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料庫 (備有3,600+文章供參考)

點擊"所選分類", 文章會顯示在>>>所有分類的最下方!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體重指數" 計算器

BMI Calculator

填入你的重量及高度


你的體重指數BMI是

0


健康才是真財富

你會輕的一點嗎?

你很健康呀!

你已超重!

你已在肥胖指數中!

提議? 提議? 提議?

疾病與醫療

聽到懷孕的那一刻起,孕婦心中都會有無限的欣喜,都想要給寶寶最好的未來,而每一次的產檢更是孕育寶寶最重要的一項任務。婦產科醫師強調,超音波就好像婦產科醫師的第三隻眼,可以觀察到胎兒器官是否異常,已是產檢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目前超音波有2D、3D與4D,臨床診斷甚或高層次超音波都是以2D為主,且必須經由訓練有素的醫師才能進行檢查,只是到底要不要做高層次超音波呢?

電磁波熱能具危險性? 沒操作太久不影響

首先要提到,由於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曾警告,照超音波恐對胎兒有害,應該避免,衛福部新版孕婦健康手冊為此也提醒,別讓非必要的超音波造成胎兒負擔;開業醫婦產科院長徐金源指出,因為超音波是電磁波,其熱能具有危險性,但只要不是長時間過久操作,就不會有影響,民眾也不必因噎廢食,產檢時短時間的接觸,應無大礙。近年來,也有很多孕婦會以超音波做胎兒寫真,大約在26週至30週之間,就會以超音波來和胎兒做心靈互動。

產檢超音波包括2D、3D與4D

徐金源院長表示,雖然目前超音波已發展到3D與4D,但是2D仍是最好的診斷工具,2D是灰白影像,3D是立體影像,4D則是經由電腦軟體使影像會動,甚至還有彩色超音波,可以看到血管血流。超音波主要功能是輔助診斷工具,可以看到胎兒外觀,以及器官是否異常。

高層次篩檢以高階2D為主

高層次超音波是由經過專業訓練的醫師為胎兒進行更細部構造的檢查,高齡孕婦往往會擔心胎兒是否異常,因而多會選擇做高層次超音波;不過,並非3D或是4D就是高層次超音波,臨床上還是2D為主,3D及4D則是輔助角色。徐金源院長指出,臨床上,就有一位高齡孕婦在常規產檢時一切正常,經由高層次超音波檢查,發現胎兒腳掌內翻,活動異常,進一步檢查,證實胎兒罹患多發性關節孿縮症候群,這是胎兒神經肌肉異常,家屬諮詢後選擇中止妊娠。

誰需要做高層次超音波檢查?

徐金源院長進一步指出,高層次超音波並能診斷出胎兒是否有先天性心臟病、腎臟水腫和腎腫瘤,還有雙胞胎最常出現的輸血症候群,若是發現即可經由胎盤血管雷射燒灼術來進行治療,或是胎兒胸腔積水,也可由置放引流管獲得改善;至於是否要做高層次超音波?徐金源院長強調,若是高齡,或曾經有生產不正常孩子,或是常規檢查發現有異常,都需要做高層次超音波,當然如果擔心常規產檢不夠完整,也可與產檢醫師諮詢,看看是否需要。

平日常外食,假日與家人團聚享受美食之際,是否不知不覺多吃了一點?小心,代謝症候群慢慢靠近你囉!「代謝症候群」是指血壓、血糖偏高及血脂異常等代謝危險因子群聚現象造成生理檢查值出現異常,但身體尚未感覺到不適。

5大代謝症候群危險因子

代謝症候群的危險因子包含:血壓值≧130/85mmHg、空腹血糖≧100mg/dl、三酸甘油脂≧150mg/dl、男性腰圍≧90cm或女性腰圍≧80cm、男性高密度膽固醇<40mg/dl或女性高密度膽固醇<50mg/dl,若您年滿20歲,符合上述危險因子其中一項,就是代謝症候群的高危險群;若5項危險因子符合3項(含以上),即可判定為代謝症候群囉!

吃得多動得少都會引起

「代謝症候群」的發生,與現代人壓力過大、生活型態及飲食不正常習習相關,包括吃得多、動得少,導致攝取的熱量過剩、身體脂肪囤積腹部,使體內控制代謝的激素出現異常,造成血糖、血壓及血脂過高等代謝問題。

5撇步預防代謝症候群

如何預防「代謝症候群」的發生,臺南市政府衛生局提供您健康小撇步!

1.維持理想體重:肥胖者(BMI≧27)者膽固醇異常機率是正常體位者的1.5倍,且肥胖者常伴隨腰圍異常的現象。

2.健康飲食:不暴飲暴食、多攝取當季蔬果,皆有助於促進身體代謝能力。

3.晚間11點前入睡:睡眠不足或晚睡都會影響身體代謝,長期下來除了疲勞更會導致代謝變慢甚至失衡。

4.減少飽和脂肪及反式脂肪的攝取:油炸食物及烘焙糕點含有更多的飽和及反式脂肪,經常使用會造成代謝失衡,提高代謝症候群的風險。

5.每週5次運動,每次30分鐘:運動可以增加身體細胞對激素的利用,對維持理想體重也有正面效果。

若能遵循以上要點,相信可以讓「代謝症候群」遠離我們的生活,讓我們一起迎接更健康的生活,跟「代謝症候群」說再見!

你算過自己一天坐著的時間有多長嗎?即將邁入新的一年,在迎接2020年的前夕,為自己訂定每天「坐」不超過八小時的目標吧!根據一篇刊登於《公共科學圖書館》的研究指出,平日每天久坐時間少於8小時,比久坐時間超過8小時者的憂鬱及焦慮程度低。

每天久坐8小時 對身心都具顯著影響力

該研究者以42名每週工作30個小時以上的成年人為對象。參與者佩戴身體活動測量器(activPAL)持續一週,以身體活動步數作為共變量,依參與者每天坐著的平均時間,分為「低於8小時」、「8-10小時」、「10小時以上」三組,並將參與者完成的焦慮和憂鬱量表(HADS)及簡明健康狀況調查表(SF-12),採共變數分析進行檢測。

結果顯示,平日的久坐時間對焦慮和憂鬱以及心理健康和活力有顯著的影響,週末則無明顯差異。以平日坐著的時間分組比較發現,「低於8小時」組別成員的焦慮和憂鬱程度低於另外兩組,且心理健康和活力的得分較高,而「8-10小時」與「10小時以上」的兩個組別間則沒有顯著差異。

久坐傷健康 現代化工具提醒你起身走走

屏東科技大學休閒運動健康系教授徐錦興表示,研究結果與大眾的認知相同,如果坐著的時間越久,情緒低落的情形就越明顯,相反地,如果進行一些有氧活動,當活動的時間夠久、強度夠高,就會分泌腦內啡、多巴胺等激素,讓我們產生愉悅的感受。

不過,研究中久坐的時間在周末與周間的差異不大,可能是因為不喜歡動的人假日仍會選擇靜態的生活型態,建議民眾可透過現代化工具,像是手機APP、運動手環、智慧手錶等,設定一天坐著的時間不超過八小時,提醒自己定時起來走動,可降低久坐對身心健康產生的危害。

無法調整「坐」的時間 從四肢簡易活動也行得通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表示,如果無法改變「坐」的行為,可先從調整坐姿著手,即便是坐著也能進行簡單的活動,像是身體扭動、轉動、伸展擴胸、腳伸直擺動、提肛等,避免久坐造成身體的僵化及專注力的下降、加重鬱悶;建議民眾可試著計算自己一天起身的次數,發現自己坐著的時間實在太長,就應調整改變。

下級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