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料庫 (備有3,600+文章供參考)

點擊"所選分類", 文章會顯示在>>>所有分類的最下方!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體重指數" 計算器

BMI Calculator

填入你的重量及高度


你的體重指數BMI是

0


健康才是真財富

你會輕的一點嗎?

你很健康呀!

你已超重!

你已在肥胖指數中!

提議? 提議? 提議?

飲食與健康

年終跑攤加上農曆春節到來,免不了得大魚大肉,小心若沒好好控制,恐怕讓肥肉跟著找上門;范純美, 桃園醫院新屋分院營養師指出,減肥關鍵最重要就是少吃多動,但若想讓效果更顯著,這時可利用飲食日記方式,記錄每一餐飲食,確實掌握熱量,讓瘦身成效加倍。

養成記綠飲食習慣 瘦更快

根據美國醫學期刊發表,減重者若持續六週以上,每天寫飲食記錄,平均減重約8公斤,沒寫紀錄者則僅4公斤,且勤寫飲食記錄者,減重效果會更顯著;范純美說,像是許多減重班的課程,第一堂課程就是會要減重學員,開始養成寫減肥飲食記錄的習慣,了解每天自己所攝取的飲食,就能避免攝取過多熱量。

想瘦身 記錄食物分量和運動是關鍵 

范純美進一步說,開始著手寫飲食記錄,首先可準備筆記本隨身攜帶,若怕忘記也可用手機先拍下,隨時記錄每天吃下肚的食物分量,可利用免洗湯匙等記錄份量,或善用營養標示詳細記錄吃的熱量,且一併將運動時間記錄下去,計算每天吃進的熱量和消耗的熱量,就能減肥成效加倍。

透過飲食記錄,找出飲食問題點,且慢慢修正不良的飲食習慣,清楚面對自己每天進食的熱量,就不怕肥胖找上門;范純美提醒,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透過飲食日記協助下,只要多點堅持,保持愉快心情,一定能瘦身成功。

 

營養的攝取對生病的人非常很重要,特別是癌症病人!在腫瘤門診或病房會診時,時常聽到治療期間癌症病友與家屬對於飲食有錯誤的觀念,如:特定食物有毒不能吃、喝雞湯就能補充營養不需吃雞肉,或是營養品使用不當等,常因一些無科學根據的禁忌,造成病人進食時的心理壓力,更可能因而降低食物攝取量,導致所需的營養不足。

熱量是維持體力來源 均衡飲食很重要

癌症病人在治療期間要獲得足夠的營養與熱量,才是維持體重、保持體力以能繼續治療的不二法門。成大醫院營養部李蕙馨營養師指出,治療期間的飲食除了要避免生食以減少腸胃道感染的風險外,最重要的是均衡飲食,以能補充足夠的熱量與各種營養素。

另外,因治療引起口乾、吞嚥困難或口腔黏膜破損、咀嚼困難等副作用,會影響進食及意願,建議可以利用勾芡來增加食物潤滑度,或是選擇蒸蛋、豆花、奶酪等軟嫩滑溜的蛋白質食物當點心,也可以選擇將食材剁碎、攪打成細泥狀後加入少許增稠劑將食物重新塑形以增加食慾。

治療食慾不振 進食應以先吃料後喝湯為原則

治療期間最常發生食慾不振、腹脹等不適,李蕙馨營養師表示,進食時會建議先吃料再喝湯。而為避免熱量較低且營養素不均衡的湯品占據胃的空間,應該先吃優良蛋白質、熱量較高的豆蛋魚肉類,接下來才喝湯,例如:先吃雞肉,再喝雞湯或雞精。

營養品非人人需要 進食少病友可適度補充

其實,整體熱量攝取足夠的病友並不需額外補充營養品,通常是進食少的病友才建議補充。而若食慾差且進食比平常少的病友,李蕙馨營養師建議可在餐間補充均衡營養配方;需限水、或想減少餐次又需要高熱量的病友,則會建議調整為濃縮配方,針對不敢單喝營養品的病友,則可使用營養品為基底搭配天然食物補充。

