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料庫 (備有3,600+文章供參考)

點擊"所選分類", 文章會顯示在>>>所有分類的最下方!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體重指數" 計算器

BMI Calculator

填入你的重量及高度


你的體重指數BMI是

0


健康才是真財富

你會輕的一點嗎?

你很健康呀!

你已超重!

你已在肥胖指數中!

提議? 提議? 提議?

飲食與健康

你有多久不曾傾聽身體的聲音?根據美兆首創的「身體小毛病關鍵字」調查,超過13%參與者選擇「脹」字,其解為「腹部脹氣、打嗝」,這些不明不白的鳥氣,到底是怎麼出現的呢?

美兆集團研究發展處研發長劉婷婷博士表示,肚子裡的氣體,包括嘴巴吞進的空氣、胃液與胰液中和產生的氣體、以及腸道細菌產出的氣體。一般來說,腸胃狀況不良、蠕動微弱、長時間坐姿、缺乏運動、吞氣症等狀況容易腹脹,也較易出現打嗝與放屁頻率過高,且火燒心及上腹部疼痛等現象也會常發生。

值得特別注意的是「咬牙吞氣症」!劉婷婷博士表示,「咬牙吞氣症」不只是引起打嗝及放屁,也是頭痛、肩頸僵硬、眼睛痠痛的原因;甚至造成牙齒耗損、龜裂、牙齦發炎或下巴疼痛等問題。針對「吞氣症」所引起的腹脹,她強調,必須從元兇「長期壓力」中鬆綁,並應改善「咬牙切齒」習慣,透過深呼吸,由嘴巴吐氣可自然將牙齒鬆開,深呼吸同時也可幫助精神紓緩、減輕壓力;此外,還必須注意飲食方式,進食速度太快、發出大聲響,容易將空氣搭配食物一併吞下肚,切記吃飯時要「好好咬、慢慢吃、喝湯要安靜!」原則。

另外,劉婷婷博士指出,容易脹氣就是產氣與排氣之間失去了平衡;腸道中的壞菌如葡萄球菌、綠膿菌、大腸菌以及產氣夾膜桿菌等壞菌一旦位居優勢,腸子裡面進行的不是「發酵」,而是「腐敗」的過程。通常屁臭的程度可以是一種指標,用來顯示腸道的狀態。

劉婷婷博士進一步解釋,脹氣除了肚子膨脹不舒服,壞菌所產生的臭氣會麻痺腸管細胞,導致便秘。糞便囤積於腸道時間過久,毒素被身體吸收,經由尿液、呼氣、皮膚等管道排出,就容易發生口臭、體臭以及皮膚問題;而且臭氣也會經由血液遊走全身,頭痛、容易感冒、免疫力低下等狀況會隨之而來。

可見「一肚子鳥氣」顯示出腸道環境以及對健康所可能造成的影響!劉婷婷博士建議,可以將「一肚子鳥氣」視為一個健康指標,只要留意以下5項飲食與生活習慣,就可很快大幅改善脹氣問題,不需使用消脹氣藥物。

1. 攝取蔬菜、水果、海藻等富含水溶性纖維食物。

2. 澱粉類的碳水化合物攝取要適量。麵包、穀類等許多小麥製品與含糖食物,以及薯類跟豆類裡的碳水化合物也容易產氣,雖然沒有氣味,但也會造成脹氣的不適感。

3. 持續補充益生菌,改變腸道菌相,驅逐壞菌,如攝取發酵食品,優酪乳、泡菜、納豆等,或直接補充優良的益生菌產品。

4. 適度輕量運動(由於重度運動會興奮交感神經,反而會使腸子不動),充足的睡眠時間,讓腸子有足夠的時間蠕動。

5. 飲酒要適量,啤酒需要特別小心,因為啤酒通常會喝得太多,對於腸道像是一股大洪水,容易將輕輕附著在腸壁上的好菌沖刷殆盡。

 

許多胃潰瘍患者,不吃甜食生活作息正常,卻還是一直誘發胃病,可能是幽門螺旋桿菌在作怪!一名50幾歲男性長年受到反覆胃潰瘍困擾,即使甜品都不碰,不抽煙、不喝酒,辛辣食物、咖啡、茶也都忌口,不應酬也早早就寢睡覺,卻還是每2~3個月因潰瘍出血住院,檢測後確診為幽門螺旋桿菌經由抗生素制酸劑藥物殺菌之後,逾20年反覆性的胃潰瘍,從此不再發作。

