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兩季為高峰期
每年本港均會出現兩個流感高峰期:一至三月為嚴重的流感潮,而七至八月則是較輕微的流感潮。本港最常肆虐的流感病毒分別是甲型H3N2(49%)、甲型H1N1(27%)以及乙型(24%)。雪梨型流感 (H3N2)、新喀里多尼亞型(H1N1)以及北京型流感(乙型)均是最常見的流感。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預測,香港於二零零一年將有極大機會出現莫斯科型流感(甲型),新喀里多尼亞型流感(甲型)以及北京型流感(乙型)。由於香港市民缺乏莫斯科型流感的抗體,莫斯科型流感一旦在香港出現,勢將令不少市民受感染。故此,在流感爆發前提高公眾對流感及有關治療的認識,便非常重要。
性質不同癥狀相若
流感與傷風均會出現相類似的徵狀,所以不少人會把兩者混淆。然而,流感所引致的後果比傷風更為嚴重。
流行性感冒與傷風的分別
狀況 |
流行性感冒 |
傷風 |
影響範圍 |
身體各部份 |
局部---鼻及喉嚨 |
發病速度 |
突然 |
遂漸 |
徵狀 |
頭痛、喉嚨痛、咳嗽、肌肉痛、發冷、身體不適 |
打噴嚏、喉嚨痛、鼻塞 |
發燒 |
普遍高 |
普遍溫和 |
疲倦乏力 |
顯著 |
溫和 |
病情發展 |
不適期持續一至二星期; 胸口不適,身體抱恙感覺可能持續較長時間 |
快速復原 |
併發症 |
嚴重如肺炎、心肌炎、中耳炎 |
溫和 |
發病季節 |
全年,但以每年一至三月(較大型高峰期)及七至八月(較小型高峰期)較為常見 |
全年 |

傷風是由較輕微的病毒所造成的上呼吸道感染,病發速度緩慢及循序漸進;而流感的病發則非常突然,同時更會出現咳嗽、發熱、肌肉及關節疼痛,嚴重時可能出現肺炎、支氣管炎、鼻竇炎以及中耳炎等併發症,更可能引致死亡。
六十五歲或以上的長者及長期病患者如糖尿病、心臟病以及哮喘病人均較易染上流感,更應小心及早預防。
流感的世界性影響
流感是一種由甲類及乙類流行性感冒病毒引致的傳染病。根據美國、歐洲及日本的醫療數據顯示:
-
每年有一億人士染上流感
-
10%成人及三分一兒童受到感染
-
每年美國更有10,000至40,000名病人因流感引致死亡
-
北半球因流感所引致的經濟損失更高達一百億美元
正確治療對抗流感
大多數人以為舒緩流感徵狀的藥物如退燒藥、抗生素、止咳、傷風藥、化痰藥、鎮咳劑以及血管收縮藥均可舒緩不適症狀,包括發燒、流鼻水、喉痛不適以及鼻塞。然而,這類藥物並無療效,不能有效縮短流感的持續期或避免引起併發症。
抗病毒療法如「金剛胺」只能醫治甲型流感,更會出現影響中樞神經及腸胃的副作用。此外,這類藥物的抗藥性亦非常嚴重。
流感藥物的新發展以直接針對病毒為主,令病人可加速痊癒,同時減低出現併發症的機會。
「神經氨酸」抑制劑是一種嶄新藥物,透過選擇性地抑制病毒賴以繁殖的病毒酵素「神經胺酸」,直接打擊流感病毒。病人只需於流感病徵出現時儘快服食,不單能舒緩病徵,更能大大減低患病時間以及患上併發症的機會。
資料來源:精信醫療保健
200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