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料庫 (備有3,600+文章供參考)

點擊"所選分類", 文章會顯示在>>>所有分類的最下方!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體重指數" 計算器

BMI Calculator

填入你的重量及高度


你的體重指數BMI是

0


健康才是真財富

你會輕的一點嗎?

你很健康呀!

你已超重!

你已在肥胖指數中!

提議? 提議? 提議?

飲食與健康

喝太多含糖飲料,不只會造成肥胖、糖尿病、心臟-代謝性疾病等多種問題,還可能導致多種癌症。過去研究顯示,含糖飲料可能增加胰臟癌、子宮內膜癌、大腸癌等風險,美國最新研究更發現,子宮頸癌存活患者往往喝較多含糖飲料,這可能對健康造成負面影響。

遠離癌症 應避免吃太多糖

研究作者認為,想要減少民眾糖分攝取量,應將重點放在低社經地位族群、年輕男性族群,特別是曾有子宮頸癌病史族群,更要避免攝取額外糖份。研究成果已發表於2016年10月號〈轉譯癌症研究〉期刊(Translational Cancer Research)。

過去研究早發現,含糖飲料與肥胖、糖尿病、心臟-代謝性疾病及一些癌症息息相關。越來越多人罹患癌症,攝取過多糖份這種危險因子日漸重要。

研究資深作者美國路易西安納州立大學健康科學中心公共衛生學教授梅琳達‧少森表示,近來不少研究發現,含糖飲料攝取量與胰臟癌、子宮內膜癌風險有關,大腸癌復發機率、癌症存活患者死亡率等,也都與含糖飲料大有關聯。

有無罹癌 都不要吃太多糖

研究團隊分析2003年到2012年間「美國國家健康與營養調查報告」中的22182名成年人數據,對照這些人攝取含糖飲料與癌症發生之間的關聯性。結果發現,女性過去曾有子宮頸癌病史的人,常喝很多含糖飲料,其他癌症存活者一天透過含糖飲料吃下30到40公克的糖,子宮頸癌存活者的糖份攝取量明顯增加,一天透過含糖飲料攝取到的糖分達60公克。

研究作者指出,美國心臟協會建議,從含糖飲料所攝取的熱量,一星期最好不要超過450大卡,或一星期不要喝超過三罐12盎司(約355毫升)的汽水。一般人多半不曉得自己吃了多少糖,從研究結果來看,限糖策略應著重於低社經地位、年輕男性,而無論有無罹患癌症,也都要盡量限制糖份攝取,子宮頸癌存活者也是一樣,不宜攝取過多糖份。

 

食安問題連環爆,現在甚至連蜂蜜都有詐!今日傳出有蜂蜜「造假」事件,連在百貨公司超市、生機飲食店所販賣的高價蜂蜜,都可能摻有糖漿或是標示不清等疑慮。要如何分辨真假蜜,專家報你知。

全球氣候變遷 蜂蜜產量銳減
近年來,由於全球性天候因素及濫用殺蟲劑與除草劑,使蜂蜜產量銳減,導致市面上蜂蜜供不應求,就有業者將真假蜜混摻。但目前台灣並沒有公告之檢驗方法,因此目前採以「碳同位素檢測法」來辦別是否有混充蜂蜜。

同位素如驗指紋 真假蜂蜜立知
江順良, 台灣養蜂協會理事長,表示,若是真蜂蜜,則含有少量的蛋白質,所以有一定範圍的碳同位素比值,若是摻有蔗糖或玉米糖漿則其碳同位素比值將會偏離原本應有的數值,由蜂蜜及蜂蜜中蛋白質的碳同位素比值可計算出「摻糖率」,碳同位素比值如同驗指紋,一驗即可辨明正身。

如何揪假蜜? 眼鼻口併用!
一般民眾根本無法利用炭同位素來分辨真假蜜,到底要怎麼避免買到假蜜呢?專家說,民眾要分辨純蜂蜜與調合蜂蜜,僅需掌握以下3原則:

  • 視覺:將手指放在蜂蜜瓶身後,若是有模糊感、表面氣泡少,就是純蜂蜜;反之,若是外觀透明,手指放在瓶身後仍可看得一清二楚,表面無氣泡,就是調合蜂蜜。
  • 嗅覺:純蜂蜜開瓶時聞到特有植物的花香味;調合蜜則是聞到化學的香精味,香氣濃烈。
  • 味覺:純蜂蜜取一匙原蜜品嚐,有花香味、口感甘潤、生津回味久、如為結晶蜜則入口即化,加水時,可搖動看看,若是泡沫多,而且泡沫消失速度慢,用熱水沖泡時則會產生些微酸味,就是真蜜;而調合蜂蜜沒有花香味,只有甜味,加水搖振泡沫少,消失快,熱開水沖泡只喝出甜味,不帶有酸的感覺。

 

一名體型肥胖的39歲科技新貴本來就有高血壓,工作忙、三餐不定又無法運動,只能吃藥控制,春天天氣時而忽冷忽熱,聚餐時薑母鴨、麻辣火鍋毫不忌口,日前突感胸悶,一量才知血壓飆到160毫米汞柱,幸好及時就醫,穩住病情。

美食及壓力使血壓飆高 高血壓族越來越年輕

心臟科主任陳炳榮說,高血壓未妥善處理恐引發心肌梗塞、腦中風或腎臟病等。收縮壓超過130毫米汞柱、舒服壓超過90毫米汞柱,是高血壓前期,排除睡眠、飲食與運動等因素後,收縮壓連續數周甚至數月都難低於140毫米汞柱,就是高血壓,要坦然面對、積極治療。

陳炳榮醫師說,現代人都曉得飲食控制、遠離壓力、多運動,可以維持健康血壓,但工作、生活各種壓力接踵而至,血壓很難不飆高,尤其新竹地區科技業從業人員雲集,高張工作壓力更讓他們血壓很難正常。

他說,過去常見四十歲以上才有高血壓的問題,近年三十五歲上班族就得面對此一風險,現在門診遇到四十歲以下的高血壓患者,就比十年前多出一成。

複方降血壓藥、藥量減少 提高患者服藥意願

陳炳榮指出,只要患者遵從醫囑按時服藥,多數人病情皆能控制,更能降低近四成中風機率、逾兩成心肌梗塞機率及五成心臟衰竭機率。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患者病情頑固,單一藥物經足量使用仍無法有效控制血壓,所幸已有複方藥物可以治療。一名七十多歲的高血壓病友同時患有心臟病、糖尿病與甲狀腺相關疾病,原本血壓就維持得不好,一次要吞十多顆藥丸更讓他排斥吃藥,病情控制得相當辛苦。

陳炳榮醫師說,改用複方降壓藥物後,不僅血壓更穩定,患者的藥丸量少了一半,更讓他願意吃藥,同時穩住了其他慢性病的病情。他指出,高血壓患者長期血壓處於高檔,若已排除是腎臟、腫瘤或賀爾蒙等因素後,可考慮以複方降壓藥治療,除了降壓效果更好,還能幫患者減少藥丸量、服藥次數,提高病人按時吃藥的意願。

務必定時量血壓、注意氣候變化、適當運動

另外提醒,收縮壓長期處於140毫米汞柱以上,未積極治療,恐提高腦血管阻塞、腦出血、視網膜病變、腎臟病變與周邊血管病變等風險;此外,常有年長病患積極吃藥治療,吃到低血壓仍不自知,也要特別注意,除了服藥,患者也要定時量血壓。

天氣忽冷忽熱是慢性病患者最頭痛的問題。陳炳榮醫師提醒,冷熱交替時經常提高各種急重症發生率,高血壓患者更要注意,確知氣溫驟降時,就要做好保暖、量測血壓,避免心肌梗塞更嚴重疾病發生,日常可視體能狀況從事適合自己的運動,能更有效維持良好血壓值。

(陳炳榮 - 新竹市南門醫院心臟科主任) 以上衛教資訊由台灣諾華協助刊登

 

下級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