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料庫 (備有3,600+文章供參考)

點擊"所選分類", 文章會顯示在>>>所有分類的最下方!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體重指數" 計算器

BMI Calculator

填入你的重量及高度


你的體重指數BMI是

0


健康才是真財富

你會輕的一點嗎?

你很健康呀!

你已超重!

你已在肥胖指數中!

提議? 提議? 提議?

心血管疾病

alt
心臟病已成為人類的第一大殺手,因動脈粥樣硬化引致的冠狀脈疾病,最近的發病率在全翃都告增加,尤其是在原本的發展中國家,因在飲食習慣方面,漸漸趨向西化,故患冠心病者大增...

痛風病 (Gout) 過去常見於西方發達國家,在中國只有個別富貴人家才患有這種病。但近幾年來,隨著人民生活水準的提高,飲食結構的改變,中國的痛風病發病率大幅度的提高。

痛風病是一種由於血尿酸過高,沉積在關節或其鄰近組織所引起的特殊疾病。尿酸由人體中的嘌呤堿 (Purine alkali) 經氧化代謝而生成。而嘌呤主要來自於我們的食品,主要是動物的內臟、骨髓以及魚、蝦、蟹、雞、鴨、蛋等。

由於節日期間食用這些高嘌呤食品增多,患痛風病的人就會增加。痛風病往往首發或復發於酒宴之後,常在半夜裏突然腳趾關節劇烈疼痛、紅腫發熱,也可波及到其他關節並反復發作。有的人在關節處會長出大小不一的結節,有的人尿中會出現蛋白、紅血球等。

因此,在過年過節期間,也要調整好飲食,做到葷素搭配,這樣才有利於減少痛風病的發生。

什麼是「痛風」

「痛風」是一種常見的尿酸代謝異常的疾病,是體內尿酸量過高,或尿酸排泄受阻以致有過多的尿酸鹽沉積於血液和組織中,其中以沉積關節處為主,導致關節反覆的發炎,引起腫痛的病症。

「痛風」出現的部位以足部的大趾關節最多,次為踝關節,足背、膝關節,甚至全身各處關節。如果不治療將會造成關節的損壞。在正常人體中,每天都會有尿酸的產生(約 600 mg),同時也有等量尿酸排出體外,以保持平衡狀態,一旦這種平衡遭到破壞,導致體內的尿酸濃度增加,進而就形成了痛風,但並非每個有尿酸過高的病人都會有痛風。

典型的痛風病患在臨床上的發展有如下四個步驟:早期無症狀性高尿酸血症→急性痛風發作→反覆痛風發作→痛風石形成,關節變形,尿路結石,腎病變。主要症狀為急性關節炎發作,易發於中老年之男性,但最近二、三十歲之青少年也有增加的傾向。

有關痛風患者

近年痛風罹患率暴升,而且年齡層還不斷往下降,最小的病患甚至只有8歲。看診號碼不斷的往上跳,光是一個下午的痛風門診就已經叫到了一百多號,候診室外病患來來去去,她們全是痛風發作,來找醫生求救。

2009年,衛生署統計台灣的痛風患者,從10年前的4.74%飆升到8.21%、足足多了一倍,而且百分之95都是男性,目前每12個男性就有一個罹患痛風,女性痛風只佔了百分之五,一般來說,痛風發作的高峰是集中在五十歲下上的中年男性,但是現在也開始挑上年輕小夥子。痛風除了痛到讓人受不了之外,其實也是身體健康亮起紅燈的一個警訊。

台灣罹患痛風的人數有50多萬人,但尿酸過高的卻已經高達五百多萬,目前台灣痛風的罹患率是全世界第一,研究發現,高熱量比高普林更危險,中廣肥胖的人,罹患痛風是一般人的3倍,10年前男性腰圍平均為73.5公分,今年卻暴增到79公分,足足增加2吋多,高油、高糖的飲食造成"血中尿酸"太高,不想讓"尿酸鹽結晶"沈澱關節、引起痛風,就是要多運動、多喝水,少碰高糖、高油食物,才不會讓痛風找上你。

 

王豔坤 / 資料組

foodno1-signoff

 

 

冠狀動脈心臟病是由於供應心臟肌肉的血管有狹窄,每個人的心臟冠狀動脈有三條,此三條血管供應心臟本身的氧氣、養分,當動脈狹窄造成心臟肌肉缺氧就會引發胸悶,俗稱狹心症。如果狹窄的地方因病變引發血栓阻塞,就會導致心肌梗塞。

