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料庫 (備有3,600+文章供參考)

點擊"所選分類", 文章會顯示在>>>所有分類的最下方!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體重指數" 計算器

BMI Calculator

填入你的重量及高度


你的體重指數BMI是

0


健康才是真財富

你會輕的一點嗎?

你很健康呀!

你已超重!

你已在肥胖指數中!

提議? 提議? 提議?

疾病與醫療

一名73歲的劉姓男子在腦中風後的住院期間,因不自覺流出口水且喝水會嗆到,被醫師囑咐以鼻胃管管灌餵食。出院後因為太想品嚐美食且家人也不忍心,就讓他進食,沒幾天後劉男就因為發燒、喘而再次入院。經醫師評估後,安排進行螢光透視錄影吞嚥檢查,發現患者吞嚥異常的問題所在,進而改善吞嚥困難。

吞嚥困難恐致營養不良、吸入性肺炎

要將美食下肚,吞嚥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但是像老人家、中風、癌症等許多疾病都有可能會造成吞嚥問題,進而影響進食,而造成營養不良、吸入性肺炎等問題。因此盡早的評估及治療吞嚥困難,使病患能夠安心的攝取營養是相當重要的。

醫院復健科林建仲醫師表示,臨床上類似具吞嚥障礙的腦中風個案約占三至四成,更有少數腦中風病人進食時因嗆咳現象不明顯,而被忽略有潛藏的吞嚥障礙危機,卻常因痰多、不明原因之發燒,甚至反覆發生吸入性肺炎,才被察覺出具吞嚥功能障礙。

紀錄吞嚥過程進行動態分析

林建仲指出,螢光透視吞嚥錄影攝影檢查是一種特殊的 X光檢查,其檢查的範圍包括口、咽及食道。檢查中使用不同濃稠度的鋇劑加上食物供病人吞嚥,利用動態的螢光透視錄影吞嚥過程,以記錄患者的整個吞嚥過程,進行吞嚥的動態分析。

提供客觀診斷 有助擬定治療策略

螢光透視錄影吞嚥檢查是相當具有臨床價值的動態評估,可以同時觀察患者吞嚥過程中,器官的結構及每個吞驗階段的動態反應。除了可以提供客觀的診斷之外,醫師可以藉由影片的呈現,探查吞嚥機能缺損的解剖位置,及評估吞嚥障礙的原因,幫助復健科醫師及語言治療師擬定治療策略,以提供患者最適合的醫療服務。

吞嚥檢查使吞嚥困難獲得改善

林建仲醫師是少數在南投地區,能夠實行螢光透視錄影吞嚥檢查的復健科醫師,該項檢查不僅造福有吞嚥困擾的腦中風患者,老年人及鼻咽癌等有吞嚥問題的患者可在醫師評估後,進行該項檢查,使得吞嚥困難能夠進一步獲得改善。 (林建仲醫師 - 南投醫院復健科)

 

林口長庚醫院遭投訴濫用子宮鏡檢查,健保署公布調查結果,並將追回健保給付費用。不過,林口長庚醫院則是認為,健保署的初審醫師對於子宮鏡檢查有所誤解;因此將會備齊所有的病歷以及相關文獻資料,提出申復。

一名婦人3年內接受25次鏡檢

針對林口長庚醫院被投訴濫用子宮鏡檢查乙案,中央健保署公布初步調查結果,指出該院近3年執行子宮鏡檢查,不論是婦產科門診病人平均就醫次數或鏡檢執行率都高於醫學中心同儕值,健保署邀請婦產科專業醫師進行病歷抽審初審及複審後,404件有291件被認定核減,核減率72%,其中一名婦人在3年內接受25次鏡檢,有20次也被認定屬非必要檢查而被核扣,健保署並會將結果提供林口長庚醫院檢討並做回應與正向溝通。

婦科病人鏡檢比率高於同儕值

健保署李伯璋署長指出,根據健保署資料分析,全國各醫學中心近3年(103~105年)婦產科門診就醫人數平均每年約55萬人,林口長庚約8萬人,占全國15%;在子宮鏡檢查方面,在醫學中心每年平均檢查數為1.85萬人,其中林口長庚一年就有0.88萬人,占全國受檢人數47.4%,若進一步從婦產科門診病人接受鏡檢的比率來看,各醫學中心的平均受檢率為3.35%,林口長庚為10.5%。

