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料庫 (備有3,600+文章供參考)

點擊"所選分類", 文章會顯示在>>>所有分類的最下方!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體重指數" 計算器

BMI Calculator

填入你的重量及高度


你的體重指數BMI是

0


健康才是真財富

你會輕的一點嗎?

你很健康呀!

你已超重!

你已在肥胖指數中!

提議? 提議? 提議?

心血管疾病

alt
心臟病已成為人類的第一大殺手,因動脈粥樣硬化引致的冠狀脈疾病,最近的發病率在全翃都告增加,尤其是在原本的發展中國家,因在飲食習慣方面,漸漸趨向西化,故患冠心病者大增...

60多歲黃女士罹患糖尿病多年,尿毒指數在3~4之間,換算成腎絲球過濾率為15左右,慢性腎疾已經到了第五期,血色素只有6~7,屬重度貧血,氣色相當差,且體力不好,走沒幾步路,就喘個不停。因經濟條件不好,無法自費施打紅血球生成素,但所幸健保給付已修改規定,讓她得以接受治療,施打二個月後,整個人氣色明顯好轉,現在早上下午還能接送孫子上下課。

腎臟病友易惹貧血、心血管疾病上身

台東馬偕紀念醫院內科部主任兼腎臟內科主任郭豐吉表示,第五期慢性腎臟病患者高達九成併發貧血,不治療恐影響預後,加速腎病惡化,甚至有致命風險。針對慢性腎病第五期嚴重貧血病友,健保已經給付施打紅血球生成素,有助提升生活品質、改善預後,延緩慢性腎疾惡化,是一大福音。

台灣慢性腎臟病盛行率與美國、日本等先進國家相當,約占10%左右,全國患者超過兩百萬人,其中大部分病友並未長期追蹤治療,不少人容易發展到末期腎病,這也是台灣洗腎比率世界第一的主因。慢性腎臟病可分為五期,越到晚期,心血管病變風險越高,臨床統計,心血管疾病為末期腎病患者死因第一名。

「腎臟病與心血管疾病的發生互為因果關係。」郭豐吉主任說,腎臟是排泄、維持身體平衡的器官,可排除多餘的鹽分及代謝廢物。一旦腎功能不佳,體內累積鹽分與水分過多,就容易產生高血壓,血壓越高,腎功能下降越快,兩者惡性循環。

腎性貧血嚴重影響生活品質 應及早對症治療

貧血也是慢性腎臟病患重要的併發症之一,臨床顯示,腎性貧血患者容易出現頭痛、頭暈、心悸、心絞痛、臉色蒼白、四肢無力、怕冷、疲勞、呼吸急促、運動能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睡眠障礙、食慾不振等症狀,生活品質當然極差。

如何改善腎性貧血?郭豐吉主任指出,首先應找出貧血原因,通常腎功能不佳者,腎臟無法製造紅血球生成素,而紅血球生成素是骨髓造血的訊號,因此,患者需接受血液檢查,觀察血球體積大小、病人體內鐵及維他命的儲存量是否足夠,然後對症治療。

施打紅血球生成素 助改善貧血症狀、延緩腎疾惡化

郭豐吉主任表示,若能針對貧血原因及早對症治療,施打紅血球生成素,患者活動力將明顯獲得改善,提高心血管功能,減輕心臟負荷,增加食慾,而慢性腎病的惡化可隨之延緩。以黃女士為例,在接受紅血球生成素治療後,活動力變好,現在經常參加社區活動,跟家人到處旅遊,不再整天唉聲嘆氣。

腎病患者易合併貧血症狀,郭豐吉主任提醒病友應定期抽血檢查,第三期患者至少每半年一次,第四期患者建議三個月一次,第五期最好每個月都檢查腎功能及貧血狀況,適時介入調整,患者應配合醫囑,不要擅自停藥。

78歲的楊女士以往身體健康,沒有癌症家族史。然而近1年容易疲倦,時常頭暈目眩,突然站起時總眼冒金星。後來暈倒送急診,檢查發現缺鐵性貧血,進行大腸鏡與電腦斷層確診為大腸癌,經手術及化學治療後,持續追蹤,癌症沒有復發、血色素正常。

腸胃道出血、月經 都可能造成缺鐵

貧血症狀包括疲倦、頭暈目眩、喘(尤其活動增加時)、心跳加快、低血壓甚至休克。貧血大多與缺鐵有關,鐵在體內維持良好平衡,我們每天從食物攝取的鐵,只有約1/10能吸收。每天從腸胃道吸收1至2毫克的鐵,腸道上皮脫落每天會排出1至2毫克的鐵,體內鐵含量約2000至4000毫克,沒有其他代謝機制。

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曹書儀說明,體內的鐵3/4用於造血及少量酵素,剩下1/4以鐵蛋白形式儲存。當鐵需求增加,如嬰幼兒時期快速成長及女性懷孕時,或是鐵吸收下降,如攝取不足及鐵質吸收受食物藥物影響減少,或是鐵排出增加,如腸胃道出血、月經出血,都會造成缺鐵。

