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料庫 (備有3,600+文章供參考)

點擊"所選分類", 文章會顯示在>>>所有分類的最下方!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體重指數" 計算器

BMI Calculator

填入你的重量及高度


你的體重指數BMI是

0


健康才是真財富

你會輕的一點嗎?

你很健康呀!

你已超重!

你已在肥胖指數中!

提議? 提議? 提議?

疾病與醫療

孩子的誕生是種奇蹟,但有些小寶貝出生時便先受到上天給予的考驗,2名嬰兒出生後發現罹患先天性食道閉鎖合併食道氣管瘻管,經食道氣管瘻管關閉及食道重建吻合手術治療後才順利健康出院。

先天性食道閉鎖 須立即手術治療

35週早產的林姓女嬰及足月39週生產的吳姓男嬰,同樣在出生後發現分別有口中分泌物多而咳嗽與嘔吐狀況,且男童血氧情形不佳,立刻送至童綜合醫院加護病房,經食道攝影檢查後發現有先天性食道閉鎖的情況,立即安排進行食道氣管瘻管關閉及食道重建吻合手術,在醫護團隊的照護下,食道與瘻管接合處已完全癒合,目前兩名孩童皆已平安出院。

專業團隊急救命

童綜合醫院小兒外科主任郭敏勇表示,這兩名個案都是因為先天食道通道封閉無法通達胃部,而食道與氣管間出現不正常瘻管通道,造成唾液無法下嚥情形;所以進行食道氣管瘻管關閉及食道重建吻合手術,是要將食道與氣管的瘻管結紮隔斷,再將瘻管與近端食道端對端接合,幸好有醫療團隊相互配合協助下才能完成。

手術困難度高

因為其中一名新生兒早產,另一名食道與瘻管的距離較遠,所以兩個手術困難度都相當高,需要有技術純熟的小兒外科醫師及麻醉醫師與醫療團隊相互配合,全台灣能夠執行這種手術的醫院並不多,童綜合醫院所治療的兩名案例都恢復順利,且術後也沒有滲漏情形。

發生率僅三千分之一

童綜合醫院新生兒科醫師李春銘指出,新生兒先天性食道閉鎖及氣管食道瘻管發生率,約是三千分之一,收治的兩名個案在醫療團隊的照護下,都能獲得良好的營養供給因此恢復良好,體重還持續上升,最後也順利平安出院。

把食物送入口中後,經由咀嚼從口中將食物吞到食道,再進入胃的過程就是一連串的吞嚥動作。然而,看似簡單的動作,從新生兒到老年人任何年齡層都有可能發生吞嚥障礙,原因可能是先天異常、中樞或周圍神經系統受損、構造缺陷、鼻頭頸部接受放射治療後、老化及心因性問題等。可能是突然發生,如腦中風所致,或是隨著時間慢慢惡化,如帕金森氏症、失智症等造成。

有異常至復健科確認

如果平時有觀察到家人有啟動吞嚥有困難、沒有吞嚥反射、吃完後口腔內仍殘存食物、流口水、不明原因發燒、經常肺炎、體重減輕、水分不足等症狀時,建議至復健科醫師或語言治療師進一步檢查,確認問題及早治療,以預防因吞嚥障礙所引發的合併症例如脫水、營養不良免疫力降低、肺部感染。

吞嚥時加強行為與控制

吞嚥障礙治療方法可分為直接及間接處理吞嚥問題。直接治療是指將食物放入口中,在吞嚥時加強適當的行為與動作控制,其中也包含是否需要改變食物的質地。例如吞嚥障礙患者在進食時,頭及身體須採取特定的姿勢和吞嚥技巧;或改變食物的軟硬度、濃稠度,以減少嗆咳或吸入的機會。

利用運動改善神經肌肉

間接治療是指利用運動來改善神經肌肉運動控制,達到正常吞嚥的需求。例如利用各種口腔肌肉運動來促進吞嚥肌群的活動度、協調度、肌張力,以強化口腔控制食團的能力;或利用溫度刺激提高吞嚥反射的敏感度及反射速度。另外,有些患者亦可能需要接受外科手術、或藥物治療來改善吞嚥障礙的症狀。

電刺激強化喉部肌群

吞嚥障礙患者進行吞嚥治療。除了使用傳統治療方式外,更可以電刺激吞嚥治療(NMES)的方式強化吞嚥障礙患者的喉部肌群,改善患者吞嚥障礙的症狀,除可提供神經肌肉電刺激外,還能提供患者以生理回饋方式進行訓練,大幅提高治療效能。

多一點了解及早發現警訊

隨著社會人口的結構愈來愈高齡化,潛在性吞嚥障礙患者的比率也愈來愈多。因此一般大眾對吞嚥障礙能多一點了解,能及早發現吞嚥障礙的警訊,接受完整的吞嚥功能評估,及早接受合適的吞嚥訓練,對於患者的生理及心理健康,都是有很大的幫助。(文章提供/國泰綜合醫院復健科語言治療組治療師 羅羽成)

慢性病患者常因在不同醫院或跨科就醫而有重複領藥、用藥的問題,久而久之導致中毒或造成肝腎損傷;但是許多長輩習慣「囤藥」保心安,認為家裡有藥,到時候身體不舒服可以服用,但時間一久,什麼疾病該吃什麼藥品,早已不記得,吃下反而傷身。此類的新聞事件時有所聞,對此,專家表示,重複用藥除了對身體造成負擔外,無形之中也浪費了有限的醫療資源,可說是百害而無一利。

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劉嘉慧科長表示,有鑑於此,健保署自今年7月份起,已先針對在同一家區域級以上醫院(包含醫學中心)重複處方及調劑之藥品,核扣其藥費及藥事服務費,而其他的地區醫院、基層診所及藥局,則將於10月份起實施新制。

7月上路的新制當中,還有針對慢性病降血壓、降血脂、降血糖、抗思覺失調、抗憂鬱及安眠鎮靜與抗焦慮等六類藥品分階段實施「門診特定藥品重複用藥之費用核扣方案」,核扣方案對於持慢性病連續處方箋,提前10日內調劑或提前10日內就醫者,將不計入重複用藥,另符合提前領藥規範或因病情變化需調整用藥之情形亦不計入。目的在於避免病人重複用藥,造成身體危害,也可避免因回收重複領取之藥品造成之資源浪費及環保問題。

如果民眾對於自己的用藥使用有疑問,可以利用健保署在2013年時開發的健保雲端藥歷系統進行查詢,系統中記錄醫師處方與藥師調劑用藥,為的就是能夠掌握民眾的用藥資訊,為用藥安全把關。劉嘉慧科長指出,重複用藥、囤積藥品不僅無好處,還可能對身體造成不可逆之傷害,呼籲民眾切勿重複就醫,領取過量相同的藥品。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下級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