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料庫 (備有3,600+文章供參考)

點擊"所選分類", 文章會顯示在>>>所有分類的最下方!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體重指數" 計算器

BMI Calculator

填入你的重量及高度


你的體重指數BMI是

0


健康才是真財富

你會輕的一點嗎?

你很健康呀!

你已超重!

你已在肥胖指數中!

提議? 提議? 提議?

飲食與健康

古往今來,糧食在全人類的心目中佔據著無與倫比的特殊地位。中國有句俗話稱“民以食為天”,義大利也有“人無三天不言糧”之說。可見,糧食對於人類是何等的重要。

近年來,中國政府由於重視農村和農業工作,糧食生產連年豐收,中國的糧食基本實現“緊張的平衡”,中國用世界上十分之一的土地養活了四分之一的人口。但是世界上的糧食形勢就沒那麼樂觀了,目前,全世界的饑餓人口的數目越來越多。

國際糧價越漲越快,糧食形勢嚴峻

近來國際市場糧價大幅攀升,並在一些國家引發糧食供應短缺,甚至動亂。國際糧價自2002年開始上漲,但近年來漲勢明顯加快。據聯合國相關機構統計,僅2007年一年,國際糧價就上漲了42%。世界銀行近日發表報告說,過去3年國際市場小麥價格上漲了181%,食品價格整體上漲了83%。在糧價上漲的同時,世界糧食儲備正在減少。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估計,目前全球糧食儲備已降至自1980年以來的最低水準,只夠維持53天,遠低於去年初169天的水準。國際公認的安全儲量是至少滿足70天的需求。

關於糧價未來走勢,世行強調,目前糧價居高不下並非一個短期現象,受全球需求旺盛等因素影響,今後相當長一段時期內糧價都將保持在高位。世行估計,今明兩年糧價將繼續攀升,國際大米價格今年將上漲55%。此後隨著供求關係調整,糧價會有所回落,不過在2015年之前,糧價都將在2004年的價格水準之上。

另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統計,目前全世界共有饑民8.15億。在發展中國家,每5人中就有一個長期營養不良(即處於半饑餓狀態),總數達到7.77億。據統計,由於乾旱、水災、糧食儲備減少和經濟動盪等原因,在辛巴威、尚比亞、馬拉維、萊索托、斯威士蘭、莫三比克等南部非洲6國中,大約有1280萬人口處於譏餓的邊緣;處於轉型時期的歐洲約有950萬人口達不到溫飽狀態,其中將近60%生活在阿塞拜疆、亞美尼亞、格魯吉亞和莫爾達瓦四國;在拉美和加勒比地區,大約有540萬人口長期營養不良。

另據非官方統計,由於直接或間接的營養不良原因,每四秒鐘大約有一人死亡。每年1200萬死亡的兒童中55%與營養不良有關。

糧食問題如此嚴峻,與天災人禍有很大關係。比如,從1998年到2007年,飽受自然災害之苦的國家從28個上升到47個。另一方面,人為原因導致的災害似乎更多。20世紀80年代,人類平均每年要面對5場戰爭,1999年到2007年,每年上升到11場。另外,由美國和歐洲推動的用乙醇和生物柴油代替石油使農產品漲價,如去年玉米價格上漲了一倍,給經濟有局限的國家反對饑餓帶來嚴重的後果。

從自然災害方面來看,全球氣候變暖和土地荒漠化正越來越嚴重。全世界100多個國家荒漠化土地面積已經達到36億公頃,占地球陸地面積的28%,並正以每年600萬公頃的速度擴大。而人均可耕種面積已從1970年的0.38公頃降低到2004年的0.20公頃,到2050年將可能降低至0.15公頃。

與此同時,世界人口正在快速增加。1998年,全世界有57.7億人口,到2006年底,達到了64.6億,到2050年,這個數字將可能達到90億。但世界糧食總產量卻一直在18億到20億斤之間徘徊。由於人口增長速度過快,造成糧食供給難以滿足消費的需求,造成大批饑民的出現,而缺糧最嚴重的國家正是那些人口增長速度快的國家。

