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名20多歲男子,日前與親友吃火鍋、喝啤酒,結果用餐完,雙腳竟疼痛到無法行走,原來是痛風發作,家人只好用輪椅將他推進急診室就醫。根據醫師診間觀察,每到天氣寒冷的年終,急診室就會湧現大量的痛風病患,原因不乏吃火鍋、跑攤喝酒等。 最近天氣好冷,許多人會以吃火鍋來取暖,甚至會喝兩杯,但是,也應有所節制,以免誘發疾病;新北市立聯合醫院骨科主治醫師蔡錦鋒表示,痛風是普林障礙的疾病,尿酸容易結晶並堆積在手指、腳趾、膝蓋、手肘以及耳朵,發作時會產生劇烈疼痛,不但無法走路,甚至連風吹都會痛得受不了。 蔡錦鋒指出,根據國家衛生研究院調查,國人痛風盛行率,男女分別是8%及2%,且盛行率有逐年上升及年齡下降的趨勢,推測與國人飲食習慣有很大關聯,當攝取高普林食物及大量酒精,而水分又補充不足,就很容易引發。 如何降低痛風復發?蔡錦鋒建議,有家族遺傳或尿酸偏高者,天冷吃火鍋時,要避免高普林的肉類、海鮮、內臟,以及由大骨長時間熬煮的湯底,另外,外出時則要同時做好保暖措施,以免痛風上身。

一名43歲平時體重過重,過年期間因過節心情愉悅,飲食無忌,從除夕年夜飯開始起每餐都是大魚大肉,家族聚會時亦不忌諱開懷飲酒,和親友大口暢飲啤酒,酒足飯飽後貪吃的嘴也沒停下來過。日前,突然因腳趾關節疼痛而驚醒,痛處不但紅且腫、摸起來熱熱的,用手一碰更是痛不可當,至醫院求診發現,原來是急性痛風發作。
尿酸濃度高+普林代謝異常 誘發痛風機率高
醫院中醫部主治醫師陳稼洺表示,痛風是因為體內普林代謝異常,或是腎臟排出尿酸的功能障礙,導致血中尿酸過高,尿酸鹽沉積在關節內,造成關節疼痛、腫脹和變形。血中尿酸濃度愈高,持續時間愈久,發生痛風的機會也就愈大,但並非所有尿酸高及有關節炎的人皆有痛風,因此正確的診斷非常重要。
中年男性+體重過重 痛風高危險群
痛風好發於體重過重的40~60歲男性,但目前發病年齡層有下降趨勢。體重過重者,通常體內尿酸值較高,因肥胖者容易出汗而使小便量減少,尿酸結晶便積聚於體內而易患痛風;另外,痛風症最容易在半夜出現,尤其在腳拇趾的部位最為常見。
飲食控制+水分攝取2撇步 避免痛風找上身
陳稼洺建議,避免高普林的飲食,如海鮮、菇類、啤酒、蛋黃、內臟類、豆製品及高湯或火鍋湯。此外,每日應喝水至2,000c.c.以上,幫助尿酸的排泄;控制鹽分的攝取,並且多吃蔬菜,特別是鹼性蔬菜如油菜、菠菜、南瓜、白菜以提高尿酸溶解度,可預防痛風發作;此外,若平常已經為痛風所苦,千萬不要自行服藥或誤信偏方,還是應就近尋找醫療院所,請合格的醫師診斷治療,才不會延誤病情。 (陳稼洺 - 彰化基督教醫院中醫部主治醫師)

目前生酮飲食正夯,有些人為了健康,有些人為了減重,而有些人則是亂跟風,因此導致身體變得更糟糕。國軍桃園總醫院風濕免疫科主治醫師沈明忠表示,生酮飲食在以前主要就是用來控制兒童頑固性癲癇的發作,而且效果非常良好。這種飲食的方式是攝取極少量碳水化合物、適量蛋白質及大量脂肪,身體會從燃燒醣分轉換為燃燒脂肪形成酮體,作為主要能量來源,目前有很多文獻報導生酮飲食對於慢性疾病的控制是有幫助的。
身體發炎的原因 根據文獻報導NLRP3發炎體和很多風濕疾病有關,其中包含了痛風。痛風形成的因素,除了因為先天基因異常導致尿酸無法順利排出,大部分發生急性痛風都與不正當生活作息和不恰當的飲食有關。 其產生發炎反應的原因,乃是尿酸鈉鹽(MSU)晶體沉積在關節內,而體內一種稱為NALP3發炎體能識別這些細胞所釋放出的尿酸晶體,使得NALP3 發炎體活化,進而誘導發炎性細胞激素IL-1β 的成熟和分泌,引起發炎反應。這說明NALP3發炎體在尿酸晶體誘發痛風關節炎發作過程中扮演著重要作用。
痛風的治療 急性痛風患者,臨床上主要以非類固醇止痛藥、秋水仙素和類固醇來止痛消炎。而患者的血液尿酸值,必須控制在6以下,若有痛風石,則治療目標為5以下。常用藥物有降低尿酸合成的xanthine oxidase inhibitors (Allopurinol, Febuxostat)和促進尿酸排出的uricosurics (Probenecid, Benzbromarone)。
生酮飲食對痛風控制是有幫助的 在飲食方面除避免含高普林的食物,以避免促成高尿酸的產生。生酮飲食的原理為只攝取少量的碳水化合物,肝臟便會將脂肪轉換為脂肪酸和酮體。酮體主要分成三種,其中血酮β-hydroxybutyrate (BHB),近來有研究報導BHB可藉由降低NLRP3發炎體的活性來緩解發炎性疾病,如急性痛風發作。 因此生酮飲食對於痛風的控制是有幫助的,然而BHB的濃度高低與NLRP3發炎體的活性,兩者的相關性則有待更多的文獻來佐證。
學理上而言,執行生酮飲食對於很多發炎性疾病是有幫助的。然而,最忌諱的是以為不吃飯不吃麵,就大口吃肉隨便喝油,如此反而會導致很多慢性發炎疾病惡化。目前許多慢性發炎疾病患者,大部份的醫師和營養師仍是建議以均衡飲食法為主。所以若有想嘗試生酮飲食者,必須和自己的臨床醫師及營養師溝通討論,以避免發生營養失衡和其它副作用。
資料來源: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
(文章授權提供/優活健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