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料庫 (備有3,600+文章供參考)

點擊"所選分類", 文章會顯示在>>>所有分類的最下方!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體重指數" 計算器

BMI Calculator

填入你的重量及高度


你的體重指數BMI是

0


健康才是真財富

你會輕的一點嗎?

你很健康呀!

你已超重!

你已在肥胖指數中!

提議? 提議? 提議?

飲食與健康

最近天氣變化好快,一日晴一日雨的,讓人很不舒服,尤其是老人與小孩,更是容易感冒;在中醫門診裡,就常有人因為感冒就醫。中醫師建議,正值大寒時節,最好是多吃薑,可以禦寒,並應少吃偏寒的水果。

支氣管收縮易咳嗽不止

溫差變化太大,有不少人感冒了,也不是流感,就是小感冒,但卻咳個不停,還流鼻涕。王志行,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師表示,氣溫下降,會導致支氣管收縮,進而容易出現咳嗽不止的情況。

王志行指出,尤其是最近霧霾問題很嚴重,若是沒有戴口罩外出,往往就會使得咽喉黏膜出現過敏現象,再加上氣溫下降太快,溫差大,又下雨,都會導致感冒與過敏更加嚴重。

生薑可發散風寒溫肺止咳

對於感冒及咽喉炎的中醫治療;中醫多以養肺氣藥,或是養陰清肺為主,常開的中藥包括桂枝湯及小青龍湯,好幫助病人能夠將吸入的灰塵排掉。

另外,平常養生保健方面,王志行醫師建議可以多吃薑,尤其是寒冷的天氣,吃薑可禦寒,而且寒性水果就要少吃。生薑的功效很多,生薑可以發散風寒,還可以溫肺止咳,平常冬天進補料理中,多會使用生薑,寒冬中喝上一杯薑湯,也能有禦寒效果。

 

43歲張先生罹患第二型糖尿病,又因工作長期應酬聚餐,兩年前體重達到130公斤時,眼睛腫脹、視物模糊扭曲,診斷為長期血糖過高,導致視網膜初期病變,若嚴重恐失明。

醫院中醫科郭建志醫師表示,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和血糖控制不良、糖尿病罹患時間長短有關,再加上有高血壓、高血脂、肥胖的危險因子,視網膜病變更加惡化,做好適當的體重管理與控制血糖是相輔相成的。

許多藥品主打抑制食慾、增加代謝和促進排便,這都是短期成效,若要維持長期健康,除了少吃高熱量食物,低熱量的食物也不能吃多,掌握「惟量是問」的關鍵,讓自己在用餐時能明確知道每一餐的總量及熱量,外食族購買超商食物時可參考外包裝標示熱量,每日所需熱量的評估要考量自己工作耗用的體力多寡,避免因為攝取不足導致頭暈等狀況。

對此,郭建志也針對糖尿病、肥胖等常見4迷思,進行解析:

迷思1:先吃肉,再喝湯,飯後一盤水果剛剛好?

中醫治糖尿病分上消、中消、下消三階段,指的就是多渴、多食、多尿,這3多症狀處理好,達到滋陰補腎,血糖就會穩定。建議改變飲食順序,先吃低熱量水果,再喝湯,先吃肉再吃菜,吃完飯感覺8分飽就是剛剛好。

迷思2:不管中藥西藥,只要能控制血糖、體重下降就是好藥?

控制血糖要從生活飲食與運動調整最佳,若僅是透過藥物的幫助,沒有良好的觀念與生活作息,一時的瘦只會換來更久的胖,畢竟肥肉債不是一天造成的,建議要搭配醫囑、均衡飲食、少吃多運動。

迷思3:少吃這餐的份量,挪到下一餐吃並不會胖?

三餐不固定、暴飲暴食是無法控制血糖,後果還可能會導致更胖、注意力不集中、餓了容易生氣還影響人際關係;建議要定時定量,吃少量澱粉、大量青菜,並少吃精緻醣類或加糖,例如汽水、珍奶、蛋糕、麵包、餅乾、泡麵、鍋貼、甜食,以及油炸高脂肥肉、動物外皮與高膽固醇類的東坡肉、雞皮、炸雞排、炒花枝。 

迷思4:水果含有高纖維,用來代替正餐也不會胖?