痛風和心臟病關係眾說紛紜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心臟血管內科主治醫師江碩儒說,痛風是尿酸過高導致尿酸結晶成痛風石,沉積在關節而引起關節疼痛。這幾年的研究統計顯示,痛風患者有心血管病變的比例較高,而有心血管病變的患者有痛風情形也不在少數。但是,兩個疾病的關聯性,目前還眾說紛紜,有3個可能:

1.有痛風的患者多肥胖、高膽固醇、高血脂,而這些也都是引發冠狀動脈心臟病的原因。

2.普林存在於很多食物中,在人體內代謝會產生尿酸。因此,常說痛風的人要少吃高普林食物。然而,普林在人體代謝過程中會產生不穩定的自由基,自由基在體內會攻擊血管內皮細胞而引發血管病變。

3.尿酸結晶在血管內會引起血管發炎反應,而血管發炎可能會引發血管狹窄甚至阻塞。

另一角度來看,如果用藥物降低尿酸,是否可以降低心血管病變發生機率?目前沒人知道。

圖片

分析八年健保資料庫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研究從台灣的健保資料庫,自2001~2008年間,一共3萬6,499位診斷出痛風而且有吃降尿酸藥物的病患,和1萬6,194位有痛風但沒有吃降尿酸藥物的病患來進行研究分析。

病患追蹤八年來看,以一般降尿酸劑量的藥物治療,有吃和沒有吃此藥在心血管疾病的預防效果兩者差不多。但是,當劑量增加或同劑量時間吃得較久,此時在心血管疾病預防方面就達到顯著降低,而且當劑量越大或服用越久,心血管疾病預防效果更明顯。

有痛風應積極治療

江碩儒醫師強調,痛風發作不可小覷,為了健康應積極治療避免同時引發心血管疾病,而有心血管疾病患者更要追蹤並控制尿酸值,也要調整飲食習慣避免高普林食物而誘發痛風。雖然研究顯示,高劑量或足夠治療時間的降尿酸藥物可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但降尿酸藥物所引發的副作用也需要特別小心留意。

健康醫療網/記者許碩穎報導 2014/12/17
一名50歲中年男子因痛風發作,使用allopurinol(異嘌呤醇)成分藥品治療,三個星期後,出現發燒、喉嚨痛、皮膚紅疹等症狀,以為痛風好了又感冒,吃藥後仍持續發燒,且臉部和全身出現紅疹和水泡,口腔也有潰瘍,所幸即時至醫院就診,發現為史蒂文生氏-強生症候群(SJS),經住院治療後恢復。 台北藥師公會常務理事黃彥儒藥師說,痛風治療可分為急性發作期治療與長期預防性降尿酸治療,allopurinol是用於長期預防性降尿酸治療的藥物,Allopurinol已上市超過三十年,據估計台灣有高達二十萬人使用此藥,然而再安全有效的藥物都可能有風險,根據藥害救濟基金會統計,Allopurinol常是藥害救濟給付的前三名。 而史帝文生-強生症候群是一種嚴重的過敏反應,通常與病人服用的藥物相關,是屬於藥物引起的不良反應,目前臨床上最常遇到SJS的就是痛風藥與癲癇藥。 SJS的初始症狀常常是輕微的發燒、結膜發紅、喉嚨痛、皮膚搔癢,這樣的症狀通常持續2-3天,因此初期常被誤以為是感冒。隨後可能出現嘴巴破皮或其他黏膜如眼睛、生殖泌尿道破皮的現象,之後才開始出現明顯的皮膚疹。黃彥儒藥師特別提醒,服用allopurinol的族群要特別注意,若服藥過程中有類似感冒,且有出紅疹、發燒等現象,請立即詢問醫師或藥師。 食品藥物管理署提醒,使用藥物是以治療疾病、維護健康為目的,然而,因藥品的特性或用藥者的體質、病情的差異,導致在合理用藥的強況下,仍有無法預期的藥物不良反應,所以醫師應衡量病人臨床治療效益與風險,給病人最合適的藥品;而病人亦應主動告知病史、不適情形或相關疑慮,以利醫療人員評估。 食藥署表示,目前已建立藥物安全資訊主動監控機制,建置有藥物不良反應通報系統外,對於藥品相關安全訊息也可隨時進行瞭解,保障民眾用藥安全。食藥署提醒,若發現因使用藥品發生不良反應時,請立即通報給全國藥物不良反應通報中心。

下級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