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料庫 (備有3,600+文章供參考)

點擊"所選分類", 文章會顯示在>>>所有分類的最下方!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體重指數" 計算器

BMI Calculator

填入你的重量及高度


你的體重指數BMI是

0


健康才是真財富

你會輕的一點嗎?

你很健康呀!

你已超重!

你已在肥胖指數中!

提議? 提議? 提議?

健康資訊庫

有效令心血管年齡較實際年齡小

仍在健康時 -- 每天運動、不煙酒、多吃奥米加3可有助減低50%的患病風險

heartstream

香港2012年9月17日電 /美通社/ -- 在「心血管健康日」記者招待會上,香港醫療專業人士協會創會主席江明熙醫生稱,據最新的醫學研究顯示,30年後全球患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人數將激增5成。令人更感憂慮的是,作為香港第2號殺手,每年導致數千人死亡的心血管疾病有日漸年輕化的趨勢。然而,臨床個案顯示,良好作息時間、恆常運動、節制煙酒量,並多吸收維他命,特別是含奥米加3脂肪酸的食物,可助心血管較實際年齡年輕。

老年醫學和老年病學專家的江明熙醫生稱:「香港的人口不斷老化。隨著社會日益富庶、人們工作更加忙碌,我們吃得沒有以前健康,加上少做運動,因此愈來愈多人身體過重甚至癡肥,容易患上高血壓、高膽固醇及糖尿病,令心臟病的患病率不斷上升。」

記者招待會上,有3個真實個案顯示個人選擇的生活方式可以直接影響健康及壽命。Angela Remedios 是一名中年的葡籍人士,在港出生,在中環上班。她說:「我20多歲時身體不好,連走路及上樓梯均會氣喘。直至生小孩的時候重了20多磅便開始決心每天到健身室做運動,不抽煙、不喝酒,並經常服用奧米加3補充劑。」現時的她體重指標是19,而心跳維持在每分鐘42次,江醫生說她的心臟較專業運動員還強,一般專業運動員的心跳是每分鐘55次左右。她續說:「香港人往往以忙為藉口,其實可以早點起床開始做運動,然後逐漸加至1小時左右,便會發覺身心的健康均會有很大的改善。」

另一個真實個案是曾任職餐廳及酒吧經理的陳嘉尚先生,今年38歲,體重指標29.9,煙齡超過20年。因工作關係,陳先生長期飲酒,啤酒當水喝,亦愛喝各項名酒,包括XO、Brandy、151,以至過萬元的 Lafite 名酒,並經常試吃各項名貴菜式,例如龍蝦、鮑魚。他一向身體無病無痛,直至兩年前有一天感到胸口不適,被確診患有糖尿病、高血壓和心臟病。他的醫生表示,他的心血管年齡是64歲,整體的健康狀況仿如一個70歲的老翁,心跳更達每分鐘99次,現時因動脈堵塞而正等待兩個月後接受通波仔手術。陳先生表示:「我以為自己只有30多歲,從沒想過這些事情會發生在我的身上,也沒想過要定期驗身。現時最希望是可以在手術後調理好身體,再為將來打算。始終健康最重要,現在是地下有金執,我都沒有力執到。」

最後一位嘉賓是一位絶不簡單的女士。生於1911年的李慧芳,現年102歲,為世界排名最長壽的香港人典範,最近還接受過 CNN 的訪問。李婆婆現在無病無藥,身體壯健,體重指標26,心跳是每分鐘64次。她年輕時在工廠工作,到現在仍然每天早上五時起床,而且堅持每天花一小時做伸展和其他輕鬆的運動。她平時喜歡吃魚,不過她將健康秘訣歸功於每天飲用自己用四勺奧米加三花柏齡高鈣奶粉和三勺燕麥沖泡的特製奶茶。醫生表示,她的心臟年齡較她的實際年齡年輕12年。

江醫生總結時說:「每日做超過一小時的運動、不煙不酒,有規律的作息時間,每天吸收奥米加3及維他命,想身體機能較實際年齡輕,每個香港人都可以做到。」

香港醫療專業人士協會特別舉辦「心血管健康日2012」,希望藉此喚起公眾,特別是希望鼓勵大眾在健康未有任何病患時開始保健。雀巢香港有限公司總經理林焰表示:「今日的活動很有意義,尤其是陳先生的案例,可提高公眾的保健意識,我們未來也會繼續支持舉辦更多有意義的活動。」活動反應踴躍,參與人數達2,000多人。香港醫療專業人士協會派出了20多位醫生及護士為50歲以上的人士提供免費的健康檢查,包括量度身高、體重、血壓、膽固醇、糖尿病及心血管年齡等,同時邀請了律敦治醫院物理治療師徐嘉然先生及蔡芷琳小姐即場帶領台下嘉賓做「百人健心操」,並獲雀巢香港有限公司全力支持,派發超過2,000罐900克雀巢三花柏齡高鈣奶粉予公眾人士。

香港醫療專業人士協會是由一群熱心社會公益的醫療界人士自發成立的非牟利性質組織,目標是利用專業知識扶助貧弱社群,幫助更多有需要人士。

以下是可減低患心血管疾病風險的建議:

