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料庫 (備有3,600+文章供參考)

點擊"所選分類", 文章會顯示在>>>所有分類的最下方!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體重指數" 計算器

BMI Calculator

填入你的重量及高度


你的體重指數BMI是

0


健康才是真財富

你會輕的一點嗎?

你很健康呀!

你已超重!

你已在肥胖指數中!

提議? 提議? 提議?

飲食與健康

你有沒有一樣的情況?每次想減肥,卻又控制不住的暴飲暴食,不僅體重快速增加,也讓身體越來越差甚至引發三高、心血管疾病等,專攻陪胖醫學的王姿允醫師表示,暴食的原因有很多,但除非是基因功能喪失的罕見疾病小胖威利症(Prader-Willi syndrome,縮寫:PWS),不然幾乎都是後天因素造成的,沒有人天生就會過量進食,所以常常要去探索更深層的生理(包括腸道菌相失衡)、心理與社會問題。

挨餓、吃排毒瘦身藥、沒睡好 恐導致「生理性暴食」

有關生理性暴食,先排除病因性,例如甲狀腺跟糖尿病,而是用挨餓或極端的方式減肥(吃餅乾或代餐或斷食),或是用微巨量營養素失衡的飲食法(例如高飽和脂肪、極低碳生酮飲食,容易貧血、缺鈣、蛋白質吸收不良),這些都會造成腸道菌相的失衡,導致飢餓素分泌,產生代謝下調跟身體對營養跟熱量不足時的代償進食現象。

另外也常發生在使用會腹瀉的手段以後。不管你用的是中西減肥藥,或是你吃的是某種標榜酵素或排毒的東西,只要會讓你腹瀉,都會發現在停掉這些藥物產品後,會出現很嚴重的便秘、很頻繁的暴食、或是脂肪累積快速的復胖現象,都暗示當初刺激性緩瀉劑對於腸道粘膜吸收的破壞。

2021年《Nature》期刊有發現極低熱量造成困難梭狀桿菌的增加,而造成腸道壁的通透性增加,而產生腹瀉或是營養無法吸收的狀況,但是在復食後腸道壁修復的過程反而會加倍吸收。因此切記,正常的成形糞便才代表健康的腸道狀態,為了解決便秘而讓自己腹瀉並不會變瘦,反而日後更容易復胖。再來就是嚴重睡眠剝奪的人,有好好睡覺的人,才能讓抑制食慾的激素正常分泌,沒吃飽、睡好、水喝夠的人,都會產生想要進食的生理訊號。

適當的放鬆、活化受體素 避免「情緒性暴食」

這也常發生在有過減肥經驗的人,不一定是因為沒吃飽、沒睡好,而是因為飲食選項有所限制,或是自我要求的心理壓力,以及對體重的得失心,甚至是周邊家人同事的反對或是酸言酸語,造成飲控以外的各種壓力。

越是自我要求高的人,越容易產生焦慮或憂鬱,也越容易因破戒而自我厭惡或放棄,進入惡性循環。我們很容易藉由最簡單的吃來舒壓,是因為身體需要「生存」,壓力賀爾蒙在遠古時代是人類被野獸追趕時會分泌的激素,會加速食物轉化為脂肪儲存,以便跑到沒力氣時有熱量可以使用。

王姿允強調,所以越壓抑不能吃某樣食物,常常身體越渴望能量的儲存,所以適當的「放鬆日」其實不只是為了活化瘦體素,也是一種心理的治療,因為人性本犯賤,戴了牙套就想啃豬腳、吃咖喱飯,越是限制越想破戒,所以飲食控制期間,反而會想吃一些平時不那麼想吃的東西。

暴食反而加重憂鬱、焦慮、恐慌症

當然如果本身就有憂鬱、焦慮、恐慌等疾患,就會因睡眠也不好等等加深暴食風險。何況暴食的食物通常都是高油高糖。研究發現高糖、高脂肪食物造成的發炎反應跟肥胖造成的慢性發炎反應,會藉由通過血腦屏障(blood-brain barrier)影響腦部上的受器,更惡化憂鬱情緒跟行為。

憂鬱焦慮患者 毒素破壞腸道引發「腸漏症」

另一項研究表明,憂鬱或焦慮患者的血液中,跟內毒素LPS結合的抗體比較高,這種毒素在腸道菌破壞時的「腸漏症」常見。於是進入,高糖高脂食物導致慢性發炎、脂肪囤積加速發炎,使腸道菌破壞,造成免疫缺失、發炎持續,接著影響大腦的情緒跟行為,因此藉由飲食改變降低發炎的源頭,讓腸道壁的守門員增加、讓神經賀爾蒙恢復正常運輸都有助於一同改善肥胖、憂鬱症跟失衡的腸道菌相。

很推薦大家去看「大餓」這部國片,演出所有錯誤減肥可能造成的身體跟心靈的傷害,最重要的,它點出很多在減肥中暴食的人,都有很多的壓抑跟「不被愛的自我厭惡」,很多的自我否定,很多的怨天尤人,造成了不斷暴食的惡性循環。可先找找自己暴食的可能原因,希望大家都能在減肥路上得到生理的飽足,跟心靈的不虞匱乏。

文章轉載自Facebook〈王姿允醫師。我的無齡秘笈。〉

「老到咬不動花生」許多高齡者常有牙口及吞嚥問題,飲食不方便造成營養攝取不足、身材瘦弱,近年來年長者透過養生保健追求健康長壽的觀念越來越普遍,為了不影響老年生活品質,加速身體耗損,選擇食物、均衡營養也是一大學問。營養師表示,銀髮族應均衡攝取各類食物,適量調整好入口的形式,達到「好吞飲食」,能讓銀髮族攝取營養更簡單!

