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料庫 (備有3,600+文章供參考)

點擊"所選分類", 文章會顯示在>>>所有分類的最下方!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體重指數" 計算器

BMI Calculator

填入你的重量及高度


你的體重指數BMI是

0


健康才是真財富

你會輕的一點嗎?

你很健康呀!

你已超重!

你已在肥胖指數中!

提議? 提議? 提議?

疾病與醫療

日前報導,公車駕駛開到一半心肌梗塞失去意識,造成交通事故及人員傷亡。台灣老年化社會已來臨,在人口高齡化及延長退休趨勢下,路上年長駕駛人越來越多。因應高齡駕駛,去年106年3月交通部修正道路交通安全規則,65歲以上職業駕駛人需通過血壓、胸部X光、心電圖及運動心電圖檢查,才能換發營業駕駛執照,同時保護年長職業駕駛人及乘客、用路人的健康及安全。

近9成職業駕駛人 認為身體無不適

台北市聯合醫院陽明院區心臟血管內科主任江碩儒說明,心血管疾病在台灣10大死因一直高居第2名,心血管猝死議題屢屢受到重視。陽明院區自106年7月以來,審核65歲以上職業駕駛申請執照換發共38位,其中接受運動心電圖檢查報告呈現陽性缺氧者有15位,進一步接受心導管血管檢查有12位,其中8位檢查出嚴重血管阻塞而置放心臟支架,1位接受心臟繞道手術。

這些接受檢查的職業駕駛人,接近9成表示「平時身體沒有任何不舒服」,我國職業駕駛人冠狀動脈疾病比例偏高。根據這些職業駕駛人的生活調查,過勞比例和工作超時的現象很普遍,且絕大多數駕駛人都屬於外食族、抽菸比例高、缺乏運動、鮮少做身體健康檢查。

沒有運動習慣 平日無法顯示出心臟不適

雖然這些受檢者多數無任何不適現象,或許因為沒有運動而無法顯示出心臟不適,因此就醫檢查的比例偏低。尤其這些受檢者都是大於65歲的長者,長者職業駕駛的健康攸關大眾運輸系統的公共安全,健康情形值得社會大眾及政府的重視。

醫院篩選出有檢查異常的職業駕駛人,皆予與心導管檢查並加以治療,除了可以提早了解這些駕駛人的健康狀況,也進一步維護道路用路人安全,並且營造良好交通環境。(文章授權提供/優活健康網)

一名38歲的林小姐沒有抽菸習慣,也相當厭惡二手菸,但因有肺癌家族史,三年前覺得胸口不適到醫院求診,接受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發現左下肺部出現0.8公分的結節,開刀證實為肺腺癌第一期,於是開始接受治療,持續追蹤3年至今,林小姐都沒有復發並控制良好。

依據衛生福利部統計,2016年台灣有9,372人死於肺癌,占所有死亡人數的5.4%,死亡率除了超過男性發生率最高的結直腸癌,及女性發生率最高的乳癌總和之外,死亡人數更首度比「國病」肝癌死亡人數高出逾千人,可見肺癌有變成「新國病」的趨勢。

胸部X光常無法發現一公分以內肺部腫瘤

新光醫院健康管理部主任高尚志醫師表示,超過 1公分的癌細胞轉移機率大為提高,除了壓迫局部組織外,且會快速擴散惡化,甚至轉移導致患者死亡。若能在腫瘤初期(小於1公分以內)就切除,五年存活率高達90%以上,目前一般的胸部X光常常無法發現一公分以內的肺部腫瘤,經由高階影像的精密檢查,才能夠有效提升疾病的準確率及篩檢率。

LDCT可發現早期肺癌

高尚志醫師說,歐美國家的肺癌患者主因是吸菸,但在台灣的肺癌患者,卻以非吸菸者居多,而且有逐年增加的趨勢,目前使用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肺癌篩檢,可有效幫助沒有吸菸的民眾,在無特殊徵狀時早期發現肺癌並進行治療。

新光醫院自2007年至2017年的十年間,使用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進行肺癌篩檢共28,604人,結果發現,檢查出罹患肺癌的263位病患中,近7成是沒有吸菸者,且高達8成5的患者為肺癌第一期。值得注意的是,女性發現肺癌的平均年齡為57.75歲 (最年輕患者為35歲)、男性發現肺癌平均年齡為60.26歲 (最年輕患者為36歲),遠低於國人十大癌症中位數年齡69歲,顯示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肺癌篩檢可有效提早發現肺癌。

次世代基因定序(NGS)  幫助患者精準用藥

另外,新光醫院於日前舉辦第25屆吳火獅紀念學術會議,邀請多位國際早期診斷權威學者進行學術交流,透過國內外專家分享癌症篩檢、肺癌及次世代基因定序(NGS)精準醫學臨床經驗。另外,也與提供完整癌症基因檢測服務的基因公司合作,導入國際專業認證的次世代基因定序(NGS)的檢測技術,將預防治療提早到未發病階段,藉由基因庫的建立和大資料分析,瞭解自己的基因特性和罹患疾病的風險。

許多患者經常聽到醫師告知罹患癌症時,就彷彿被宣判死刑一般,高尚志醫師提醒,『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是預防疾病的不二法門,治療痊癒的機會就會提高,加上目前基因檢測技術不斷提升,幫助患者更精準用藥,提高癌症的治療效果。

即將迎來炎熱夏日,隨著氣溫一路飆高,民眾習慣來杯清涼的飲料消暑解渴,但卻鮮少認知飲料裡的「糖」,不論是蔗糖或是高果糖玉米糖漿,會導致肥胖以及罹患糖尿病的風險。一名61歲男性,平時很喜歡喝含糖飲料,因肛門附近傷口化膿,就醫檢查才發現罹患糖尿病,醣化血色素高達11.3 %。

胰島素救援療法 控糖且提升胰臟功能

收治這名患者的台南市立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黃聖德醫師建議該其接受胰島素治療1至2個月,使得胰臟功能提升,往後用藥也比較有效。該患者接受建議,在施打胰島素一個半月後,就無需施打,只留下原本簡單早晚一顆單方的藥,血糖也控制良好。黃聖德醫師表示,這就是所謂的胰島素「救援療法」,讓患者在初期施打胰島素,短期內控制住血糖,還能有效提升胰臟功能。

遠離糖尿病 撇除舊迷思

黃聖德醫師強調,糖尿病治療,有所謂的「遺贈效應」,便是越早將血糖控制,就會遺留給身體越好的體質,減少腎病變、眼病變、心肌梗塞、腦中風……等等,大小血管併發症的機率。另外,民眾對於胰島素有「傷腎、很痛、罪惡、上癮」四種迷思,黃聖德醫師解釋,高血糖才是傷腎元兇,使用胰島素將血糖控制好,反而保護腎臟,而且打胰島素是注射在皮下,針管也有改良,疼痛感也隨之降低。

當民眾發現罹患糖尿病時,及早前往醫院診斷,使用胰島素,將有助於快速使得血糖達到標準,而不傷身體,往往也可以爭取更多「遺贈效應」的時間與好處。

下級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