 

35歲的孔先生長年忙於工作應酬、飲食不正常,且愛喝含糖飲料,消夜曾一周訂兩次8塊炸雞桶,體重直逼110公斤,體脂率35%,健檢發現不僅有肥胖問題,腰圍、三酸甘油酯、飯前血糖都是紅字,符合代謝症候群,在營養師建議下,他調整生活型態改變飲食習慣,搭配營養品補充,經過2年半努力,不靠藥物,憑著毅力及健康飲食,減重37公斤,相當減掉一個小學生的體重,減脂率破65%,原本滿江紅的健檢報告書,變成了一份對家人的健康承諾,擺脫代謝症候群,逆轉油甜人生!

三高及腰部過胖健康亮警訊 民眾卻常忽略

近年來,常聽到的三高及腰部過胖,卻是民眾經常忽略的健康警訊。國泰健檢公布匯聚三年期間27.2萬筆客戶健檢資料,統計顯示,約12%符合代謝症候群問題,其中男性異常率大於女性,值得注意的是,進入更年期的女性,雌激素分泌減退,心血管發病及死亡率速度直追男性,此外,50歲以下男性每4人就有1人空腹血糖及三酸甘油酯過高,顯示男性「又油又甜」健康警訊。國泰健檢院長葉勳龍表示,代謝症候群與心血管疾病和第2型糖尿病相關,提醒民眾定期健檢,不能掉以輕心。

根據衛福部公布2019年死因統計,心臟疾病位居第二,代謝症候群是慢性病的前身,與心血管疾病的併發症有密切關聯,血壓高、腰圍過粗、空腹血糖高、三酸甘油酯高、高密度膽固醇偏低五項指標,符合三項者就是代謝症候群。代謝症候群無法靠自覺症狀發現,家族有心臟病史及高血壓、糖尿病、高血壓、肥胖及抽菸習慣者為高危險群。

代謝5大危險因子 胰島素阻抗是隱藏殺手

代謝症候群不是病,是一群容易導致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的總稱,不良的生活型態占50%、遺傳因素20%,葉勳龍院長指出,體內須由胰島素調控血糖,當細胞對胰島素敏感度變差,導致大量葡萄糖與胰島素留在血液,造成血糖濃度失衡,產生胰島素阻抗,身體代謝就會出問題;空腹血糖值100-126即為糖尿病前期,若未從飲食、運動改善,恐引發糖尿病。此外,有代謝症候群的人日後罹患「糖尿病」、「高血壓」、「高脂血症」、「心臟病及腦中風」的機率,分別是一般健康民眾的 6、4、3、2 倍。除了定期檢視代謝5大危險因子,民眾可透過運動心電圖、心臟超音波、頸部動脈超音波、周邊動脈硬化評估等健檢項目,進行心血管風險評估。

每天攝取一碗半蔬菜量 可選擇快走健身

國泰健康管理資深營養師王盈堤建議,掌握「健康飲食」、「維持運動」、「定期健檢」,是遠離代謝症候群三大原則。健康飲食每日要達到一碗半的蔬菜量,還要避免加工、油炸食品,運用「三低一高」,低油、低糖、低鹽、高纖的標準檢視日常飲食,也可多以植物性蛋白,如豆腐等取代肉類。運動方面則建議多做有氧運動,以增加肌力、肌耐力、增進心肺適能等運動為主,上班族可選擇快走做為運動,每次時間達30~60分鐘,同時改掉熬夜、吸菸、喝酒等習慣,可大幅改善及避免代謝症候群上身。

代謝症候群5大指標

腰圍 異常值:男性≧90cm(35吋)、女性≧80cm(31吋)

血壓 異常值:收縮壓≧130mmHg、舒張壓≧85mmHg

空腹血糖 異常值:≧100mg/dL

三酸甘油酯 異常值:≧150mg/dL

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異常值:男性

 

下級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