什麼是幽門螺旋桿菌? 能躲過胃酸侵蝕寄生胃部

胃酸PH值是2~3,大部份細菌在此環境下無法生存不過醫院醫務長、消化內科主任陳冠仰醫師表示,幽門桿菌是一種嗜酸性的細菌,能躲過胃酸侵蝕,此菌構造有鞭毛,所以能鑽入胃裡更深的黏膜底下。

過去大家總認為潰瘍只與胃酸有關,但1990年代,2位澳洲科學家馬歇爾(Barry J. Marshall)與華倫(Robin Warren)因發現胃炎、十二指腸潰瘍與腸胃潰瘍的主要病因,是來自於幽門螺旋桿菌而非壓力,也讓他們榮獲2005年諾貝爾醫學獎。

幽門螺旋桿菌如何傳染? 經由糞口傳染性疾病

幽門螺旋桿菌會破壞胃黏膜,若此時感冒吃消炎藥、感冒藥,可能造成潰瘍。在過去衛生習慣不佳的年代裡,許多長輩將食物在嘴裡咬碎餵小孩,經由唾液造成傳染,在口裡及糞便中,都可驗出幽門桿菌,因此許少人年幼時體內就存有此菌。

特別是使用筷子的民族容易感染,曾有一對夫妻全家四口都患有幽門螺旋桿菌,因為在家裡沒有使用公筷母匙的習慣,經由口口唾液傳染,所以衛生習慣不佳與家裡環境較髒亂的民眾,皆有可能受感染。

幽門桿菌與胃癌關聯性? 罹癌率比平常高2-3

世界衛生組織(WHO) 將幽門螺旋桿菌訂為致癌物,陳冠仰指出,基本上會有造成胃癌的機率。台灣過去流行病學調查顯示,將近一千萬人有幽門螺旋桿菌,因此,早期胃癌發生比例明顯偏高,比平常人高出2至3倍,但是近幾年發現,胃癌沒有明顯往上攀升,甚至出現微幅下降,就是因為民眾對幽門螺旋桿菌,已有一定的認知與防範。

幽門桿菌如何治療? 抗生素制酸藥物需吃14天

陳冠仰強調,因為幽門螺旋桿菌喜歡酸的環境,先抑制胃酸將其消除。主要是使用口服抗生素藥物,再加上抑制胃酸藥物,但是劑量需增加,殺菌力僅達到70~80%,日後為了提高殺菌力,研發出許多新的抗生素制酸藥物。

而隨著醫學研究與進步,早期藥物都只吃7天,一直到目前為止,標準吃法為14天,除了透過胃鏡檢視成效之外,十年前開始,也可使用吹氣檢驗(碳13或碳14),得知幽門螺旋桿菌是否已消除。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醫務長、消化內科主任陳冠仰醫師)

 

女性想讓乳房組織更健康,盡量不要吃高糖、高油脂飲食。西班牙最新研究發現,女性常吃高糖、高脂食物、採用西式飲食,不但容易體重過重、肥胖,乳房組織也會更緻密,當乳房組織更緻密,乳癌風險就會上升。

採西式飲食 乳房緻密度增41%

研究發現,與採用地中海飲食的女性相比,採用西式高糖、高油脂飲食女性的乳房組織更緻密,其乳房緻密程度更增加41%。研究作者西班牙國家流行病學中心癌症流行病學專家瑪莉娜‧波倫博士表示,對於女性來說,最重要的是要盡量少吃熱量密度高的食物,控制熱量攝取,才能維持健康體重。

攝取熱量密度高的食物 乳癌風險上升46%

在西式飲食中,像全脂牛奶、高脂起司、冰淇淋等高脂乳製品、火腿、培根、香腸等加工肉品,以及白麵包、白飯、白麵條等精製類穀物,都屬於熱量密度高的食物。其他像蛋糕、甜點、糕餅、含糖飲料,以及披薩、炸薯條、洋芋片等速食食物,與番茄醬、美乃滋等醬料,熱量密度也都很高。

波倫博士指出,雖然研究沒有證實飲食會直接讓乳房變緻密,但研究數據卻顯示,常吃上述食物的女性,乳癌風險上升46%。

採地中海飲食 乳癌風險降44%

至於地中海飲食,則包括魚、蔬菜、豆類、水果、水煮馬鈴薯等,油脂以橄欖油、蔬菜油居多,果汁攝取量偏低。女性如果採取這種飲食習慣,乳癌風險便可下降44%。

研究團隊分析2007年10月到2008年7月間3500多名女性的乳房攝影紀錄,依乳房緻密程度分級,並比較她們的飲食習慣,在調整年齡、體重、更年期時間、抽菸史、家族病史、荷爾蒙治療病史、熱量攝取、酒精攝取等變數後,得到這樣的結論。研究成果近日已發表於國際《婦產科》醫學期刊。(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下級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