水份會滯留體內

所以,民眾吃止痛藥要非常小心;曹祐慈醫師指出,很多人服用NSAID非類固醇類止痛藥通常都會有輕微水腫,甚至痠痛貼布中就有此成分,有些人因為頭痛吃這類止痛藥好幾天,就會累積使得鹽份與水份滯留在身體內,然而在停藥後水腫就會消失。

腎臟穿刺檢查染色體 確認腎絲球病變

但是沒想到,這位男子在停藥了仍無法消水腫,而且小便有泡泡,這才趕緊就醫。曹祐慈醫師進一步指出,經由安排住院檢查,包括抽血做免疫標記生物指標檢查,由於生物指標不完全,因而在解釋病情並討論後,決定做腎臟穿刺檢查染色體化驗以及電子顯微鏡檢查,這才確認是腎臟的腎絲球發生病變。

即使是腳水腫 也要追蹤以免惡化

所幸這名男子在經由即時藥物治療後反應非常好,目前腎功能已恢復,而且不用洗腎。曹祐慈醫師提醒,民眾在服用這類NSAID止痛藥時,有不少人只是有輕微腳水腫,大都認為沒關係,等停藥後就會改善;其實,即使是有腳水腫也要小心,一定要就醫追蹤,以免腎臟出現惡化病況。

有研究發現,當睪固酮不足時,除了會影響生活品質外,還會增加罹患勃起功能障礙、代謝症候群、糖尿病、骨質疏鬆與骨折及心血管疾病等危險性。甚至有報告顯示,中老年男性如果睪固酮濃度較低者,在長期追蹤過程中會增加其整體死亡率與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等。因此,近來學者認為,睪固酮低下症可能被視為男性健康的警訊。 「睪固酮低下症」也稱做「男性更年期」,常見的症狀包括有性欲下降、勃起功能障礙、活力減退、情緒低落及睡眠障礙等,同時也可能有第二性徵退化、骨質疏鬆、脂肪增加、睪丸萎縮等現象。 奇美醫學中心泌尿外科主治醫師蘇家震表示,代謝症候群病人、肥胖族群、腰圍過大者、糖尿病人及勃起功能障礙病人等,都可能罹患睪固酮低下睪固酮。低下症與代謝症候群之間有某種程度關係,由於這兩項都易使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性增高,進而可能危害男性的整體健康;因此,民眾平時除了應注意是否罹患睪固酮低下症,亦需警覺是否同時具有代謝症候群。 蘇家震醫師指出,對於已罹患有睪固酮低下症的病人,除了請專業醫師評估與討論是否適合接受睪固酮補充治療外,亦需配合生活作息的改變,如運動、減重及飲食控制等,以降低代謝症候群的相關危險性。如此一來,必可大幅增進生活品質及延長健康人生。

28歲的董先生於衛生福利部豐原醫院擔任藥師,去年12月中旬,在台中市立殯儀館出席長輩告別式,但過程中突然胸口灼熱,以為是胃食道逆流,想透過抽菸舒緩不適,最後演變成心絞痛,緊急送醫後,檢查發現是心肌梗塞,經由心導管手術治療,才挽回一命。

董先生的菸齡達10年,由於工作場所禁菸,因此一天的抽菸時間多半在上、下班前,習慣起床兩根菸,下班到睡覺之前,可以抽掉幾乎一包菸。收治這位董先生的衛生福利部豐原醫院心臟科主任曹承榮表示,患者才28歲,卻有著82歲的血管,研判是抽菸造成嚴重血管硬化,導致心肌梗塞發生,接受心導管手術後已順利康復。

曹承榮主任指出,董先生的血管年齡猶如7、80歲,照理說28歲的血管應該彈性很好,但在進行氣球擴張術時,使用一般氣球,擴張壓力相當於12個大氣壓,卻無法將阻塞的血管撐開,改以高壓氣球,相當於20個大氣壓才成功。 曹承榮主任進一步表示,在進行心導管檢查時,發現他的心臟三條主動脈中,兩條有阻塞,因此透過局部麻醉,置入三個支架來改善問題。

由於患者沒有心臟病史、喝酒、高血壓和肥胖等狀況,研判致病的最大危險因子為抽菸。因為抽菸會影響血管舒張功能,也會讓身體分泌發炎的前驅物質,長期下來會擾亂血脂肪,導致動脈粥狀硬化。尼古丁則會增加心跳和血壓,使冠狀動脈收縮,可能引發心肌梗塞。 高血脂、抽菸、高血壓、高血糖、肥胖都是動脈硬化危險群,若存在危險因子或輕微硬化者,應該每3年追蹤檢查一次;中度硬化斑塊者宜2年檢查一次;血管狹窄逾五成者,每半年到1年就要追蹤一次。曹承榮並建議,要預防血管硬化,平時應適當運動和健康飲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