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料庫 (備有3,600+文章供參考)

點擊"所選分類", 文章會顯示在>>>所有分類的最下方!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體重指數" 計算器

BMI Calculator

填入你的重量及高度


你的體重指數BMI是

0


健康才是真財富

你會輕的一點嗎?

你很健康呀!

你已超重!

你已在肥胖指數中!

提議? 提議? 提議?

疾病與醫療

西醫領域中,民眾用藥有藥師把關,那麼,中醫呢?我們吞下肚的中藥,究竟是「誰」調配的?又由誰把關呢? 根據統計,台灣約有六成六的民眾經常性的使用中藥,每月約有一成的民眾使用中醫治療,每年約有三成的民眾,至少一次以上使用全民健保身分就診。長久以來,中醫與西醫,同樣是台灣民眾醫療保健的方式,且長期以來,民眾對於中醫藥照護有高度的需求。惟台灣缺少專責中藥藥事人員的培育,致使台灣民眾中藥藥事服務體系呈現缺口,中藥事服務需求無法得到滿足,民眾中醫藥照護權益亦未能獲得保障。 中醫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何永成醫師表示,中醫、西醫分屬不同醫療專業領域,因此台灣實施中西醫雙軌制度。按大法官釋字第404號解釋,「醫師法為強化專業分工、保障病人權益及增進國民健康,使不同醫術領域之醫師提供專精之醫療服務,將醫師區分為醫師、中醫師及牙醫師」。 在中國、韓國等使用中藥之地區,多有中藥藥事服務,採行中、西藥事服務分離、中西藥師教育分流制度,可知中藥、西藥分設專責藥事人員已為全世界傳統醫學發展之趨勢。而台灣藥事法103條亦訂有中藥師制度,依法應分設藥師、中藥師兩類專責藥事人員。 何永成醫師進一步說明,世界衛生組織發表「世衛組織傳統醫學戰略」呼籲各國應重視並制定政策管理傳統醫藥,提高傳統醫學服務提供者的技能與確保病人安全。中藥藥事服務是幾千年來傳承的醫藥事業,其發展及中藥藥事人員制度之建立,遠在西藥引進之前,是台灣民眾完整就醫用藥照護的權益;為鼓勵藥師投入中藥藥事服務工作,現行藥師法第15條及藥事法第35條分別雖訂有修習中藥16學分之藥師亦得執行或兼營中藥藥事服務工作之規定,但目前藥師執行中藥業務,特別是傳統中藥材業務比例的人數甚少,專責從事中藥藥事服務的藥師比例更低,約僅有0.46%。 藥事法第103條雖訂有中藥師考試之規定,但迄今未落實辦理,也因此未有大學設立中藥學系培育中藥藥事人員人材,專責中藥藥事人員人力嚴重不足,中藥專業面臨傳承危機,民眾中藥事服務無法完整提供。 中藥藥事服務是獨立之專業並非依附西藥之「兼業」,參照現行醫事人員執業之法律規定,中、西藥應由不同專責人員管理,爰此,應依「教、考、訓、用」原則,分別於現行藥學系中設立中藥組、中藥學位學程及新設中藥學系,建立藥師專責從事中藥藥事服務工作制度等多重方式,整體規劃專責中藥藥事人員之培育,確保全民用藥安全。

悶熱的夏天,對於皮膚敏感者最容易發生皮膚搔癢等過敏現象。專家解釋,因氣候濕熱,一旦流汗,汗水就會刺激皮膚,使皮膚發炎惡化。其中又以濕疹為最為常見的皮膚問題之一。

中醫師張尚智表示,濕疹是一個症狀的通稱,它包含的疾病多達幾十種,如,接觸性皮膚炎、缺脂性皮膚、日光性皮膚炎、鬱血性皮膚炎、蟲咬性皮膚炎、汗疹、尿布疹、顏面濕疹、富貴手、汗泡疹。醫學上,濕疹的名稱為「非特異性皮膚炎」,成因複雜,且誘發原因每人皆不同。臨床表現以皮疹形態多,易於滲出和反覆復發。

