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料庫 (備有3,600+文章供參考)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疾病與醫療


大便帶血一定是犯痔瘡嗎?約80歲的賴女士,大便時看到血,以為是痔瘡發作而沒有理會。持續出血了1年,家人無意中知道便帶賴女士至直腸外科就醫。經過血液生化檢查,發現病人血紅素僅剩7(正常值約10.9-15.6 g/dl),大腸鏡檢查於病人升結腸處有腫瘤,化驗後確診為升結腸癌。
大腸癌腫瘤在深處 出血顏色較暗紅不易發現
痔瘡在肛門附近,因為排便用力擠壓,造成靜脈出血,因此痔瘡造成的出血顏色鮮紅、血量較大,且血與糞便是分開的。而大腸癌會依腫瘤位置而有不同症狀,若腫瘤在肛門附近,出血顏色鮮紅,但若腫瘤越往深處,出血的顏色較暗紅,形態較濃稠,可能帶有黏液,甚至有些出血肉眼看不到,不容易被察覺。
南投醫院大腸直腸肛門外科醫師廖師賢表示,大便出血的原因很多,並不一定是痔瘡,可能是消化道出血甚至癌症,如果持續出血或伴隨其他症狀,例如腹痛、排便形態改變、貧血、體重減輕等,應盡速就醫,別忽視身體症狀帶來的警訊。
50至74歲民眾 免費糞便潛血檢查揪出腸癌
廖師賢醫師呼籲民眾,應規律飲食,少吃辛辣刺激的食物,勿暴飲暴食,除了可維持腸道功能,也比較容易察覺排便的狀況。國健署提供50至74歲民眾每兩年免費一次糞便潛血檢查,可多加利用。
南投醫院院長洪弘昌表示,大腸癌初期症狀不明顯,容易被忽略。呼籲屆50歲或是有大腸癌家族史的民眾定期安排篩檢,透過癌症篩檢發現潛藏癌症,糞便潛血檢查則有助發現早期大腸癌。當糞便潛血反應陽性時,更應進一步安排大腸鏡檢查。(文章授權提供/優活健康網)

一名B肝帶原者,過去健康檢查時都未有肝硬化現象,且包括GOT、GPT都屬正常,控制良好,但一個月前再接受超音波檢查,卻被發現長了一顆約3公分的腫瘤,確診為肝細胞癌,目前已做完電燒治療;台大醫學院內科名譽教授許金川指出,B型肝炎帶原者屬於肝癌高危險族群,即使肝指數正常,且沒有肝硬化現象,仍可能發生肝癌。
肝癌初期無症狀 需透過檢查找出問題
肝病初期本來就無任何徵兆,若沒有經過抽血、超音波等檢查,包括輕微肝炎、初期肝硬化等,恐怕都很難發現肝臟已經出問題;許金川教授表示,肝病又被稱為沉默殺手,主要是因肝臟內部沒有痛覺神經,且只要仰賴四分之一的肝細胞,照樣能持續運作。
每半年接受檢查 遠離肝癌纏身
因此像是高危險族群的B肝帶原者,必須每半年接受一次腹部超音波,和抽血追蹤檢查,才能確保身體無恙;許金川教授指出,一旦感染B肝病毒,B肝病毒的DNA可能就會滲入肝細胞DNA,這時會導致肝細胞基因遭改變,讓肝細胞轉型為腫瘤,這也是為什麼B型肝炎帶原者本身就是肝癌的高危險群。
及早介入治療 肝癌患者也能擁有彩色人生
一旦檢查發現有異狀時,應盡快就醫治療,及早發現及早介入治療,就能避免症狀加劇;許金川教授呼籲,3公分以下的肝細胞癌,利用手術切除或採以電燒治療,都能見不錯療效,重點是患者要持續和醫師好好配合,接受追蹤治療,照常能恢復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