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料庫 (備有3,600+文章供參考)

點擊"所選分類", 文章會顯示在>>>所有分類的最下方!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體重指數" 計算器

BMI Calculator

填入你的重量及高度


你的體重指數BMI是

0


健康才是真財富

你會輕的一點嗎?

你很健康呀!

你已超重!

你已在肥胖指數中!

提議? 提議? 提議?

健康資訊庫

許多人在跌倒時,會反射性用手撐地。有位粉領族OL就在跑步跌倒時用手撐地,雖然當下X光檢查並未骨折,但手腕卻疼痛長達4個月,吃藥復健都沒效。就醫經特殊角度X光檢查確定是舟狀骨骨折。骨科醫師李佳霖建議,若有類似情況,應接受專業醫師檢查診斷,及早治療,以免留下手腕關節後遺症。

舟狀骨骨折急性期未治療 恐併發症

李佳霖醫師表示,運動傷害造成的舟狀骨骨折,通常會發生受傷後數週或數月時。理學檢查會發現主要的疼痛點在大拇指的根部,靠近手腕的外側(Snuff box)。另外,在掌面壓住舟狀骨結節,左右晃動手腕,會引發疼痛,再輔助特殊X光角度(正面照時手腕往尺側偏20度),常常就會發現有潛在的舟狀骨骨折。有時還需要核磁共振的進一步檢查,確認傷勢。

舟狀骨骨折是腕骨中最常見的骨折,由於病患跌倒時手去撐地,軸向的力量作用在過度背曲的手腕,加上往大拇指的方向手腕偏移,就很容易導致舟狀骨受傷。舟狀骨又是腕骨當中最重要的骨頭之一,若不小心疏忽,受傷急性期沒有接受適當的治療,常常引起不可恢復的手腕併發症。

舟狀骨的先天構造,表面有將近75%軟骨覆蓋,血液供應更是特殊,一旦受傷骨折後,很容易導致骨折不癒合或舟狀骨缺血性壞死。長時間的舟狀骨不癒合,會影響腕骨其他骨頭,甚至導致腕關節的關節炎。

依受傷程度 可以石膏微創手術等方式治療

治療舟狀骨骨折,李佳霖醫師說明,若是穩定沒有位移的骨折,可以用石膏固定治療,但因石膏固定時間常達數個月,所以也可以用微創手術方式來做螺絲固定。若是位移不穩定的骨折,則建議用開放性傷口來做復位及內固定手術方式治療,有些醫師也使用關節鏡來輔助幫忙復位。

病情嚴重時,當舟狀骨已有缺血性壞死現象時,可能需要以骨頭移植的術式來增加成功的機率。若為更嚴重的舟狀骨不癒合導致的腕骨關節炎(Scaphoid Nonunion Advanced Collapse),則須依據關節炎程度的不同,使用不同的手術方式來治療。(文章授權提供/優活健康網)

資料來源: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

你也有與寶寶一起睡覺的習慣嗎?小心恐怕讓讓寶寶暴露於嬰兒猝死及窒息危機中!根據衛生福利部近五年統計資料顯示,嬰兒猝死症候群(SIDS)及嬰兒事故傷害始終列為嬰兒死因前十大之列,主要因與寶寶睡姿及睡眠環境安全息息相關。國民健康署指出,預防嬰兒猝死症發生,家長應遵守不趴睡、不用枕、不同床、不悶熱、不鬆軟等五招安心睡,讓孩子擁有安全睡眠環境。

避免讓寶寶趴睡 遠離嗆傷或窒息風險

首先就是讓寶寶「不趴睡」,根據研究顯示,趴睡是導致嬰兒猝死症的重要危險因素。國民健康署解釋,寶寶趴睡或側睡,恐讓吐奶逆流的液體進入氣管機會增加,造成嗆傷或窒息風險,因此應讓寶寶採「仰睡」姿勢;此外,父母或照顧者不要躺著在身上哄寶寶睡,避免大人小孩睡著發生翻身窒息或跌落等意外。

