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料庫 (備有3,600+文章供參考)

點擊"所選分類", 文章會顯示在>>>所有分類的最下方!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體重指數" 計算器

BMI Calculator

填入你的重量及高度


你的體重指數BMI是

0


健康才是真財富

你會輕的一點嗎?

你很健康呀!

你已超重!

你已在肥胖指數中!

提議? 提議? 提議?

男性疾病

42歲男子阿弘晚上因天冷喝上加水的茅台酒30cc,又為了增加身體的暖度,一時興起閉氣在地上劇烈做伏地挺身運動,在第五下起身之際,感覺胸口一陣撕裂感。之後出現胸痛、躺下無法呼吸、胸悶、冒冷汗等不適,經由他院轉送至彰化基督教醫院急診就醫,到院時血壓一度飆到224毫米汞柱。經電腦斷層檢查後發現罹患A型主動脈剝離。在彰化基督教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任陳映澄醫師及其心臟外科團隊及時手術後,將男子由鬼門關拉回來,目前已經順利出院返家休養。

A型主動脈剝離需要緊急手術

主動脈剝離主要分成兩大類:A型與B型主動脈剝離;A型主動脈剝離定義上是升主動脈出現病兆,若無則屬於B型。A型主動脈剝離患者需要緊急開胸做升主動脈置換手術,倘若未及時手術或延誤救醫,患者48小時內死亡率往往超過50%。B型在治療上則以藥物保守性治療為主,當B型主動脈剝離出現併發症時,則考慮施行主動脈大支架手術。

高血壓為主要的危險因子之一

根據醫學期刊與主動脈剝離治療指引中,高血壓為主要的危險因子之一。陳映澄醫師表示,許多民眾往往輕忽自身的身體狀況,而將自己暴露於危險之中。有研究報導指出,劇烈的無氧運動會使身體收縮壓上升30~40毫米汞柱,甚至舉重選手在舉重時可能造成收縮壓瞬間上升至300毫米汞柱以上,進而造成主動脈剝離的案例報告。

運動確實可以降低血壓

彰基健康促進中心主任劉晏孜醫師表示,衛教高血壓患者時,常建議患者要運動,研究顯示運動確實可以降低血壓,但前提必須是適當且規律的有氧運動,若是運動過度激烈或是時間過長,都可能讓原來就患有高血壓的患者把自己暴露在極大危險之中。

運動過度反而造成傷害

一般廣為周知的心臟疾病為急性心肌梗塞,然而一樣會出現胸痛、胸悶等症狀的主動脈剝離,同樣具有極高的死亡率,不容輕忽。適時且適切的運動是必要的,但是民眾如果本身具有高血壓、主動脈瘤等疾病家族史、或本身為「馬凡氏症候群」的患者,就必須要更加嚴格注意自己的身體狀況,以避免過度運度造成自身的傷害。

排便習慣突然大變,別輕忽以為是小事!一名五十多歲男子,從學生時代開始就是便秘一族,往往一整個禮拜才難得能夠好好的「解放」一次,且糞便又硬又粗,不過近幾個月以來,排便突然變得順暢,不但天天解便,甚至一天要照三餐跑廁所好幾次,糞便也變細,偶然檢查赫然發現已是第三期大腸直腸癌。

收治病人的台北榮總外科部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王煥昇強調,上廁所一點都大意不得,不管是糞便突然變稀、變形,或是排便習慣由規律變不規律、不規律變規律,只要大便有「變」都得當心。

原因在於,大腸直腸癌初期少有症狀,儘管國內近年在大力推動篩檢後,第一期、第二期的早期病人占比,已經由過去的三成增加到四成,但多數仍屬發現為時已晚的晚期病人。

王煥昇說,不少人都是等到出現腹痛、貧血、吃不下等晚期症狀才驚覺自己已罹癌,尤其,其中約有二成五至三成已經是轉移性大腸直腸癌,一問起來,共同點幾乎都是工作忙碌、壓力大,這才忽略種種的不舒服症狀,拖出遺憾來。

大腸直腸癌越早發現越好,王煥昇表示,早期腸癌如果能夠手術切除乾淨,幾乎就可算是「痊癒」了,即使是晚期的病人,只要積極治療,合併使用標靶藥物及化療,五年存活率也可超過20%至30%,甚至一半以上都有望撐到五年。

王煥昇強調,受惠於健保制度,第一線使用標靶藥物合併化療,約有七成病人能有反應,其中三成腫瘤甚至縮小、不見,只不過平均一年後恐復發,所幸第二線標靶藥物可抑制更多的血管增生,第一線治療失敗之後依舊有武器可用,且後續還有第三線標靶藥物。

「醫師,聽說吃太多蛋白質不好哎」,王煥昇說,臨床常見病人不知從坊間、網路哪聽來不確實的傳言,擔心吃這不好、吃那不好,離譜的甚至誤以為可以餓死癌細胞,到頭來卻只搞得自己營養不良、身體虛弱,根本無法好好完成抗癌治療。

王煥昇強調,抗癌除了積極治療之外,飲食均衡更是重點,不但占比應達三成的蛋白質絕對不能少,其他各類營養素也要到位;健康人則要注意定期接受糞便潛血篩檢,及早發現及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