  • 保持健康: 攝取健康的脂肪酸如奧米加3和6:多進食三文魚、果仁、含奧米加3的牛奶飲料等
  • 運動: 每天60分鐘運動
  • 吸煙: 必須戒除
  • 營養: 多吸收維他命A、B1、B2、B12、D、E、鈣、鎂、和抗氧食物
  • 酒精飲料: 必須戒除
  • 體重: 要有適當的體重指標,吸收亞油酸和亞麻酸、低膽固醇、吸收健康的蛋白質、減少攝取反式脂肪

Angela Remedios 每日作息表

  • 早上 5時 起床
  • 早餐 -- 香蕉、乳酪
  • 到健身中心運動
  • 茶點 -- 1-2隻蛋、咖啡加奶
  • 早上 9時 上班
  • 中午 午餐 -- 白飯、菜、肉、中國茶
  • 下午 上班
  • 下班後 到健身中心運動
  • 傍晚
  •  晚餐 -- 白飯、菜、肉、煲湯、水果
  • 飯後吃維他命和奧米加補充劑
  • 晚上10時30 分 睡覺

李慧芳每日作息表

  • 早上 5時 起床
  • 早上 6時 早餐 -- 用四勺奧米加三花柏齡高鈣奶粉和三勺燕麥沖泡的特製奶茶
  • 早上 7時 一小時運動
  • 中午 12時 午餐 -- 白飯、菜、肉
  • 下午 5時30分 晚餐 -- 白飯、菜、肉、湯
  • 晚上 9時 睡覺

 

資料提供:香港醫療專業人士協會 

hno1-signoff

 

 

一名年約25歲的上海妙齡女子,因車禍意外導致缺牙,但女子不以為意,認為缺牙的並不是門牙,並不影響美觀,所以就沒有積極治療缺牙問題。兩年後,發現缺牙處的左右兩顆牙齒開始疼痛,甚至出現搖晃的現象,沒想到,在一次晚餐時啃雞腿,竟讓左右兩顆牙掉落了!

收治病例的哈佛大學牙醫博士陳俊龍表示,缺一顆牙如果長時間沒有修復或是治療,相鄰的健康好牙會失去支撐,向缺牙空隙傾斜、移位、鬆動,最後相鄰牙齒也會出問題,並且還會引起連鎖反應,造成牙齒排列出現錯亂,咬合紊亂,使剩餘牙齒失去正常功能、引起牙周病。

病例中的女子因為缺牙後,鄰牙倒塌,清潔不易,所以患有牙周病卻又不積極治療,因此根本未發現自己的牙齒已患有牙周病,其中,又以缺牙處的左右兩旁的牙齒最為嚴重;陳俊龍醫師解釋,臨床上,牙周病一旦進入第四期,病患就會開始出現牙鬆動、掉牙等現象,因此,最常見到的病例就是,「缺一帶走二」!

陳俊龍醫師提醒,其實缺牙不只是影響美觀、說話,飲食,消化,缺牙顆數一多,就會影響臉型的整體感,而每一顆牙都有它的原因存在,牙齒還有支撐臉型的功能,若失去太多牙齒,會導致上下嘴唇、臉頰失去了支撐,唇、頰凹陷,嘴角下垂,臉部就會變形,整個人看起來要比同齡有牙的人顯老得多。所以絕對不要小看缺牙帶來影響,有缺牙時,應盡快就醫。

 

95歲榮民伯伯, 20年前開過腰椎的椎間盤手術,但從2年前開始有下背痛及腳痛的問題,近半年來開始有跛行且下肢水腫的情況發生,最近更是疼痛不耐到需要輪椅的輔助,所以前往醫院就診,檢查檢果為維生素C缺乏的症狀,顯示出伯伯平常蔬果攝取量有所不足。

無法改變生活環境 從改變營養攝取下手

奇美醫學中心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張嘉祐表示,「營養醫學」是一門比較新的學問,整合了醫學及臨床營養,研究營養素與疾病預防治療的關連。疾病的本質是人體細胞受損傷的過程,而治療的過程則是實際上是受損傷細胞的修復過程。慢性退化性疾病是由於長期不良的生活方式、遺傳和生活環境(包括飲食、空氣、水、生活壓力、飲食習慣)造成的。

國人鈣不足最嚴重 鈉攝取過多

根據102年至105年的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發現,國人飲食攝取中最嚴重缺乏的維生素是脂溶性維生素D以及維生素E,而在由飲食攝取的礦物質部分則是以鈣不足的狀況最為嚴重,其次為鎂,再者為鋅及鐵,鈉則是有攝取過高的情形。

營養均衡 不怕疾病上身

張嘉祐醫師表示,現代醫學如果忽視膳食與疾病的關連性,此種對於根本問題的忽視,可說是只有一隻眼睛的醫學。只要人體細胞擁有良好的生態及正常、均衡的營養,基本上是不容易得到疾病的,因此未來顯然要考慮到細胞的營養及代謝問題,這也是營養醫學所關注的部分。

下級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