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料庫 (備有3,600+文章供參考)

點擊"所選分類", 文章會顯示在>>>所有分類的最下方!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體重指數" 計算器

BMI Calculator

填入你的重量及高度


你的體重指數BMI是

0


健康才是真財富

你會輕的一點嗎?

你很健康呀!

你已超重!

你已在肥胖指數中!

提議? 提議? 提議?

疾病與醫療

一位50歲左右的張姓婦人,長期腰痠背痛且無法緩解求診,因為平時與先生一起從事水泥工作,原本以為是職業傷害,至醫院檢查後,竟發現是乳癌末期,且已轉移至骨頭,大幅侵蝕髖關節,行走有困難。所幸經治療之後,已緩解骨轉移狀況,走路恢復正常,不再一拐一拐的,現正以化療治療乳癌中。

末期乳癌發生癌細胞骨轉移的機率高達七、八成,馬偕紀念醫院一般外科專任主治醫師林鉷彬表示,乳癌也有機率轉移至腦及肝臟、肺部,而轉移至骨頭的症狀通常很輕微,包括喪失食慾、失眠及不適感;絕大部分患者都會誤以為只是單純的腰痠背痛,直到疼痛持續很久就醫,才會發現轉移,甚至有許多患者是骨頭痠痛就醫才知罹患乳癌。

乳癌骨轉移除了疼痛之外,因癌細胞侵蝕骨質,也會使骨折風險大幅提升,一旦骨質過於脆弱,或發生骨折,患者就只能臥床,不僅嚴重影響生活品質,還可能造成許多併發症。

至於乳癌骨轉移的治療方式,需經醫師評斷是否需調整原有方法,並另外針對骨病變治療。林鉷彬醫師說明,目前臨床會使用補骨針,而傳統方式是靜脈注射的雙磷酸鹽類藥物,近期也有皮下注射的單株抗體類藥物可作為標靶治療。

一般乳癌患者回診追蹤時,醫師都會詢問是否有骨頭痠痛現象,或是有長期不解的疼痛,若有的話將安排骨頭掃描,以確認是否有骨轉移。另外,林鉷彬醫師並提醒,治療骨轉移的患者,無論是使用哪一類藥物,都必須特別注意口腔健康,且在治療前務必要先完成拔牙、蛀牙治療等手續,以免發生齒槽傷口不癒進而導致潰爛之狀況。

「醫師…我…好喘…怎會…這樣…?」一名年約七十歲的阿伯因為呼吸困難就醫,醫療團隊看到他痛苦的模樣馬上進行檢查、救治。醫師發現,這位阿伯有心律不整的問題,心跳很快,但過去並沒有積極接受治療。不只如此,他的心臟因長時間心律不整導致結構異常,合併纖維化,且已有心臟衰竭的跡象,呼吸困難就是心臟衰竭造成,而引爆這些連鎖反應的罪魁禍首就是心房顫動(Atrial fibrillation-簡稱AF)。

汐止國泰綜合醫院教學研究室主任,同時有豐富心臟內科診療經驗的盧彥佑醫師,每個月都會遇到兩、三位像上述阿伯這樣的病患,感到十分惋惜,他常想著:「如果病患可以早點接受治療,結果會不會有所不同?」因此,他很希望民眾對於心律不整、特別是其中最常見的「心房顫動」的危險性可以有更多的認識。

心房顫動惡化,小心引爆三大危機!

盧彥佑主任指出,病患若是罹患心房顫動又沒有及早接受診斷、治療,並規律用藥控制,很容易造成三大危機:

第一,心房顫動發生時,心房中血流常會停滯、不順,此時就可能產生血栓,增加中風風險。

第二,當心房顫動沒有及早獲得控制,便可能造成「心臟重塑」,這代表心臟的結構產生變化,且有很高的機率引起心肌纖維化,心臟功能自然就會受影響,嚴重則可能惡化為心臟衰竭,病患重症住院、死亡的機率也會直線上升。

第三,一旦心臟功能逐漸衰退,病患的活動力就會變差,有些人稍微活動就會喘,這不僅會讓生活品質下降,因為運動量大減,病患心肺功能就更差,形成惡性循環。

用藥要趁早,才能避免情況越來越糟

盧彥佑主任進一步分析,在心房顫動發生初期,心律不整往往為陣發性,這時的治療重點在於盡早使用抗心律不整藥物,讓心跳規律且正常(即是竇性心律),同時運用抗凝血藥物預防中風,隨著病程進展,可能演變為慢性心房顫動,此時,中風防治更為重要。趁早使用抗心律不整藥物、抗凝血藥物,就能避免心臟功能、生活品質惡化,並讓中風風險降至最低。

治療心律不整用藥須格外謹慎。盧彥佑主任解釋,年長病患常有其他慢性疾病,且需服用多種慢性病藥物,所以選擇抗心律不整的藥物時,藥物安全性的門檻更高,若能選擇相對較安全的抗心律不整藥物,兼顧安全性、有效性,病患的住院、疾病惡化風險也會減少。

醫師叮嚀,千萬不可自行停藥!

盧彥佑主任也提醒,部分病患在使用抗心律不整、抗凝血藥物一段時間後,可能自覺沒症狀,就會自行停藥,而這種行為不但危及心臟健康,也容易引發中風,透過規律用藥,才能維護心臟健康,並遠離中風威脅。

MAT-TW-2100842-1.0-08/2021

許多民眾對於腎病的早期防治並不積極,常是晚期狀況不佳而面臨洗腎,進而擔憂自己是否會需要「洗腎一輩子」。對此,花蓮慈濟醫院腎臟科醫師林于立說明,洗腎只是一種「治療途徑」,患者配合醫囑積極治療,有機會只是短期因應。另外,腎臟內科專科護理師張菀茹也提醒,平時就因妥善保養腎臟,避免日後疾病危害。

洗腎是助腎臟恢復功能 並非終身無法脫離

腎臟對於人體的角色總是默默努力,負責調解身體內水分、電解質和酸鹼平衡等多元功能;當功能受損時,早期並無明顯症狀,難以察覺,因此許多患者都是中晚期狀況嚴重才就醫,常常已經需要洗腎。根據統計,目前台灣洗腎人口已超過 8 萬人次,未有下降趨勢。不過,對於「洗腎」仍存有恐懼及迷思,「是不是一洗,就是一輩子了?」

林于立醫師說明,醫治腎病的目地並非發覺腎臟問題,並讓患者接受洗腎。這僅是一項治療方式,藉由洗腎,代替壞掉的腎臟,來維持身體基本代謝功能,協助民眾的腎臟盡量恢復穩定。因此,若是妥善依循醫囑,找到最適合的方式治療,有可能在後期以藥物進行控制。

5 大症狀觀察自我狀況 及早到院診治

因此,若要遠離洗腎的煩憂,需讓腎臟維持在良好的運作狀況。林醫師提醒慢性病高危險群,平時要仔細觀察自己的生活習慣,若出現小便起泡泡、皮膚水腫、高血壓、貧血及疲倦等的「泡、水、高、貧、倦」臨床症狀,要儘速到院檢查治療。

維持良好習慣 遠離腎病危害

張菀茹護理師說明,其實,保養腎臟並不難,改變日常飲食就是最佳防護。積極控制血糖、血壓、血脂及蛋白尿、尿酸外,使數值都在標準內,並讓自己維持不抽菸、不熬夜的生活習慣,切記也不要憋尿或是亂服藥,都可以降低腎臟負擔;同時把握健康飲食、規律運動的疾病防治鐵則,使自己遠離腎病的煩惱。

下級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