糧食問題的出路


人口增多,耕地減少,糧食缺乏。糧食問題該如何解決?美國的一些科學家認為,除了立即停止用乙醇和生物柴油代替石油外,為了戰勝世界性的饑荒,富裕國家必須拿出更多的錢用於基因改良糧食作物的研究,同時必須打破技術壟斷,向窮國的農民傳授先進農業技術。在一份由7個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研究機構共同撰寫的報告中,科學家們一致認為,基因改良農作物對於解決世界性的饑荒問題中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英國皇家科學院副院長希普認為,要實現不增加耕地面積又要提高糧食產量,就必須另闢蹊徑,提高糧食的畝產單產量。他介紹說,科學家通過將一種作物的基因移植到另一種作物中,可以形成基因改良或是轉基因作物。這種改良作物的抗病蟲害能力得到了極大提高,維他命含量更高,抗旱能力更強。

一份世界糧食計畫署的研究報告認為,為推廣高科技作物,發達國家必須要在政策和行動中做出更多的努力,放寬對發展中國家的技術轉讓限制。而政府部門應該向發展中國家的農民提供更多的改良品種,如玉米、小麥、甘薯、馬鈴薯等。這份報告反映了發達國家和不發達國家的共同願望。

現在,世界上種植著約7400萬公頃的基因改良作物,其中大部分在美國,掌握了這一技術的其它國家還有阿根廷、澳大利亞和加拿大等。但是這個技術在世界其他地區和國家卻遇到了難題,尤其是在歐洲。出於對90年代中期的瘋牛病的恐懼,英國對這一技術的安全性感到懷疑。出於對其安全性的考慮,歐盟已推遲了對進口基因改良食品的許可證發放時間。

但是最大的障礙莫過於關於消費者是否應認可和是否應進口這種食品的爭論了,由於歐洲是一個巨大的市場,所以它的舉動將對這種改良作物的全球性發展起到關鍵性的作用。泰國近來就已拒絕種植這種大米,原因就是擔心不能出口。

但是,無論如何,轉基因作物是不可阻擋的,其良好的發展勢頭已經說明了一切。

中國的糧食消費與糧食安全


“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今天,中國的普通百姓感受最深的莫過於自家餐桌的變化。無論你身在都市,還是遠居鄉間,每天的一日三餐都能令您品味出:生活正在變得越來越美好。

新中國成立時,連年的戰亂、田園荒廢、民不聊生,農業生產力不僅落後于世界先進水準甚至連清朝中葉的水準都不如。資料顯示1949年我國人均佔有的糧食產量只有209公斤,遠低於368公斤的世界平均水準。作為執政黨,解決世界人口第一大國的吃飯問題成了中國共產黨面臨的首要問題。

在以毛澤東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的領導下,轟轟烈烈的土地改革使億萬農民實現了“耕者有其田”的願望,農業生產力獲得極大解放。僅僅幾年時間,我國的人均佔有糧食數量就增長了近50%。中國人不再是饑寒交迫。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始終把農業和糧食問題當作國民經濟的基礎。聯產承包責任制和一系列推進農業現代化的有力措施,使中國的農業生產力水準迅猛提高,糧食產量在不到20年的時間裏實現了從3億噸到4億噸再到5億噸的三大跨越,比建國初期增長了三倍多,人均佔有糧食產量也達到420公斤,超過了世界平均水準。

同時,我國的肉類、水產品、水果的總量分別比建國初期增長了28倍、94倍和29倍,中國人迎來了物質產品極大豐富的時代。如今,糧票、油票、肉蛋票早已成為藏品,白菜蘿蔔也失去了當家菜的地位,山裏人的口糧從地瓜、包穀換成了細米白麵,就連雪域高原和塞北邊疆也能吃到名貴的海鮮。

統計顯示,去年一年我們人均吃主食用去了206公斤糧食,比10年前下降了44公斤,但是肉、蛋和水產品等優質副食品的消費量卻分別增加了19.4%、76.8%和55.1%。折合成國際通用的營養評價指標,我們一日三餐人均攝入的能量是2387千卡,蛋白質70.5克,脂肪54.7克,已基本達到營養專家提出的理想膳食標準。

