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陽痿原本是年紀愈大發生的比例愈高;不過,泌尿科醫師發現,勃起功能障礙,連20歲初頭的男大學生也跑不掉。原來這名男大生有糖尿病,因為糖尿病造成神經病變和血管病變,進而影響海綿體血管壁平滑肌放鬆,才導致他出現陽痿。
收治這名男大生的林口長庚醫院泌尿科陳煜醫師表示,這名21歲男大生和女友交往一年,平常性行為都很正常也很頻繁,一個月前突然身體感到疲累,對性愛也提不起勁,有時候一戴完保險套就軟了,剛開始以為是因為熬夜沒體力,後來發現早上也沒有晨間勃起,女友想愛愛也沒辦法,只好在女友陪伴下來求診,結果竟然是因為糖尿病造成。
注意「性愛微弱」訊號 及早就醫重振雄風
陳煜醫師提醒,勃起功能障礙通常是生理和心理因素造成,就醫時除了檢查性功能以外,也要注意是否合併有慢性病,影響陰莖血管充血功能。慢性病通常不易發現,所以身體出現「性愛微弱」訊號,例如想做卻不硬,硬了卻很容易軟,就應該就醫檢查,才不會造成惡性循環。
陳煜醫師說,造成糖尿病患勃起功能障礙的主要原因,是因為糖尿病患者的神經病變和血管病變,會影響海綿體血管壁平滑肌放鬆問題。勃起功能障礙雖非男性糖尿病患的專有疾病,卻是糖尿病很常見的併發症,也是降低生活品質的重要因素之一。20歲左右的男性糖尿病患不到5%有勃起功能障礙,30-40歲則有15%,到60-70歲更高達65-70%。
過去因忌諱就醫,許多年長者因糖尿病求醫後,經治療才改善陽痿,但糖尿病屬慢性病,很容易拖延病情,導致初期輕度勃起功能障礙沒有及時治療,最後變成中度或重度勃起功能障礙。然而,現在年輕人比較有性愛危機意識,因為初期出現勃起功能障礙就會急著求醫,除了可以對症下藥外,透過醫師診斷檢查,更可以追查到引起勃起功能障礙的原因,例如糖尿病或三高疾病。
輕度勃起功能障礙 壯陽藥改善效果好
陳煜醫師表示,台灣勃起功能障礙患者85~95%皆屬輕度勃起功能障礙,使用壯陽藥治療的有效改善率高達九成,但若拖延到中度或重度,治療效果會降低到只有五成。對於年輕陽痿患者,建議可以使用劑量較低的口溶錠壯陽藥,口溶錠壯陽藥隱密性高,較受年輕族群的青睞,不需喝水搭配可避免伴侶發現服藥,降低尷尬場面。另外,口溶錠劑型作用速度較舊藥物快15~30分鐘,加上可縮短不反應期,提高做愛次數,適合體力好的年輕族群,是輕度勃起功能障礙患者不錯的選擇。
※輕度勃起功能障礙的三大「性愛微弱」訊號:
1.陰莖剛開始會硬,但常常還沒射精就軟掉。
2.過去輕易可以執行的女上男下體位,現在卻沒辦法做。
3.性愛頻率下降,導致信心下降,最後擔心無法滿足另一半不敢做愛。

一名三十多歲男子,一天拉肚子高達四、五次,而且每次都是帶油的糞便,因嚴重影響生活作息,前往家醫科就醫後,也不見腹瀉情形有明顯改善,遂轉至腸胃專科檢查,才發現已罹患胰臟癌第四期。 收治病例的馬偕紀念醫院台東分院腸胃肝膽科白明忠醫師表示,許多疾病在初期的表徵都與輕症相似,容易被病人忽略,而錯過最好的治療時機。男子一開始解油便(脂肪瀉)時,誤以為只是腸胃不適拉肚子,後來前往家醫科就醫後轉至腸胃專科,做了內視鏡、大腸鏡與超音波等檢查後,才確定男子罹患的是胰臟癌第四期。因病患平常無飲酒或不良習慣,無慢性疾病,所以降低了警覺心,延誤就醫。 胰臟癌是腸胃道常見的癌症之一,由於胰臟癌初期沒有特別明顯的徵狀或不舒服,直到腫瘤大到一定的程度,才會出現腹絞痛,甚至背痛等非單一性的症狀。胰臟癌的症狀或不適,會依發生的位置而有不同,所以病患才會以為只是單純拉肚子。 白明忠醫師叮嚀,長期的慢性腹瀉是指二到四周內,次數明顯超過平日習慣的頻率,因腹瀉的病因有可能是來自於肝、膽、胰臟或其他全身性的疾病,故一定要前往腸胃專科就診,建議要做糞便、大腸鏡、內視鏡、超音波等檢查,再針對不同疾病做治療,及早發現能夠及早治療。

男人白頭髮多寡,與心臟病風險有關!埃及學者近日在2017年歐洲心臟病防治協會年會(EuroPrevent 2017)中發表研究指出,白頭髮較多的人,較容易出現心臟病。
白頭髮越多 越容易有心血管疾病 埃及開羅大學心臟學專家艾莉妮‧薩姆爾表示,老化是冠狀動脈疾病風險因子,且這項風險因子無可避免,一些皮膚科跡象也一樣,越老越容易出現,而出現白頭髮或許代表冠狀動脈疾病、心臟病風險上升。
薩姆爾博士補充,對於出現白髮這種心臟病風險跡象,未來需要進行更多研究,才能確認,進行這些研究,或可幫助及早發現心血管疾病、盡早介入治療。
粥狀動脈硬化、長白頭髮 生理機轉類似 粥狀動脈硬化與頭髮變白在受損DNA修復、氧化壓力、發炎情況、荷爾蒙改變與細胞衰老方面,擁有相似機轉。研究人員以冠狀動脈疾病患者為對象,想了解他們長白頭髮的情況,並探索長白頭髮是否為疾病獨立風險指標。
這項研究為前瞻性觀察研究,含括545名男性患者,這些患者疑似患有冠狀動脈疾病,因此接受多層次電腦斷層掃描(CT)幫助確診。研究人員將患者依是否罹患冠心病、白髮量多寡等進行分組。
研究人員也將白髮量多寡分為五等級,第一級為全部是黑髮,第二級為黑髮多於白髮,第三級為黑髮與白髮一樣多,第四級為白髮多於黑髮,第五級為滿頭白髮。
白髮比例越高 冠狀動脈鈣化越嚴重 研究人員分析高血壓、糖尿病、抽菸、血脂異常與冠狀動脈疾病家族史等變數。結果發現,當一個人白髮量開始與黑髮量一樣多,也就是白髮量在第三級以上,冠狀動脈疾病風險就會增加,這項變數獨立於年齡與其他疾病風險因子。
研究也發現,對於沒有冠狀動脈疾病的受試者,白髮比例越高,冠狀動脈鈣化情況也越嚴重。
白頭髮比例增多 可能是心血管疾病徵兆 薩姆爾博士認為,粥狀動脈硬化與長白頭髮有相似生理路徑,兩者發生比率也是隨年齡增加,從研究結果來看,撇開年齡因素,白頭髮可被視為生理年齡指標,透過這項指標,或可了解一個人心血管疾病風險高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