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料庫 (備有3,600+文章供參考)

點擊"所選分類", 文章會顯示在>>>所有分類的最下方!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體重指數" 計算器

BMI Calculator

填入你的重量及高度


你的體重指數BMI是

0


健康才是真財富

你會輕的一點嗎?

你很健康呀!

你已超重!

你已在肥胖指數中!

提議? 提議? 提議?

疾病與醫療

懷孕期間準媽媽們雖可透過超音波產檢,了解寶寶的健康狀況,但隔了層肚皮及羊水,有些病兆可能無法偵測,或新生兒身體檢查,但也無法發現潛在問題。醫師建議,寶寶出生後,可藉由新生兒超音波檢查,幫孩子的健康把關。

根據統計,台灣新生兒約有千分之3的先天性器官結構異常。蔡文心,台北慈濟醫院兒科部主治醫師表示,剛出生的寶寶,都會進行第一次的身體檢查,包括理學及神經學檢查,但腦部、腹部、心臟、髋關節等主要器官,必須透過超音波檢查,才能早期發現病兆。

蔡文心舉例,日前有位滿月的新生兒就是透過腹部超音波檢查,發現罹患神經母細胞瘤,幸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癒後良好。她強調,新生兒超音波檢查無傷害性、不具放射性,操作上也不侵入身體,不會讓孩子不舒服,是種安全又方便的檢查方法。

寶寶何時接受超音波檢查較適當呢?產婦可於生產完後的住院期間,先為寶寶安排心臟超音波檢查,待滿月回診時,再進行腦部、腹部、髋關節等3項檢查,免去奔波之苦。

 

即將迎來炎熱夏日,隨著氣溫一路飆高,民眾習慣來杯清涼的飲料消暑解渴,但卻鮮少認知飲料裡的「糖」,不論是蔗糖或是高果糖玉米糖漿,會導致肥胖以及罹患糖尿病的風險。一名61歲男性,平時很喜歡喝含糖飲料,因肛門附近傷口化膿,就醫檢查才發現罹患糖尿病,醣化血色素高達11.3 %。

胰島素救援療法 控糖且提升胰臟功能

收治這名患者的台南市立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黃聖德醫師建議該其接受胰島素治療1至2個月,使得胰臟功能提升,往後用藥也比較有效。該患者接受建議,在施打胰島素一個半月後,就無需施打,只留下原本簡單早晚一顆單方的藥,血糖也控制良好。黃聖德醫師表示,這就是所謂的胰島素「救援療法」,讓患者在初期施打胰島素,短期內控制住血糖,還能有效提升胰臟功能。

遠離糖尿病 撇除舊迷思

黃聖德醫師強調,糖尿病治療,有所謂的「遺贈效應」,便是越早將血糖控制,就會遺留給身體越好的體質,減少腎病變、眼病變、心肌梗塞、腦中風……等等,大小血管併發症的機率。另外,民眾對於胰島素有「傷腎、很痛、罪惡、上癮」四種迷思,黃聖德醫師解釋,高血糖才是傷腎元兇,使用胰島素將血糖控制好,反而保護腎臟,而且打胰島素是注射在皮下,針管也有改良,疼痛感也隨之降低。

當民眾發現罹患糖尿病時,及早前往醫院診斷,使用胰島素,將有助於快速使得血糖達到標準,而不傷身體,往往也可以爭取更多「遺贈效應」的時間與好處。

一名70歲謝先生,血便3天,到埔心鄉彰化醫院腸胃科門診,經大腸鏡檢查發現有一處扁平瘜肉以及一處惡性腫瘤,即時安排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切除扁平瘜肉與外科腹腔鏡手術,將惡性腫瘤全切除,目前只需門診追蹤。

內視鏡黏膜下層切開術恢復快

該院腸胃科楊智超主任說,個案謝先生血便3天,安排大腸鏡檢查,竟然發現在大腸30公分處有3.7公分大的惡性腫瘤,另外,在大腸70公分處有3公分癌前病變的瘜肉。這兩處病灶若直接用外科手術切除,病患就只會剩下少許的大腸,手術後的生活品質將大受影響,會診外科討論後,癌前病變的瘜肉,先安排內視鏡黏膜下層剝離術,利用內視鏡將病灶完整切除,保留原病灶處的大腸;另1處3.7公分大的惡性腫瘤,則立即安排腹腔鏡手術切除。

楊智超主任指出,大腸惡性腫瘤是由黏膜生長出來,慢慢往下侵犯,近年來內視鏡的進步,已經可以利用放大內視鏡以及特殊的內視鏡光線評估惡性腫瘤侵犯的狀況,如果腫瘤還侷限在黏膜範圍,就可以用內視鏡黏膜下層切開術進行切除腫瘤;內視鏡黏膜下層切開術是利用內視鏡使用特殊電刀,將侷限在黏膜的病灶,由病灶下方的黏膜下層慢慢切開,像蘋果去皮一般,把病灶完整切下來。這項技術可以治療侷限在黏膜層的早期腸胃道腫瘤切除,優點是免開刀、出血少、恢復快,而且病患的生活品質會跟原本的情形一樣,不受影響。

糞便潛血篩檢 有助及早發現腸癌

國民健康署建議,養成良好飲食習慣,多吃蔬菜水果,少吃肉類及高油脂食物,養成每天運動習慣,定期篩檢,以預防大腸癌的發生。而大腸癌多發生在50歲以後,50歲以上民眾應每1~2年接受糞便潛血檢查,但是有個人或家族瘜肉症或大腸癌病史的民眾,建議直接接受全大腸鏡檢查,檢查年齡也要提早。

下級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