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料庫 (備有3,600+文章供參考)

點擊"所選分類", 文章會顯示在>>>所有分類的最下方!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體重指數" 計算器

BMI Calculator

填入你的重量及高度


你的體重指數BMI是

0


健康才是真財富

你會輕的一點嗎?

你很健康呀!

你已超重!

你已在肥胖指數中!

提議? 提議? 提議?

疾病與醫療

在台灣,癌症已連續35年蟬聯十大死因第一位,要預防癌症最好方式,就是早期診斷,且正確分期治療,目前可透過氟化去氧葡萄糖正子掃描,有效發現癌症分期及偵測復發的現象;成大醫院核子醫學部主任姚維仁指出,包括乳癌、淋巴癌、大腸直腸癌、食道癌、頭頸部癌、肺癌、黑色素癌、甲狀腺癌以及子宮頸癌等九種癌症,可採以健保給付此項檢查。

超音波檢查 助正子掃描有效確診

癌細胞通常有較高葡萄糖攝取,可提供全身掃描的正子掃描下,形成熱區,能快速檢查全身癌症;姚維仁主任表示,但要注意是,並非所有癌症都有很高葡萄糖攝取,像是肝癌、部分乳癌和腎臟癌等,另外包括發炎和良性腫瘤等,則屬於高的葡萄糖攝取,並非癌症,這時可結合像是電腦斷層和超音波檢查來輔助。

超音波輔助正子掃描 減少侵入性檢查

超音波檢查能協助判斷正子掃描中局部高葡萄糖攝取的特異性,減去不必要的侵入性檢查;姚維仁主任說,過去兩年,成大醫院正子中心共進行2491位全身正子掃描,發現1933位為癌症患者,558位則是健康受檢者癌症篩檢,但其中有156例出現局部甲狀腺葡萄糖攝取結節,經超音波檢查,有19例確診為甲狀腺癌。

有癌症家族史 可採以正子掃描癌篩

其中,在40例的甲狀腺癌比良性結節有更高的葡萄糖攝取;姚維仁主任表示,根據文獻統計,若單以正子掃描,發現局部葡萄糖攝取結節為甲狀腺癌症約25%,但若以超音波診斷,發現疑似有甲狀腺癌者惡性率約28.5%,但若將正子掃描結合超音波,惡性率可達48%,再加上結節為高葡萄糖攝取,惡性率更可高達78%,顯示檢查上正子掃描結合超音波能篩檢癌症的好利器。

現代人健康意識抬頭,已有定期健康檢查的概念,但面對令人眼花撩亂的健康檢查項目,受檢者多在意檢查結果能否反應真實的身體狀況?提供了多少健康保證?醫院健康管理中心李崇豪醫師表示,想要選擇健康檢查,應確認檢查項目是否達到最佳的性價比(C/P值),且是否由醫師提供正確的報告解釋及建議。

依個人需求挑選 勿盲目檢查

李崇豪說,檢查是做不完的,多久做一次檢查也沒有正確答案,就像世界上永遠不可能沒有壞人一樣,警察定期巡邏可以達到嚇阻效果,「定期」健檢自然也有其必要性存在。只是,3個月、3年都是定期,並沒有制式化的公式可循,最好是依照年紀、性別、家族病史、危險因子等做綜合考量,選定此次想做健檢的適應症。只有挑選了最符合需求的檢查,才能達到檢康檢查的最佳效益。

李崇豪醫師也指出,醫療不是萬能,疾病盛行率不高或檢查工具敏感性不高,就有未能檢查出疾病的可能;且有些疾病從被檢查出,到已無法治癒的時間點間隔很短,疾病又恰巧出現在2次檢查之間,就算是「定期檢查」也很難預防,但萬一做完檢查不久就出現重大疾病,經常就是醫病關係破裂的那一天。

健檢報告勿擅自解讀 須由醫師解釋

健康檢查報告只能反映「目前瞬間」的健康狀況,既不能完全反映以前的健康狀態,也不一定能預測以後的健康狀態,如當下胸部X光顯示沒有腫瘤,但若繼續抽菸,無法保證未來就不會生病。李崇豪說,如果只看當下的檢查報告,而不在無病的狀態下改變既有的危險因子,生病時再來問:「我從來都沒有這個病,為什麼現在會有?」已太遲。

健康檢查的報告若沒有醫師綜合解釋,任憑民眾自行解讀紅字,沒有去改變生活型態、減少危險因子,這樣的健檢是盲目的。通常人總是生病才就醫,然而疾病症狀產生需要一定的時間發展,並非短時間內造成。

李崇豪醫師指出,大醫院在檢查前會安排專業健康管理師提供諮詢,提供客製化檢查項目組合的選擇,有些檢查不需列為標準套裝的常規項目,不必每個人每年都做。如B型肝炎表面抗原及抗體,不論是帶原者或有抗體的人,B肝的標記不會改變,而帶原者本來就應該進一步做完整的肝功能檢查及治療,常規在套裝中反覆檢驗這種項目是一種浪費。他說,更重要的是會由醫師在中心內完整綜合解說健檢報告,對接受心臟及肺部高階影像檢查的人,更會安排多科會診解說,省去多次門診掛號的不便性。 (李崇豪- 成大醫院健康管理中心副主任醫師)

 

捐血人助人也助己,從11月1日開始,除了付出一份善心外,還有機會可以做自我健康管理。台灣血液基金會從11月1日開始,將於血液例行檢驗外,針對40歲以上且2年內持續捐血者,在徵得捐血者同意後,每間隔3年,提供總膽固醇(Cholesterol)、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及糖化血色素(HbA1c)這3項檢查,結果也將主動通知捐血人,預計一年能嘉惠約10萬名的捐血人。

依據103年國人死因統計資料,心臟血管疾病僅次於癌症,居十大死因的第二位。而心臟血管疾病發生主要危險因子,包括高血壓、高血糖及高血脂(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增高)俗稱三高,適當控制三高,可顯著降低心血管疾病發生率。

自本年11月1日起,將體檢與三高相關聯項目之檢驗結果彙整於檢驗報告中,做為捐血人健康自主管理的參考。內分泌專家戴東原教授根據統計資料表示,有三高的人罹患心臟血管、腦中風及腎臟病的機會是沒有三高的人的1.5-3倍。 體型肥胖問題,也經常開始發生在中年人口;本會也自11月1日起,於既有的每次體檢實施項目包括血壓、身高、體重。由身高及體重計算出身體質量指數(BMI),讓捐血者了解自己的體型,避免因肥胖衍生種種的慢性疾病。 台灣血液基金會董事長葉金川表示,檢查需要相當的費用,但是,基金會相信,良好的血液品質來自健康的捐血者,唯有健康的捐血人,才有安全的血液可提供傷病患者輸用。他更呼籲,目前台北缺少O型血,高雄地區則缺血小板,希望捐血人踴躍捐血。

 

下級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