缺鐵性貧血中 6至12%患腸胃道癌症

若體內鐵不足,無法正常造血,就會造成缺鐵性貧血。缺鐵性貧血患者中,6至12%成年男性與停經後女性同時患腸胃道癌症,大多是大腸癌。治療缺鐵性貧血除了治標,還需要治本。補充鐵離子(包括口服或靜脈注射鐵劑),定期追蹤是治標,還需要治療血液流失原因才治本。生育期女性缺鐵性貧血多因月經血液流失,但若有腸胃症狀,需做胃鏡或大腸鏡檢查。

曹書儀表示,近9成以上的大腸癌患者超過50歲。大腸癌症狀包括大便帶血或變細、腹部絞痛、腸道阻塞或穿孔、體重減輕、腹脹以及缺鐵性貧血。定期糞便篩檢可早期發現癌症,糞便潛血檢查可降低大腸癌死亡率15至33%。缺鐵性貧血患者,即使糞便潛血陰性,也應做內視鏡檢查。有大腸癌家族史者,更需做大腸鏡檢查。(文章授權提供/優活健康網; 曹書儀 - 郭綜合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

 

重型海洋性貧血為公告罕見疾病,依罕病通報資料顯示,至105年底全國累計個案共345人。國民健康署呼籲育齡男女,如家人為海洋性貧血患者或為帶因者,自己應接受海洋性貧血相關檢查,而準媽咪應與產檢醫師討論是否接受產前遺傳診斷檢查及相關遺傳諮詢服務,以保障下一代健康。

「海洋性貧血」是常見隱性遺傳

海洋性貧血(Thalassemia)為我國常見的體染色體單一基因隱性遺傳疾病,國人帶因率約為6%,如以105年底總人口2,354萬人推估,國內約有141餘萬人為海洋性貧血帶因者。海洋性貧血主要分為甲型和乙型,其中以甲型較多,大部分帶因者沒有症狀,透過血液檢查才瞭解自身帶因狀況。

若夫妻為同型帶因者,其子代有1/4機會成為重型海洋性貧血患者,須終身輸血或接受骨髓移植,才能維持生命,造成個案身心、家庭、經濟及社會之負擔。

海洋性貧血的常規檢查

目前國民健康署補助準媽咪第一次產檢(懷孕第12週前)含血液常規檢查,其中如「平均紅血球體積(MCV)」屬於較小(≦80 fl)者,彰化基督教兒童醫院兒童遺傳科趙美琴醫師就會診斷疑似為海洋性貧血者,安排準爸爸接受血液常規檢查,如「平均紅血球體積(MCV)」亦≦80 fl,趙美琴醫師會再安排夫妻2人接受後續抽血,進行帶因者檢查。經檢查為同型帶因者之夫妻,胎兒須接受海洋性貧血之產前遺傳診斷,以避免生育重型海洋性貧血兒。

政府105年共補助371名胎兒有罹患海洋性貧血高風險之準媽咪接受產前遺傳診斷,有72案胎兒經確診為重型海洋性貧血。國內目前有台灣海洋性貧血協會及台灣關懷地中海型貧血協會等民間團體致力於病家關懷與支持。

準爸媽海洋性貧血 孕前篩檢有補助

政府為防治重型海洋性貧血及減輕民眾經濟負擔,針對符合下列補助資格者,檢體送至通過評核之遺傳性疾病檢驗機構檢驗,就可以獲得部分檢驗費用補助:(設籍六都者,由地方政府衛生局補助;設籍其他縣市者,由國民健康署補助)

1.準媽咪及準爸爸經血液常規檢查發現「平均紅血球體積(MCV)」皆≦80 fl者,補助夫妻2人接受海洋性貧血檢查(帶因者確診),每人可最高補助2,000元檢驗費。

2.如夫妻經確診皆為海洋性貧血同型帶因者,因寶貝有1/4機會成為重型海洋性貧血兒,故政府補助對胎兒進行產前遺傳診斷,每胎最高補助5,000元;如同時為低收入戶,或居住優生保健措施醫療資源不足地區等80區,再額外補助採檢費3,500元,每胎最高補助8,500元。

3.如胎兒確診為海洋性貧血基因異常者,會由醫療院所提供遺傳諮詢服務,對於重型海洋性貧血之胎兒,後續是否接受人工流產,皆尊重家長決定。

多元遺傳資訊 守護寶貝健康

國民健康署於新婚健康手冊及孕婦健康手冊中,提供新婚夫妻及準爸媽產前檢查及遺傳諮詢服務資源相關資訊,期許共同孕育健康、幸福的美滿家庭。如對上述補助辦法有疑問,可電洽各縣市政府衛生局或國民健康署詢問。

此外,如仍有生育遺傳相關的疑問,亦可運用國民健康署認證通過之14家遺傳諮詢中心、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遺傳疾病諮詢服務窗口網站(https://gene.hpa.gov.tw/)、全國免付費孕產關懷諮詢專線(0800-870-870)或孕產婦關懷網站(http://mammy.hpa.gov.tw/health.asp)所提供之孕產知識、生育保健或遺傳服務等相關資訊,即早掌握寶貝健康狀況,孕育健康下一代。

下級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