剪小口、剁碎、泥狀 減少湯湯水水

家有一老如一寶,營養師公會理事長陳珮蓉提醒,銀髮族應均衡攝取6大類食物,包括全穀根莖類、豆魚肉蛋類、低脂乳品類、蔬菜類、水果類、油脂及堅果種子類,除了關注牙口的照顧,同時要觀察其吞嚥情況。

若家中長者吃飯時容易有嗆咳和吞嚥困難狀況,適當質地調整至軟質、剪小口、剁碎、泥狀、糊化,減少湯湯水水,達到「好吞飲食」的目的,另外,若吞嚥困難症狀嚴重,應及早至醫院進行評估與處理。

好吞飲食 盡量打成泥或磨成粉

「好吞飲食」的6大分類代替食品,全穀根莖類可利用煮爛的南瓜、山藥泥取代糯米、麻糬、餅乾;豆魚肉蛋類可將各類瘦肉攪成泥,多吃蒸蛋、豆腐;低脂乳品類也可以用優格、奶酪取代牛奶,至於蔬菜類也可將胡蘿蔔、波菜打成泥;水果類則可多吃木瓜、蘋果泥;另外,油脂及堅果種子類食物則可利用煮軟的花生打成泥、尖果磨成粉加入食材之中。

藉由去除粗皮、硬質部改變食物的型態,使其變得滑順、好入口減少長者難吞嚥的問題。除了強調營養均衡外,食材也宜多變化,並注重色、香、味的提升,提供賞心悅目的外觀,藉由視覺及味覺刺激來增加長者食慾,使其能夠攝取足夠營養素減少營養不良的危險性。(文章授權提供/優活健康網 ; 陳珮蓉-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營養部部主任暨臺北市營養師公會理事長)

 

因工作奔波忙碌,在快節奏的步調下,很多人成了三餐老是外食的「老外」。根據一項健康調查,上班族在蔬菜、水果與奶類普遍攝取不足,成大醫院營養部李蕙馨營養師建議,民眾可善透過6項簡易的七字口訣,來掌握均衡飲食的基本原則。

「3蔬2果」難達標 七字訣教你聰明吃 

根據調查指出,上班族在早餐、午餐外食的比例都超過5成,其中每5人當中僅1人達「三份蔬菜、兩份水果」的攝取建議量;蔬菜僅45歲以上女性達建議量、水果僅45至64歲成人達建議量;奶類則是各年齡層男女皆未達最低攝取建議量,甚至有8成以上的國人全天攝取量不到1杯奶。

李蕙馨營養師指出,實際門診諮詢過重或肥胖的上班族當中,僅1成達「三份蔬菜、兩份水果」的攝取建議量,僅45%達1份奶類以上的攝取量。

善用「我的餐盤」 邁向均衡飲食目標

李蕙馨建議民眾,透過6項簡易的七字口訣,提醒自己在生活的實際飲食,能越來越接近均衡飲食的理想目標。

1.「每天早晚一杯奶」—早晚各1杯240cc的鮮奶或無糖優酪乳,可攝取豐富的鈣質,同時也可避免攝取過多糖。

2.「每餐水果拳頭大」—經加工製成之果汁、果乾一方面流失膳食纖維,製作過程常常會額外加糖,因此建議攝取當季時令、未經加工之水果。

3.「菜比水果多一點」—每餐蔬菜建議攝取量為1/2~2/3碗,其中深色蔬菜建議含量至少1/3,蔬菜種類宜多樣化,如外食時可多點一份無肉燥的燙青菜、滷海帶或菜頭以補足建議攝取量。

4.「飯跟蔬菜一樣多」—全天至少1/3為未精製全穀類,可將乾豆類(紅、綠豆)或根莖類(地瓜、南瓜、蓮藕、菱角等)或糙米等與白米一起煮,不僅可增加全天膳食纖維、維生素與礦物質攝取量,也可讓餐盤食物更為多樣豐富。

5.「豆魚蛋肉一掌心」—每餐豆魚蛋肉類攝取量約1個掌心大小,以低飽和脂肪、低膽固醇、膳食纖維較高的豆製品為首選。此外,每週攝取2個掌心大小的深海魚類更勝於攝取魚油補充品。

6.「堅果種子一茶匙」—近年來很多人從市售堅果隨手包攝取,但每包堅果隨手包為2至5天的建議攝取量,須留意避免攝取過多導致超過熱量攝取建議範圍。

 

下級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