儘管如此,但是我們還要看到我國糧食安全隱憂尚存。首先,中國在糧食領域未能實現徹底的自給自足。相比小麥、稻米至少95%的自給率,30%的大豆自給率足以成為中國糧食安全的一大隱患。尤其是,在糧食出口國紛紛限制出口的今天,大豆自給率的偏低很可能進一步危及中國的糧食安全。事實上,近期中國國內食用油價格的躍升便是國際大豆價格猛漲傳導至國內所致。預計未來一段時期,世界各主要大豆出口國的貿易保護將對中國國內食用油的產量形成巨大威脅。考慮到食用油需求的穩中有升,其進一步漲價的動力不可低估。豆價上漲不僅會波及國內的食用油產業,也容易喚起中國農戶種植更多大豆的積極性。隨著越來越多的土地被大豆覆蓋,小麥、稻米等糧作物的產量必將受到一定的制約,國內糧食供需的平衡也將相應趨緊。

其次,隨著高油價時代的來臨,中國糧食安全也將面臨生物燃料產能擴張的嚴重困擾。僅僅兩年前,國際油價尚未突破每桶40美元,如今卻超過了125美元。

放眼全球,面對瘋狂的油價,投產更多經濟實惠的生物燃料以替代傳統能源的行動日盛。一個明顯的例證是,作為生物燃料的一個重要類別,生物乙醇所需的糧作物即玉米被廣泛而又無度地種植。這就使得全球半數以上人口作為主食的大米不僅在產量上受到了壓縮,就連種植面積也開始遭遇蠶食。因此,油價瘋了,米價自然要跟“瘋”不止——去年9月,國際米價不過330美元/噸,今年以來,這一價格卻躍升為1000美元/噸且動力依然十分強勁。

不僅如此,高油價引發的“輸入型”通脹壓力還會在第一時間內傳導至國內的化肥、塑膠薄膜等上游生產企業。儘管中國國內成品油價格倒掛的現象仍在延續,但是,對於生產化肥、塑膠薄膜的企業而言,政府的補貼已然鞭長莫及。

從中國自身的角度出發,要解決國內面臨的糧食危機,除密切監控CPI走勢,科學調節最低收購價格以外,還需注意三點:一、披露糧食庫存的具體資料。將各類糧作物的庫存透明化、公開化,不僅可以遏制基於漲價預期的非理性需求,也將有助於紓緩當前CPI高企的壓力。二、限制出口且壓縮生物燃料。考慮到中國自身的利益訴求,進一步限制糧食出口短期內還是相當明智的。三、建立國家糧食安全體系。中國必須建立自己的糧食安全體系,迫在眉睫,時不我待。

 

相關文章參考: 世界每年僅需要300億美元來消除饑餓 (簡體)

 



 

1989年,世界衛生組織提出了確保飲食安全的10條“黃金定律”,為人類飲食的衛生安全和健康提供了非常明確的指導原則。

1、食品一旦煮好就應立即吃掉。食用在常溫下已存放四五個小時的食品最危險。

2、未經燒熟的食品通常帶有可誘發疾病的病原體,因此,食品必須煮熟方能食用,特別是家禽、肉類。

3、應選擇已加工處理過的食品。

4、食品煮熟後難以一次全部吃完,如果需要把食品存放四五個小時,應在高溫或低溫條件下保存。

5、存放過的熟食必須重新加熱才能食用。

6、不要把未煮過的食品與煮熟的食品互相接觸。這種接觸無論是直接的或間接的,都會使煮熟的食品重新帶上細菌。

7、保持廚房清潔。烹飪用具、刀叉餐具等都應用乾淨的布揩幹擦淨。

8、處理食品前先洗手。

9、不要讓昆蟲、兔、鼠和其他動物接觸食品,因動物常帶有致病微生物。

10、飲用水和準備食品時所需的水應純潔乾淨。如果懷疑水不清潔,應把水煮沸或進行消毒處理。

 

 

alt

 