而濕疹反覆發作可能導致慢性化!醫師解釋,慢性濕疹是由急性、亞急性階段反覆發作經久不癒演變而來。濕疹可出現在身體任何部位及任何年齡層,多數濕疹病史發病通常始於嬰兒期(約始於出生後6個月內),此問題可能會持續到青少年、甚至成人時期。雖然隨著成長,部份兒童可以擺脫濕疹問題,但80%患者會終身受其困擾。

中醫認為,濕疹之發病原因複雜,由內在和外在因素相互作用而發病。內在因素如飲食不當、精神緊張、失眠、勞累、感染及內分泌失調等;外在物理因素,如日光、紫外線、寒冷、炎熱、乾燥、潮濕或是化學物質如,染料、藥物、油漆、肥皂、洗衣粉、不當的護膚品等,而動物皮毛、羽絨、玻璃絲、植物等物質的刺激也可能誘發濕疹。

掌握六原則就可避免濕疹上身

生活、工作環境,避免接觸可誘發因素,如染料、汽油、油漆、花粉、碳粉、洗潔精等。

二、避免外界刺激,如熱水燙洗、暴力搔抓、過度洗拭。

三、忌腥發動火之品,嬰兒忌食牛奶、魚肝油。

四、避水,忌用鹼性、肥皂或化妝品類。保持局部乾燥。

五、避風,避免過度精神緊張及疲勞,保持安靜。

六、皮損滋水糜爛者,忌油膏包紮,防堵塞毛孔。

飲食調理方面建議:

一、飲食宜清淡,宜食清熱解毒作用之品,如:綠豆、苦瓜、冬瓜。

二、忌致敏食物,如魚、蝦、蟹、花粉等,導致濕疹復發或加重病情。

三、忌辛辣刺激食物,如濃茶、咖啡、酒、煙、蔥、大蒜等味辛、性溫食物,耗陰助陽,對濕疹是一種刺激,應避免食用。

四、忌發濕、動血,如發濕之物:竹筍、芋頭、蔥、韭菜等;動血之物。

五、可按摩下列穴位,如:大椎、足三里、三陰交、風市、曲池、膈兪、血海、風門。可達到健脾補土燥濕、去風止癢的效果。

張尚智,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區林森中醫院區中醫科醫師

 

1名孕母,為了要給寶寶足夠營養,懷孕初期就認真上媽媽教室,學習如何餵母奶,但產後第二天,卻出現明顯乳房脹痛,寶寶吸吮很費力,害怕可能是乳汁分泌不夠,求助於中醫生,醫師發現恐和媽媽的氣血、五臟六腑及經絡分佈有關。

傳統中醫而言,乳汁不足常見證型包括肝鬱氣滯型、氣血不足型、腎精虧虛型等;彰化基督教醫院中醫部婦科主任羅元君指出,像是肝鬱氣滯型,多出現乳房脹痛、有硬塊且乳汁量少,多發生於個性容易緊張,未能定時擠奶的產婦,可透過加味逍遙散或下乳湧泉散加減舒緩症狀。

主任羅元君進一步說明,若為氣血不足型,產婦會出現乳房柔軟且乳汁清稀,容易食慾差、疲累等症狀,可透過通乳丹加減幫助補氣養血,至於腎精虧虛型,因會出現哺乳或擠完奶後頭暈、腳無力感等現象,可透過左歸丸加減,達到補腎填精效果。

另外,平時也可利用穴位按摩,幫助通絡下乳,並且多哺乳,像在夜間也應盡量親餵,飲食上,除了應避免生冷、酸性及刺激性等食物,應多補充水分,以及蛋白質含量高的湯品;羅元君提醒,透過中醫調理,加上平時日常生活的按摩等,媽媽們不用再擔心沒有母乳給寶寶補足營養了。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下級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