鳳梨、芒果、蕃薯、南瓜、山藥等瓜果蔬菜,因為香甜、含糖量高,也不能一次吃幾顆當作正餐,應該要均衡飲食搭配,食物多搭配吃高纖低熱量的蔬菜類,或吃芭樂、火龍果、蕃茄等低熱量且有飽足感的水果類。

(文章授權提供/常春月刊; 衛生福利部臺北醫院中醫科郭建志醫師)

 

現代人經常用眼過度、視力疲勞,補充「葉黃素」也成為一陣風潮。新北市立聯合醫院眼科主任陳昱安醫師表示,眼部細胞所需的養分,除了葉黃素外,「玉米黃素」也同等重要。人體眼部中的「黃斑部」,是眼部細胞最密集的區域,其中有二種重要成分,其一是民眾熟知的「葉黃素」,第二則是「玉米黃素」,兩者皆屬於類胡蘿蔔素,對於修復黃斑部細胞、視網膜細胞有一定作用。

陳昱安醫師解釋,葉黃素與玉米黃素都有「抗氧化劑」的特性。隨著年紀增長,人體器官容易因氧化作用而逐漸老化,因此,補充葉黃素與玉米黃素,能起到保護視網膜與預防黃斑部病變的目的。

葉黃素該從哪些管道攝取?一天要攝取多少劑量才足夠?

陳昱安醫師表示,人體無法自行製造葉黃素與玉米黃素,必須從食物中攝取。但眼部細胞在運作的過程中,會需要消耗這些類胡蘿蔔素進行代謝。 陳昱安醫師提醒,需長時間注視螢幕、眼睛疲勞者,或生活習慣不佳、經常過度用眼者,在日常生活中需攝取足夠的葉黃素與玉米黃素。攝取不足,缺乏對眼部有益的營養成分,可能造成眼力衰退快速、近視加深,引發相關眼部疾病。 陳昱安醫師以目前最新研究建議民眾,一天應攝取10-15毫克的葉黃素,才能達到眼部保健的效果,若攝取超過30毫克以上,人體便無法進行吸收。另外,美國知名大型保健研究「AREDS2」則建議,一天補充10毫克的葉黃素,並搭配2毫克的玉米黃素,是目前最標準的「黃金比例」,10:2的劑量比例可預防黃斑部病變。 至於如何挑選葉黃素種類?陳昱安醫師表示,大部份的葉黃素分為「脂溶性」與「游離性」。市售的葉黃素產品大多為脂溶性葉黃素;而游離性葉黃素較容易為人體所吸收,但價格相對昂貴。

攝取哪些食物可補充葉黃素? 每天吃「一顆蛋」就足夠?

陳昱安醫師表示,「深綠色蔬菜」是良好的葉黃素補充來源,如青花椰、菠菜、青椒、豌豆、櫛瓜等食物。另外,玉米、南瓜、紅蘿蔔等紅、黃色食物,同樣能達到補充葉黃素的效果。若平時蔬菜攝取量不足,也可多吃柳橙、奇異果等水果補充。 網路盛行「每天吃雞蛋就吃夠葉黃素」的說法是否為真?陳昱安醫師提醒,每天吃一粒雞蛋,未必能同時完整攝取葉黃素與玉米黃素,在飲食上建議還是以「均衡且全面」為首要目標,切勿偏食、或過量攝取特定食物,容易導致身體所需的養分失衡、對健康而言不見得有益。

圖片

蝦紅素可幫助視網膜血流? 吃「蝦殼類」食物補充有用嗎?

陳昱安醫師解釋,「蝦紅素」為人類從蝦子、龍蝦等海鮮所分離出的物質,在結構上亦屬於類胡蘿蔔素的一種,構造與葉黃素、玉米黃素雷同。目前研究顯示,蝦紅素在人體中無法偵測出有效的科學劑量,也無法透過人體自行製造。 陳昱安醫師表示,目前所進行的小規模動物實驗中,透過補充蝦紅素,的確可使動物視網膜的血流恢復;不過與人類攝取葉黃素、玉米黃素以幫助視網膜及黃斑部細胞的代謝作用,兩者機轉並不相同。補充蝦紅素是否對人類的視網膜血管有益,尚未經大型研究證實。 陳昱安醫師認為,蝦紅素是人工提煉物質,如果以攝取海鮮食物補充蝦紅素,可能會吃下太過量的海鮮,應與醫師討論是否需要選擇營養補充品。此外,本身對海鮮過敏、有自體免疫疾病或正在使用免疫抑制劑等族群,應避免過量攝取蝦紅素,引發相關過敏症狀。

(文章授權提供/潮健康)

下級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