嗜肉兒童血液內”瘦素”多四成易患心血管疾病

營養師教路創意烹調技巧吸引小朋友多食素菜

都市人生活節奏急速,食無定時,養成不良飲食習慣,容易墮入高鹽、高糖及高脂的飲食陷阱,以致肥胖、高血壓、心臟病及中風等問題處處可見,只在2007年,香港死於心臟病的人數多達6,373名,情況令人憂慮。根據衛生署及世界心臟聯盟預計,約於2020年全球心血管病死亡率將增加50%,心臟病將成為都市人的頭號殺手。

veg food & health最新調查指素食者健康較佳

根據2008年最新歐洲臨床營養學期刊調查發現,素食者的膽固醇含量比肉食者低9%,低密度脂蛋白及C-反應蛋白分別低13%及50%,香港港安醫院註冊營養師黃志榮於是日記者會上指出,此三類元素含量過高均會增加患有心向管病的風險。「非素食者比肉食者患各種疾病的機會率最少高出半成以上,世界癌症研究基金2007的報告指出,非素食者患大腸癌機會高出88%,糖尿病高80%、食物中毒及前列癌更分別高出70%及54%,可見食素者患病的機會比較少。」該報告更指,若一星期內進食18安士紅肉(約六塊牛扒),其後每進食1.5安士的紅肉(約半塊牛扒),患結腸癌的機會便會高15%;若一星期內進食18安士加工肉類後(約6片快餐店漢堡扒),而及後每天繼續進食1.5安士加工肉類(半片快餐店漢堡),患結腸癌的機會便激增至21%。相反,每日只要進食五份蔬菜及水果,便可大大減低患口腔、咽頭、喉嚨、食道及胃等癌症的機會。

兒童多食素菜可減瘦素

根據美國營養協會數據指出,素食男性比肉食男性患上心臟病的風險低31%,而女性則低於20%。港安醫院註冊營養師黃志榮表示,食素與食肉對健康的深遠影響,在兒童身上更明顯,「根據PubMed一項關於素食兒童於青春期時體內的瘦素濃度研究發現,兒童多進食素菜,能有效減低由身體脂肪細胞所分泌的瘦素(Leptin),一般來說,脂肪細胞愈多,血內瘦素血清濃度的水平也愈高,患心臟病的機會亦會愈高,該研究指出,肉食兒童的瘦素血清濃度會比素食兒童足足高出40%,意即比較容易致肥或患有心臟病。」所以自幼培養小朋友多食素菜,才是最有效預防心血管病的方法。


無「膽」進食減膽固醇

veg health foodDr.T Colin Campbell 進行的中國研究指出飲食含有愈多動物蛋白,會使血膽固醇含量增加,提高動脈硬化症、癌症等罹患機會率,飲食愈西化(攝取高動物性蛋白和脂肪)的已發展地方如美國、歐洲及香港等地方,人民的膽固醇濃度愈高。黃志榮指植物性食物有助減低血液中的膽固醇,「素菜如豆腐、花生及各式豆類,含有豐富的黃酮類,可減低患心臟病機會達22%,而大豆類製品中的植物蛋白質,則可減低14%心臟病的危機,每天25克大豆蛋白質更可減低膽固醇的水平。另外,素菜的食用纖維高,含豐富維他命B雜、C和E、不同的抗氧化元素和礦物質能促使膽固醇和脂肪排出體外;每日10克纖維更可減低14%心臟病發風險,及降低心臟病的死亡率達27%,平日一杯扁豆大約會有15.6克的高纖維,已能有效幫助降低血液中的膽固醇及預防心臟病。」

素食營養要均衡

香港的兒童偏食及癡肥的情況嚴重,普遍因為不良的飲食習慣所致,嗜食高脂、高鹽及高糖的食物,家長應該以多元化食物及創新的烹調手法,來吸引小朋友多食素菜,以出名「高卡超脂」的肉醬意粉為例,一份約500克的普通肉醬意粉,無論卡路里、脂肪及膽固醇,都比素肉醬意粉高出數倍(見下表),但其實只要花點心思,無論賣相、味道及口感都差不多:

營養

素肉醬意粉(506)

肉醬意粉(506)