此外,健保署以每季執行1次子宮鏡檢查為標準,近3年接受重複鏡檢逾12次以上的病人進行歸戶,發現共有5名病人,其中一名病患累計3年共接受25次鏡檢。經過專家審核後,認為有20次屬於非必要檢查而進行核刪。

子宮鏡檢查總核減率七成二

針對林口長庚執行子宮鏡檢查,該署北區業務組委託專業婦產科專家進行病歷抽審,鎖定該院近3年執行率高的醫師,以及病患重複檢查逾10次以上的個案,共計抽審404件,有291件被核減,總核減率72%,其核減理由包括非必要檢查/不符健保適應症、過於頻繁/重複檢查等,待行政調查完成後,健保署將進行追扣給付,這部分也會請林口長庚醫院說明。

必要時尋求第二醫療意見

子宮鏡檢查是婦產科醫師診斷婦科子宮疾病的新利器之一,健保署希望婦產科醫學會能藉此訂定相關治療指引,畢竟大部分醫療行為的決定是由醫師端開始,呼籲所有病患對於任何侵入性檢查風險要有警覺性,病人有權利請求醫師對醫療行為善盡告知說明責任,並不是「醫師說什麼,病患就配合什麼」,必要時應尋求第二醫療意見。

長庚醫院將提出申復

對此,長庚醫院也立即啟動內外部專家雙重審查機制;該院指出,初步審查結果都能符合適應症,但外部專家表示有部分案例應先進行超音波檢查,如發覺異常時才進行子宮鏡檢查,亦建議有外院超音波檢查者,應詳細記載於病歷。而對於健保初審醫師有不同的見解,誤以為院非必要檢查比例偏高,將會備齊所有的病歷以及相關文獻資料,提出申復。

一位73歲的婆婆來到大腸直腸門診求助,覺得自己最近常常左下腹怪怪的,偶爾會有抽痛的感覺,尤其是要大便前最明顯,解完後就會覺得舒服一點,一開始覺得是便秘的問題,就去藥局買了一些通便藥,症狀改善舒服了許多,可是過了三個月,又出現類似的症狀,連吃藥也沒有改善。台大醫院新竹分院黃凱傑醫師依據病人主訴及身體理學檢查後,建議做大腸鏡檢查,因婆婆對疼痛比較敏感,故選擇做自費無痛的大腸鏡。檢查後確認在乙狀結腸處有一顆惡性腫瘤,施以腹腔鏡手術順利將腫瘤切除,目前身體復原中。

大便檢查正常 依舊有機會得大腸癌

黃凱傑醫師指出,婆婆很疑惑每年都有做衛生所的大便檢查,結果也都正常,竟然還會得到大腸癌,其實這是很多病患來門診就診時都會有的疑問,因為大便檢查時的項目寫著「大腸癌篩檢」,讓很多人認為檢查報告正常就等於沒有大腸癌,事實上,大便檢查的準確率隨著檢查的種類(傳統化學法及免疫法)就有50%~92%之差,甚至會因食物殘渣影響檢查結果,也就是說一半左右大便潛血反應正常的病人,有大腸癌的風險。

準確率不高 還是有存在之必要

黃凱傑醫師說明,因為這項篩檢方式便宜便利又快速,能用少少的資源篩選出一半的大腸癌病人,對節省整體社會醫療資源來說效益極大,而且越早發現癌症的變化,治療需要花費的資源越少,這就是篩檢的意義,可以有效促進國民健康,又可以避免重症病人的增加。

身體4狀況需注意 必要時前往就醫

既然大便篩檢有一定的不準確率,要如何避免自己病情惡化呢?黃凱傑醫師提醒民眾若有下列幾種情況則要特別注意,及早就醫治療:(1)長期貧血,甚至已經嚴重到會頭暈的情況,更要小心。(2)排便習慣改變。(3)大便形狀變得細長或是有黏液。(4)腹部會隨著腸子的蠕動而疼痛。

怕痛民眾新選擇 無痛大腸鏡

建議50歲以上、無症狀者,最好每五年做軟式乙狀結腸鏡檢查及每年做大便潛血反應檢查。若有大腸癌家族史風險者則建議三十歲以上就要做檢查,至於追蹤的頻率則是根據第一次檢查的結果而定。尤其,目前無痛大腸鏡的發展盛行,經由專業麻醉科醫師的協助,讓病人在不會疼之情況下接受檢查,可以減少病人的畏懼感,對於怕痛的民眾,無痛大腸鏡是另一種選擇。

下級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