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料庫 (備有3,600+文章供參考)

點擊"所選分類", 文章會顯示在>>>所有分類的最下方!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體重指數" 計算器

BMI Calculator

填入你的重量及高度


你的體重指數BMI是

0


健康才是真財富

你會輕的一點嗎?

你很健康呀!

你已超重!

你已在肥胖指數中!

提議? 提議? 提議?

健康資訊庫

無國界醫生(MSF)近日發佈題為《渴求氧氣》(Gasping For Air)的緊急情報,強調除疫苗和個人防護裝備之外,氧氣對新冠肺炎疫情應變亦至關重要。當全球多數國家仍沒有新冠疫苗可用時,人們將繼續染病,而若是對氧氣供應設施的大量投入依然缺乏,則將有更多重症又無法獲得氧氣治療的患者喪命。

新冠肺炎重症患者 氧氣是重要治療工具

MSF救援行動總監比奧特(Dr. Marc Biot)表示:「對於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氧氣是最重要的治療工具,然而,在中低收入國家,近幾十年來基礎設施建設不受重視,導致氧氣供應在一些地方並不充足。在疫情大流行之前,我們已目睹患者深受肺炎、瘧疾、敗血症等各種疾病之苦,還有一些早產兒也因缺乏醫用氧氣而死去,新冠肺炎則將這一問題清晰地暴露於焦點中。不穩定的氧氣供應是可以殺人的。」

在MSF開展工作的資源匱乏地區,醫院和衛生中心通常須依賴成本高昂卻不穩定的氧氣供應鏈。在發達國家,醫院有自己的製氧中心,直接透過管道將高純度的濃縮氧氣送到病床邊,但中低收入國家的患者卻要依靠笨重、昂貴且容易耗盡的氧氣瓶或小型氧氣濃縮機,而這些供氧手段並不足以治療危急的重症病人。

比奧特醫生說:「大家是第二度被辜負了。他們不單在全球的不平等疫苗供應中吊車尾,在生病時也得不到治療,只因他們無法獲取所需的氧氣。」

除了印度,葉門亞丁的災難現狀則是全球氧氣短缺現象的另一寫照。MSF所支援的醫院近幾日來已超收病患,每天要消耗600個氧氣瓶,同時,我們依然不得不在醫院門口拒收更多的患者。

比奧特醫生表示:「患者數量日漸穩定下來,但我們知道還會有一波激增,會有一批病得非常重的患者需要更多氧氣,但我們根本無法提供那麼多。作為一名醫生,看到新冠肺炎一波接一波的疫情爆發,我感到很痛心,而一些國家仍準備不足,面對大規模需求,醫療團隊手中卻沒有救人所需的藥物。」

急需氧氣 各地區衍生創意自救法

MSF團隊在一些地區正靠著執行創意做法,以讓患者獲得急需的氧氣。在南非,小型的製氧機可以從空氣中濃縮氧氣,但這並不足以治療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於是團隊將這些機器連接起來,以擴大它們的製氧量。在剛果民主共和國,團隊把一批氧氣瓶連在一起,打造了一個中央氧氣倉;而醫護人員正在接受如何恰當進行氧氣治療的培訓。在部分地方,氧氣的市場價格受到監管控制,以確保在需求上升時,購買氧氣的成本不會成為不必要的障礙。

「我們已經沒有寶貴的時間可以浪費了。這些實際辦法能挽救生命,而我們也需要更多的氧氣工具。我們需要更多的氧氣濃縮機,尤其是在沒有製氧中心的鄉村地區;氧氣價格也應受到規範,同時還要建立和維持氧氣庫存,以及為依靠現存製氧中心鋼瓶的醫療設施提供可靠的供應鏈。」比奧特表示:「在我們等待各國政府解決造成患者渴求氧氣的結構性投入不足問題時,為了拯救生命,這些步驟是必需的。」

門診常會遇到愁容滿面的病人,一開口就說:「醫生,請你幫幫我!我不舒服很久了,看過很多科,也做過很多檢查,可是都查不出毛病,實在不知該找誰求助,只好來掛家醫科。」

神經系統問題 疾病狀況多

有自律神經失調困擾的病人,不舒服的表現包羅萬象,比如有莫名地疲倦、提不起勁、長期頭暈、喉嚨有異物感、呼吸不順需要大力吸氣(但又不是真的喘)、胸口緊緊的、心跳加快、手腳麻木、找不到原因的疼痛等症狀,特別在緊張、壓力大時更加明顯。如果有類似困擾,在看遍各種專科醫師且做過各種檢查都找不出病因,那麼您有可能「自律神經失調」了。

柳營奇美醫院家庭醫學部張榮哲醫師表示,人體的神經系統可分為中樞神經及周圍神經系統兩種,屬於周圍神經的自律神經系統,是由交感神經、副交感神經共同組成,兩者作用相反、互相平衡。所謂自律神經失調就是交感和副交感神經之間的平衡失常,導致身體出現各種不適。

自律神經失調 是種生理表現

張榮哲醫師表示,「自律神經失調」並非一種疾病,而是一種生理表現。雖然可以自費接受自律神經檢測(測量心率變異性,簡稱HRV),來了解神經機能是否正常,但對臨床治療的幫助不大,因為這項檢查只告訴我們失調這個「現象」,無法告訴我們失調的「原因」,而找出原因才是病情得以改善的關鍵。

造成自律神經失調的成因往往並非身體問題,而是由於「心理因素」引發各種不適,例如:生活缺乏目標、找不到生命意義、焦慮、憂鬱、緊張、精神壓力過大等。

借助心理治療 可以改善問題

自律神經失調雖然令人困擾,所幸對身體健康通常沒有立即的危害,要獲得改善必須找出心理糾結的真正原因,著手改變不合適的思考方式,釋放內在累積的壓力。治療方式包括規律運動、良好生活作息、練習腹式呼吸、漸進式肌肉放鬆、內觀冥想等技巧。若有需要,搭配生物回饋治療,接受心理師的專業心理諮商,或醫師處方的藥物治療,都是可能改善的途徑。

張榮哲醫師強調,不論哪一種療法,都需要有耐心、有決心地持續治療,長期做身心兩方面的調整。建議可尋找一位細心、善於傾聽、願意仔細了解您問題的心理師或醫師,配合專業建議調整身心狀況,逐漸讓自律神經恢復平衡。

下級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