卡路里

304

459

脂肪

5

14

飽和脂肪

0.5

5

膽固醇

0

33毫克

蛋白質

14

18

有營美味烹調法:

吉烈薯菜

以焗爐代替油炸,口感及賣相接近,但油量就少得多

炒蛋白

加入低脂奶同炒,毋需落太多油,口感同樣幼滑

意式燴茄子

使用新鮮番茄取代茄膏,加用蒸法,減少油量,味道更新鮮、鮮甜

油菜

先用水烚至菜熟,淋上少量橄欖油,增加光澤及減少?口感

果仁焗薯

果仁加水攪碎加入焗薯同焗,薯仔更滑,亦有果仁的油香

 

五穀的營養是白米的十七倍,一般泛指紅米、糙米、薏仁、燕麥、蕎麥、小米、黑糯米、糯薏米等。由於五穀的表殼不像白米般經過輾磨,所以仍然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纖維素、礦物質及維他命B雜等營養,其中纖維素及水溶性纖維,比白米高出數倍。

高蛋白豆類

黃豆、果仁和大部份豆類除了含有豐富的植物蛋白質外,更含有其他食物所缺乏異黃酮,每天吸收25克大豆蛋白質可減低膽固醇的水平,是認可能為對心臟健康帶來益處的食物,故常吃豆類可大大減少動脈硬化的危險。


素食煮意展愛心烹飪比賽

素食好處數之不盡,香港港安醫院最近開始展開全院素食計劃,供應多款創新美味的素菜給住院病人及員工享用,大獲好評。為鼓勵更多人嘗試健康素食新滋味,以及為「兒童心臟基金」籌款,香港港安醫院特地聯同港安醫院慈善基金舉行「素食煮意展愛心」烹飪比賽,成功邀請到多間公司參與,比賽將於7月6日假九龍香格里拉大酒店舉行。是次活動主要為港安醫院慈善基金轄下的兒童心臟基金籌款,所有參賽隊伍均慷慨解囊,救助更多有需要的兒童心臟病患者。兒童心臟基金早於1991年創辦,創辦人之一港安醫院慈善基金轄下兒童心臟基金醫務總監暨小兒心臟科專家韋基豪醫生發現當時有不少急切需要進行手術的兒童,但政府資源有限,令不少情況嚴重的病人輪候無期,所以即時聯絡一班熱心人士創辦兒童心臟基金,幫助一班經濟上有困難但極需要接受心臟矯正手術的兒童提供最快捷及最專業的治療。

12年救心之苦

是日記者會上,大會安排了今年十二歲的朱紫殷小朋友及主醫生韋基豪醫生,分享12年「救心」歷程。紫殷於出世後不久便發現有先天性心臟病,只有十一日大的她便要接受一個治療心漏病的手術,半年內更未嘗過回家的滋味。由於健康並未有改善,紫殷仍未能正常吸收營養,三歲時仍只有二十磅,嚴重影響正常生活。經友人介紹下,朱太聯絡上兒童心臟基金,經基本醫務總監韋基豪醫生檢查後,發現心臟有一異物,於六歲那年,再次接受切除手術並一併解決了心漏的問題,健康情況得以改善,雖然至今行數層樓梯便會氣喘,更不能參加任何競賽運動,但至少能夠與同學一起上體育課做小運動。可惜在最近的定期檢查時,再發現紫殷心臟再次出現心瓣狹窄的問題,今年暑假將要再次進行介入性治療。

兒童先天性心臟病

每一千名初生嬰兒便會有七個患有先天性心臟病,而當中90%先天性心臟病在醫學上仍無法解釋確實的病因,只知道可能與綜合環境和遺傳的因素有關。約有2%的兒童是環境因素影響而患上先天性心臟病,例如母親懷孕時受到過濾性病毒感染(如德國麻疹)、誤服藥物及母親患有糖尿病等。而有小部分兒童由遺傳因素所致,包括染色體不正常及基因問題等。常見的先天性心臟病包括:心室間隔缺損、心房間隔缺損、動脈導管未閉、法樂氏四聯症及主肺動脈移位、大動脈或肺動脈心瓣膜狹窄等。

資料提供:港安醫院發放

下級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