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料庫 (備有3,600+文章供參考)

點擊"所選分類", 文章會顯示在>>>所有分類的最下方!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體重指數" 計算器

BMI Calculator

填入你的重量及高度


你的體重指數BMI是

0


健康才是真財富

你會輕的一點嗎?

你很健康呀!

你已超重!

你已在肥胖指數中!

提議? 提議? 提議?

疾病與醫療

一名小五女生最近身上長了好多疹子,媽媽以為是腸病毒,帶她就醫診治,卻被診斷為水痘;醫師指出,水痘疫苗大約十年就會失效,但由於這名女生體內仍有抗體,雖然遭到感染,但是症狀會較輕微。

疫苗保護力大約十年

北醫皮膚科主治醫師張宜菁表示,門診中,偶爾會有水痘病人出現,這些人多已在小時候就打過疫苗,只是由於水痘疫苗保護力大約十年後會消失,而曾經打過疫苗者,體內就仍會有抗體;因此,即使傳染到水痘病毒,所出現的症狀就會較輕微。

打過疫苗遭感染 症狀不嚴重

水痘很容易在兒童間傳染,因此政府有提供滿一歲嬰幼兒免費接種水痘疫苗;張宜菁醫師指出,水痘病毒可經由飛沫傳染,或經由接觸水痘的液體傳染,傳染力很高,小朋友經常接觸之下,就難免會遭到感染,而且打過水痘疫苗者,也可能遭到感染,但是症狀不嚴重,會有呼吸道症狀和發燒,水痘之後會癒合。

免疫力低下恐引起帶狀疱疹

另外,年紀大的成年人,也會遭到水痘病毒感染,張宜菁醫師進一步指出,成年人感染到水痘病毒後,水痘病毒會潛伏在神經節中,當免疫力低下時,就有可能使得水痘病毒被活化後引起帶狀疱疹,也就是俗稱的皮蛇;然而,若是曾打過疫苗,則發生率會較低,症狀也較輕微。

一名60歲男子,因長期嚴重鼻塞且伴隨淚液分泌過多,起初以為是一般感冒,服用藥物後卻不見效果,眼見病症越趨嚴重,無法呼吸影響工作效能及日常生活,才決定至醫院求診。台北榮民總醫院鼻頭頸科許志宏主任表示,經電腦斷層檢查發現,患者篩竇內有顆大囊腫,原來他2年前因嚴重車禍顏面骨折,導致淚囊創傷、淚小管也阻塞,篩竇引流阻塞形成囊腫、鼻中膈穿孔,鼻內及鼻竇構造皆被破壞,不過因害怕再次動刀手術,遲遲不敢治療鼻塞的症狀。幸有鼻竇磁導航術,順利解除困擾患者多年的鼻塞及淚液過多的困擾。

傳統鼻竇手術的困境

許志宏主任說明,鼻竇炎意指鼻竇腔發炎,鼻腔周圍有4對空腔,分別為額竇、篩竇、蝶竇、上頷竇,一般鼻竇炎藥物治療3個月無改善,即定義為慢性鼻竇炎,建議手術治療。傳統鼻竇手術需從臉部或鼻孔劃刀,透過平面斷層掃瞄影像,及術中的實際解剖構造,將病灶的黏膜或息肉清除,不過,因擔心術後併發症,對於病灶較危險的區域,如近眼睛及顱底部位,多半採取較保守方式,不敢輕易碰觸,也是患者病症復發的原因之一,如需2次手術,也增加風險與傷害;然而上述患者因顏面骨折,造成鼻竇囊腫、淚小管阻塞、鼻竇結構變異,造成內視鏡手術困難。

新式3D鼻竇磁導航術更精確、更安全、減少復發

台北榮民總醫院鼻頭頸科引進鼻竇手術磁導航系統,針對2次或以上手術,或是鼻腔構造異常的患者時,可以透過3D影像迅速、精確的判斷病灶位置,增加手術精準度;許志宏主任強調,上述患者因過去的車禍創傷,導致鼻內構造不同,利用導航定位系統搭配內視鏡手術,過程中透過導航的指引,順利將囊腫摘除乾淨,同時穿通淚小管,留置導管由淚小管穿通到淚囊,目前已緩解鼻塞及淚溢症狀,順利回歸正常生活。

許志宏主任補充,現今器械設備日新月異,鼻竇手術能透過內視鏡手術搭配導航系統輔助,清楚立體定位,將病灶清除更徹底,減少復發的可能性,也能避免碰觸周圍重要構造,不僅提高手術安全性,醫療團隊信心提升,患者也更加放心。許志宏主任也提醒,術後2日內避免過度用力、提重物或劇烈運動,若有慢性鼻竇炎的症狀,應盡早就醫治療,減少生活中的不便。

相似≠相同!近年來不少原廠生物製劑已逾專利保護期,台灣目前已有生物相似藥物陸續上市,並納入健保給付,但許多癌症病友對於這兩類藥品的差異並不清楚。醫師提醒,癌友面臨原廠生物製劑與生物相似藥的選擇時,在安全性、用藥疑慮上,都應與醫師充分溝通,以確保治療與用藥安全。

生物相似藥與原廠生物製劑「效果並不一定相等」

生物相似藥逐漸被廣泛應用,目前已用於腸癌、乳癌等癌症治療,未來肺癌與子宮頸癌也可望受惠,但生物相似藥效果,是否與原廠生物製劑一樣呢?台灣臨床腫瘤醫學會理事長賴俊良表示,雖然兩者都是從活體細胞株製造而成,序列可能一樣,但是蛋白質後修飾可能不一樣,造成生物相似藥與原廠生物製劑在立體結構上未必完全相同,效果也可能有差異。

生物相似藥目前在全球癌症治療已佔有一席之位,未來台灣癌友碰到的機會只會越來越多,醫師處方前應與病患充分溝通,癌友也可主動瞭解用藥。另外,生物相似藥並非學名藥,生物製劑使用後可能發生不同的免疫源性反應,基於藥物安全考量,臨床藥師在調劑時,若未經處方開立者同意,不能逕自置換生物相似藥與原廠生物製劑。

賴俊良理事長表示,癌症治療容易有些副作用或產生抗藥性,在缺乏較多的使用經驗與醫病完整的溝通下,若未經討論就以生物相似藥替代使用,當新的副作用或原本副作用加劇,亦或疾病開始惡化,癌友心理層面會同時產生疑慮,不但醫師難以釐清惡化原因,醫病之間的信任亦會受影響,建議癌友於治療時,非必要盡量不要任意作藥物的轉換。

生物相似藥選擇要謹慎 「適應症外推」有隱憂

中華民國婦癌醫學會理事長賴鴻政則提醒,雖然生物相似藥有機會替代原廠生物製劑,但也有其風險。法規上,生物相似藥只要證明與原廠生物製劑其中一種癌症治療有相同效果,就能不經臨床試驗,類推至其他適應症,藥廠因此省下大筆研發、試驗經費,「但永遠無法得知這些適應症是否如原廠有同等效果。」

若有一款原廠生物製劑可用於乳癌治療,也能治療卵巢癌,另一款生物相似藥經核准可作為乳癌治療的替換藥,若類推用於卵巢癌,在缺乏臨床實驗證明之下,很難確保其有效性。

對此,賴鴻政理事長表示,政府應該主動建立適當的監測機制,透過真實世界的數據,分析生物相似藥與原廠生物製劑的效果差異,做為未來生物相似藥審核的參考,若有療效或安全性爭議時,也有比較客觀的依據。

下級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