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料庫 (備有3,600+文章供參考)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健康資訊庫


新型冠狀病毒席捲全球,成為最近兩個月最被大家所關注的話題。新型冠狀病毒是大眾不認識也不熟悉的病毒,但傳染力非常強大,對全球造成極大的壓力。防疫的相關商品紛紛造成大缺貨,金融市場也大受影響,金融投資大師巴菲特說:「這是他花了 89 年才經歷到的市場恐慌」。這個百年一見的災難衝擊民眾的心靈,這種面對疫情的不確定性,正是焦慮與恐慌的來源。 情緒以想法來餵養 教它不要怕它
草屯療養院臨床心理師許嘉宏表示,擔憂疫情的想法引發焦慮情緒,而焦慮情緒又引發負面想法,負面想法進一步引發恐慌情緒。這種「想法與情緒」迴圈正是在面對不確定情況下,引發恐慌情緒的主要原因。情緒需要想法來餵養,越餵養越壯大,尤其本來個性較比較容易焦慮的人,更是容易在不確定感下觸發越想越可怕的焦慮迴圈。面對這種恐慌情緒,你可以嘗試以下方法:
1.覺察它(身體感受):可能是身體感受躁動、胸悶,或是覺得鬱悶、焦躁
2.看到它(想法蔓延) :不再沉浸在疫情變化的預測或想像中,因為過去沒有人有經驗,預測跟想像都可能不是事實,只需「把想法當成只是一個想法」,不隨想像起舞,無端的想像會帶出更多焦慮。
3.改變它(聚焦他處取代想法) :可以做一些讓自己更平靜的事,也可以嘗試注意呼吸過程的每一瞬間,取代餵養負面想法給情緒,沒有材火的情緒自然起不了反應。
以上3個過程其實不難,但是你要嘗試開始練習,去改變「想法與情緒」迴圈之間舊有的習慣性。 「正念減壓療法」 避免情緒被淹沒
新冠肺炎不會是世界上,最後一個讓人心慌亂的事件,我們對世間的災難有時真的無能為力,但正如正念減壓療法創始人喬卡巴金說所說:「生命的本質是苦樂交融的過程,即使在最艱困的環境中,我們仍可以跟所有層面的自己和平共處」。如何跟自己和平共處,避免讓情緒淹沒自己,才能有機會用善巧有智慧的方式回應新冠肺炎帶來的壓力。

孩子多麼希望,你能看見並接納當下的他,不去譴責過去的他,也不去預設未來的他。
請放下手機、電腦、處理不完的公事和待辦事項……就這一刻,心無旁騖,和你的孩子在一起。用「活在當下」的方式,建立你們超越語言的深層連結!這或許是為人父母者,最難面對的真相:孩子的問題,大多都是你自己未解課題的反映。這是一份覺醒的邀請,讓親職轉化為你最好的心靈修行。
練習1:大大的擁抱 哎呀,小孩喜歡擁抱,大概再明顯不過了。但請容我談一下擁抱,以防有來自禁止示愛的原生家庭的人低估了擁抱的價值。 孩子幾乎都能從緊緊的擁抱中得到情感的滋養。來自慈愛照護者的肢體接觸,能夠調節孩子尚在發育、往往仍不穩定的神經系統,讓它們安定下來。但更重要的是,擁抱能直接向孩子傳達他們最需要知道的事:自己深深受到珍愛。在長時間溫情擁抱的無聲交流中,一切該說的話都說完了。 的確有些孩子對親密的碰觸會不自在,假如你有這樣的孩子,你自然會知道。大致上,我會建議多多給孩子擁抱,以及擁抱的近親,亦即親吻孩子的頭頂。有些家庭會採用在事態急遽惡化時互相擁抱的做法。他們會停止咆哮,放下所有的談判,大大地張開雙臂。 擁抱你的孩子。萬一他們不給你抱,你就用眼神擁抱他們,他們會收到你的愛意的。
練習2:允許掉眼淚 父母花了太多力氣阻止小孩哭泣。「別難過了。」「擦乾眼淚。」「又沒那麼糟!」正如同人體所有的神奇系統,哭泣機制也極度重要。記得「乾眼症候群」嗎?心理學家用這個詞描述不在乎我們恫嚇或拿走東西的小孩。他們的心腸變硬,情感凍結。 當我們撥出時間放慢腳步,靜靜地臨在當下,長期壓抑的痛苦情緒或許會浮現。很多人讓自己片刻不得閒,以逃避尚未排解的悲傷或哀慟帶來的痛苦,但其實感受這些感覺,才能讓情緒在流通後消失。若能讓孩子了解可以准許自己感受情緒,包括棘手的情緒,那該多好。
有時候,我們能為孩子或我們自己做到最慷慨的事,就是靜靜坐著流淚。作者馬克.嘉夫尼(Marc Gafni)說,眼淚披露了我們在乎的事。我喜歡他的說法。 鼓勵孩子在情緒強勢來襲時,允許液態的喜悅和哀愁從眼睛滲出。尊重這些撼動孩子以及你的激動情緒。讓淚水帶你回家,回到心扉內。
練習3:單足站立 金.英(Kim Eng)教導的「動態臨在工作坊」(Presence through Movement),是一種從肢體動作進入臨在的靈性修持。她提供了下面這個走出憤怒的方法。下一回,當你和孩子爆發激烈舌戰或陷入權力角力時,在你爭辯的時候,用單腳站立。爭執得愈熾烈,腳就要抬得愈高,如此一來,怒火幾乎不可能延燒下去。你可以請孩子也做做看。
練習4:創造一個和平角落 很多小孩告訴我,當兄弟姊妹的惱人行為或父母的嘮叨令他們生氣,他們只想獨處一下。獨處,其實是照顧自己的健康方式。有個落實「獨處時間」的方法是在家裡規劃出一塊空間,供孩子在情緒風暴過後去重拾平靜。這跟孩子不規矩時罰他們坐禁閉椅或面壁思過相反。 在這個空間裡放一張懶骨頭沙發、一條舒服的毯子,把這裡命名為「和平角落」或「我們的安全小窩」。在裡面擺一些東西,諸如舒壓球、毛根、蠟條、柔軟的填充動物、毛毛空氣球、散發宜人芬芳的東西、磁鐵、心愛的書籍或玩具、無限扭轉抒壓雕塑繩或布偶等等。孩子心情不好時,讓他知道可以到這裡放鬆心情、避開惹惱他的每個人。說不定,你也會不時地使用這個空間!
練習5:約定訊號 我在工作上,常說以斷除根源的方式避免親子問題很重要。但有時候,再怎麼努力避免孩子掀起情緒的風暴也是枉然。跟孩子約定一個訊號,當孩子被失控的感受淹沒、需要援助時,就用這個訊號告知你。這個做法是幫助孩子思考自己需要什麼才能回歸平靜,為預防情緒爆發負起責任,而不覺得因為喪失冷靜而被我們批判。
(本文摘自/當下的父母:你是孩子自愛與自覺的典範/橡實文化)
資料來源: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
(文章授權提供/優活健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