遵守同室不同床 避免睡著後蓋覆嬰兒口鼻

國民健康署說明,其次則是「不用枕」,主要因1歲以下嬰兒不需使用任何枕頭即能舒適入睡;第三招「不同床」,家長應遵守同室不同床原則,避免睡著後身體或被蓋覆嬰兒口鼻造成窒息;第四招「不悶熱」,保暖可使用睡袋型睡衣或以包巾包裹孩子,並切記將手臂露出,避免蓋住臉部,最後則是「不鬆軟」,包括枕頭、棉被、毯子、填充玩偶等都不應出現在睡眠區域,床墊也應選擇平滑堅實的材質。

檢視寶寶睡眠環境 讓寶寶擁有良好睡眠品質

遵守寶寶「五招安心睡」原則,不僅能給予孩子安全睡眠環境,也能大幅降低嬰兒猝死風險。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強調,家長也可參考兒童健康手冊中新生兒照顧錦囊,其中有「嬰兒猝死防治措施」及「安全睡眠環境」等資訊,以檢視孩子的睡眠環境是否安全,幫助孩子擁有良好的睡眠品質,健康長大。

一名60歲的林先生患糖尿病10幾年,雖然都有拿藥吃藥,但糖化血色素一直都在9%左右(一般人的正常值約小於5.7%,糖尿病人宜控制在7%以下)。最近聽聞鄰居因為長期血糖控制不良造成心肌梗塞,因此到大醫院就醫,希望可以把血糖控制更好。醫師建議按時使用血糖藥物,要自行監測血糖,並且調整飲食。1年後林先生的糖化血色素慢慢地降到6.6%,整個人精神比以前好很多。

糖尿病病人高血糖最常「沒有症狀」

奇美醫學中心內分泌科暨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葉美成說明,糖尿病病人高血糖最常「沒有症狀」,部份的人會出現「多吃、多喝、多尿」的「三多」症狀。長期血糖控制不良會造成糖尿病併發症,例如腦中風、心肌梗塞、慢性腎臟衰竭,嚴重時會需要洗腎、蜂窩性組織炎、傷口不癒合、傷口越爛越大甚至需要截肢、手腳末端感覺麻木或疼痛、糖尿病眼底病變、視力漸漸模糊甚至失明。

這些併發症出現後通常不可逆,建議在糖尿病的早期就把血糖控制在良好的範圍內,才能把併發症出現的機會降到最低。由於糖尿病大多沒有症狀,常常因為併發症出現後才進一步檢查出有糖尿病,早期篩檢、早期治療很重要。國民健康署提供成人健康檢查,40歲以上建議每3年篩檢1次,60歲以上建議每年篩檢1次。

自我血糖監測 由醫師安排每日測量次數

葉美成醫師提醒,風險較高的人例如肥胖、糖尿病家族史、缺乏運動、血壓血脂異常、曾有妊娠糖尿病、曾有心血管疾病等,也建議做糖尿病的篩檢。一旦檢查出糖尿病,可以用飲食、運動和生活習慣改變做治療,如果經過生活習慣改善血糖還是高,可以經由醫師評估開立適合的血糖藥物治療。

「自我血糖監測」執行方式很簡單,建議到醫療器材行買一台血糖機,每半年到一年把血糖機帶回原店家校正,確保血糖機的準確度。醫師會根據每個病人的情形給予測血糖的次數和時間點。血糖較不穩定的時期,每日測的次數會比較多,當血糖達到穩定狀態,醫師會根據病人的意願減少測血糖的次數。如果病人無法自己測血糖,也可以由照顧者來幫病人測血糖。

血糖測量、飲食、運動同時改善

葉美成醫師表示,控制血糖不是看病拿藥回家就沒事了。醫師會根據每個病人的狀況整體評估後開立適合的藥物,藥物包括口服藥、打針藥物或是口服加上打針的血糖藥。病人要按時使用藥物,並且每日執行「自我血糖監測」,回診時與醫師討論血糖值、飲食內容、運動的情形。

每個人的體質不同,病人也要與醫師討論藥物是否有副作用或身體不適等等。透過良好溝通,醫師更可以適時做藥物的調整、飲食運動的建議,通常經過雙方共同的努力,一般都可以達到良好的血糖控制。期望每個糖尿病人都可以及早將血糖控制在良好範圍內,以減少併發症的產生。(文章授權提供/優活健康網)

下級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