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料庫 (備有3,600+文章供參考)

點擊"所選分類", 文章會顯示在>>>所有分類的最下方!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體重指數" 計算器

BMI Calculator

填入你的重量及高度


你的體重指數BMI是

0


健康才是真財富

你會輕的一點嗎?

你很健康呀!

你已超重!

你已在肥胖指數中!

提議? 提議? 提議?

飲食與健康

如果中秋節時間烤肉、月餅、柚子吃太多,肚子也很容易變得「團團圓圓」。醫院神經內科林義濱表示,研究顯示肥胖者會增加失智的危險,傳統節慶都有美食相伴,應景之餘可以更聰明的選擇較健康的飲食方式,例如絕對不過量、好的油脂、高纖抗氧化等食材,都有助穩定血糖和血壓。

勿把月餅當正餐 搭配無糖茶避免攝取過多熱量

白詠暄營養師說,從資料發現一個鳳梨酥熱量約250~300大卡,一顆蛋黃酥相當於1碗飯250~300大卡,魯肉綠豆椪熱量更高達300~350大卡,而廣式雙蛋黃月餅一顆約重185公克其熱量更上看800大卡,其中脂肪量甚至還超過每餐建議量的2倍且含糖量95.5公克,已大幅超過每日飲食指標(草案)建議的「外加糖攝取量不宜超過總熱量10%」之上限2.1倍。

白詠暄建議,可優先購買熱量較低月餅、挑選含有高纖食材之月餅,或是將月餅切分數塊小塊和親友共享,勿把月餅當正餐,並搭配時令水果增加膳食纖維攝取量,幫助腸胃道蠕動,而吃月餅時建議以無糖茶飲或白開水取代含糖飲料,以避免過多熱量攝取,這樣才是健康享瘦之道。

自製低卡、低油月餅 減少身體負擔顧健康

洪靖雯營養師為考量現代人的健康飲食需求,特地打造「低卡低油冰皮月餅」,以自製冰皮粉混合天然色素為外皮,如紅麴、抹茶粉、蝶豆花、紫蘇梅等,再以水份較少的高纖全榖雜糧類為內餡,例如黃地瓜、紫薯、芋頭、山藥、南瓜等,並使用個別化特殊營養品來調味,比如糖尿病配方、蛋白質調整配方而製成。

一般月餅製程須經120°C以上高溫烘焙並加入大量糖和油脂,但「低卡低油冰皮月餅」是以先蒸煮後冷凍方式形成冰Q口感,所以不需經過高溫烘焙,加上油脂及含糖量也比較少,所以熱量比較低,還能多攝取膳食纖維與蛋白質。

得舒飲食 改善飲食習慣、血壓功效大

除了月餅,營養科組長王儷瑩指出,得舒飲食是一種強調蔬菜水果、堅果與乳製品的均衡飲食,減少高糖份食物、飲料與紅肉的攝取,強調添加堅果蔬菜等天然食材高鉀、高鎂、高鈣、膳食纖維與不飽合脂肪酸取代飽和脂肪達到降血壓、降低動脈硬化發生率。(安南醫院神經內科林義濱)

 

我有糖尿病,到底什麼東西可以吃,什麼不能吃?醫生說我血糖高,不能吃飯,可是每天都覺得好餓好累沒體力?爸爸血糖高,計算份量太複雜了,難以執行?飲食控制建議可以簡單易懂嗎?良好的血糖控制,除了適當的藥物介入外,運動與飲食都是不可或缺的。飲食控制最重要的原則就是定時定量與均衡飲食。最近的研究證實,只要改變進食順序:先吃蔬菜、再吃肉、最後吃飯,能更容易的控制好血糖。

研究證實:先吃蔬菜有利於血糖控制

吃飯時面對美食,你會怎麼吃呢?大部分的人是先吃幾口飯,再搭配雞、鴨、魚、肉等各式菜色,也許注意均衡飲食的人,就會多吃幾口菜來搭配,但更多的人就是吃個幾口意思意思,吃完飯菜後,再喝一碗湯作為收尾。近年來,一些研究發現改變用餐順序,可能有助於血糖的控制。

吃蔬菜對於健康有何幫助?

1.抑制血糖快速上升:

蔬菜含有較多的膳食纖維,可延長碳水化合物的分解時間,從而延遲糖分在小腸裡的吸收,進而延緩了餐後血糖上升,血糖的波動也比較平穩。

2.增加飽足感;

通常大家都習慣一開始吃得比較多,等到進食一段時間後飲食的量就會慢慢減少,蔬菜的熱量低,碳水化合物含量也低,先吃蔬菜與豆魚肉蛋類先有飽足感後,最後吃對血糖影響較大的澱粉與水果,自然就比較容易控制份量。值得注意的是,相關的研究中,吃蔬菜的時間至少超過5分鐘,所以如果是狼吞虎嚥不到10分鐘就把所有飯菜吃完,效果也許就沒有那樣明顯了,目前也有一些研究指出,細嚼慢嚥對於控制熱量攝取有幫助。

3.調節代謝功能:

蔬菜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與礦物質,負責生理功能的調節,對身體健康很重要。

4.保護心血管:

蔬菜中的植物化學物質是重要的天然抗氧化物,有助於抑制活性氧對細胞的危害、保護心血管健康。

先吃八分碗的蔬菜改變高血糖

很多病人不喜歡吃蔬菜,但如果只是改變一下自己的習慣,在吃飯前先吃八分碗以上的蔬菜,就可以輕易改變血糖的狀況,是非常值得嘗試的事。(文章來源/國泰綜合醫院營養組營養師 賴秀怡)

一名40多歲男子,工作壓力大,過去4年天天酗酒,想要借酒澆愁,沒想到最後失眠,甚至還罹患憂慮症。醫師表示,每天喝超過3罐350cc的啤酒,容易慢性酒精依賴,不只危害肝臟、胰臟、腸胃,精神疾病也容易上身。

戒酒門診重拾健康

收治個案的台北慈濟醫院身心醫學科主任陳益乾指出,該患者透過戒酒門診,利用藥物及團體心理諮商,改變個人生活習慣,經過一年才戒除酒癮,至今不曾再接觸酒,身心也逐漸回到健康的狀態,脫離醉生夢死的人生。

日喝逾3罐啤酒 易酒精成癮

陳益乾表示,適量小酌可怡情養性,但過量飲酒則會危害身體健康。根據美國酒害防治概念,每天飲酒量超過3罐350cc的啤酒,很容易出現慢性酒精依賴,身體必須接受酒精的毒性,造成肝炎、急性胰臟炎、腸胃疾病、腦部病變、多發性器官傷害,以及焦慮、躁鬱、失眠等精神問題。

藥物+心理諮商 避免酒癮復發

「習慣性飲酒的行為,是酒癮形成的前兆。」陳益乾強調,酒癮一旦養成,要戒斷就十分不易,依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建議,酒癮者在脫離戒斷症狀後,需完全戒除一切酒精類飲料,否則容易誘發內在的癮慾,不斷的復發。建議除了用藥治療,也應尋求身心科醫師的協助,可有效避免酒癮復發。

 

下級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