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料庫 (備有3,600+文章供參考)

點擊"所選分類", 文章會顯示在>>>所有分類的最下方!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體重指數" 計算器

BMI Calculator

填入你的重量及高度


你的體重指數BMI是

0


健康才是真財富

你會輕的一點嗎?

你很健康呀!

你已超重!

你已在肥胖指數中!

提議? 提議? 提議?

疾病與醫療

科技日益進步,毒品種類也日新月異。根據警政署及台北市府警察局毒品犯罪相關統計資料發現,臺北市毒品濫用問題嚴重,尤其是第二與第三級毒品最為嚴重,此外,第三級毒品還有快速攀升趨勢。 對此,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成癮防治科束連文醫師表示,毒品施用問題以男性居多,人數是女性的6倍之多,而且,年齡已青年、青壯年居多,其中以自由業和無業為最多,且有年輕化之趨勢。 束連文醫師指出,臺北市23家醫療院所可協助戒除藥品成癮,且可針對不同個案,提供適性的反毒衛教宣導及自我保護措施,提高自我保護意識和堅定抵制毒品誘惑的決心。醫師說明,藥物成癮的民眾可善用社會資源來協助戒毒,例如,臺北市政府毒品危害防制中心網站,提供了許多毒品相關知識、新聞、影音宣導等資訊,亦可從相關網站中,直接連結至法務部無毒家園網、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反毒資源館、各縣市政府毒品危害防制中心、藥物濫用防制宣導網。 束連文醫師強調,只要有心戒毒,可尋求臺北市23家醫療院協助戒除毒品,完成戒毒的最後一哩路,及時回頭,就可重拾健康、精彩的人生。 吸食毒品有害健康!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相信很多人曾聽說,肚子開刀後的患者偶爾會肚子痛,吃什麼吐什麼,甚至要送醫院,被插上鼻胃管。原來,這可能就是發生術後腸沾黏。

沾黏可以發生在身體各處,最常見是發生在腹部與骨盆腔手術之後。動過腹腔與骨盆腔手術的患者中,大多數人會有腹腔、骨盆腔沾黏,幾乎可說是人人中獎,發生率極高!那究竟「沾黏」是怎麼樣一回事呢? 我們腹腔、骨盆腔內的臟器表面是相當光滑,沾黏產生時這些原本光滑、不相連的臟器表面,被條狀、成束的疤痕組織連結在一起,像是圖片裡兩段小腸被沾黏相連在一起這樣。

為什麼會造成沾黏呢?這是我們身體對組織創傷的自然反應,也就是在手術後,身體啟動了自我修復的能力,在修復的過程中若把附近的組織都連結在一起,而就產生了「沾黏」!沾黏造成的症狀可能延續幾個月到多年之後。

凡是接受過腹部手術,不管是曾經經歷闌尾炎破裂、腸穿孔、腸道切除等相關手術,醫師都需要用紗布、手套、縫線等觸碰體內的器官與組織,種種因素都會促使身體誘發發炎反應,約在手術後3小時內,傷口進入修復癒合過程,可能把附近不同的組織或器官包在一起,進而形成沾黏。每個人體質狀況不同,沾黏發生程度也不相同。

接受過腹部手術的患者,腸子大多有一定程度的沾粘。部分患者即使有腹部沾黏也不曾有症狀,但有不少患者會在術後運動、伸展、呼吸時感到腹部疼痛,可能就是沾黏所引起的。而沾黏後引起的影響中,最惡名昭彰的不外乎是腸道阻塞了。 想想看,原本活動自如的腸子若被沾黏掐住,就會讓腸道蠕動受阻,等於是勒住了腸子,腸子內的腸液、食糜無法往下送,僅能積存於前端腸子,尤其在進食時,患者會感到腸胃絞痛,脹痛脹氣或噁心、嘔吐。 當沾黏愈嚴重,或腸道阻塞後脹大狀況難以回復,嚴重可能會影響血流,失去血流供應的腸子逐步壞死,最後演變成腹膜炎,需要緊急開刀處理,將沾黏在一起的腸子分開,並切除壞黑腫脹的腸子!

骨盆腔沾黏可能會影響女性的生殖。當骨盆腔因為曾經的婦科手術而產生沾黏後,這些不正常的纖維組織會改變器官的正常位置,可能改變生殖器官的型態,就像上圖呈現的「綁手綁腳」的狀況。 如此一來,卵巢釋放卵子之後,難以順利地通過輸卵管,前進到子宮。因此,可能導致女性不孕。

「有辦法預防手術造成的沾黏問題嗎?」 既然沾黏源自於身體自然的修復反應,想要「防沾黏」可以從幾個方向著手,一是減少手術對身體的侵襲性,二是採用物理性隔絕。 狀況許可時,醫師會盡量減少手術時間,並在手術中保持組織濕潤度,來降低組織在術後的發炎反應。 至於所謂的物理性隔絕,是指在器官與器官之間,或器官與腹膜之間以防沾黏產品隔開,減少纖維組織的形成。防沾黏產品會存在體內數日至數周,之後漸漸被身體吸收。

在手術前可以與醫師詳細討論手術範圍、術式,了解使用防沾黏產品有沒有幫助。防沾黏產品能暫時隔開器官與腹膜,減少身體在修復過程中形成纖維組織把器官黏在一塊兒的狀況。倘若能減少腹腔手術及骨盆腔手術的術後沾黏,就可能降低沾黏併發症的發生,以及因沾黏而再次開刀的機會。 參考資料:J Surg Res. 2011 Jan;165(1):91-111. Abdominal adhesions: current and novel therapies. Ward BC, Panitch A

(文章授權提供/照護線上)

有的人去看醫生,醫生告訴他:「你的內臟脂肪超標,內臟年齡比你的實際年齡大6歲,要注意合理飲食和適當鍛鍊。」聽到醫生這番話,許多人大感意外。因為很多人家裡都有磅秤,平時經常量體重,一直認為自己體重在合理範圍,沒有超標,為何會「內臟脂肪超標」?其實「內臟型肥胖」和「體形胖」並不一樣,體形胖指的是體重超標,「內臟型肥胖」指的是體內營養過剩,引起內臟脂肪超標。「內臟型肥胖」易引起一系列代謝症候群,臨床表現為脂肪肝、酒精肝、膽囊炎、胰臟炎、痛風、食道逆流等病症。腰圍大,是反映內臟脂肪超標的信號。

怎麼判斷內臟脂肪過多? 判斷內臟脂肪是否過多,最簡便的方法是計算腰圍與臀圍的比值。 第一步:用捲尺測出腰臀比例(腰臀比例=腰圍/臀圍)。方法:筆直站立,輕輕吸氣,用捲尺測量肚臍上方腰圍與最凸出臀圍。如果男性腰臀比例在0.9以上,女性在0.8以上,就表示是內臟脂肪過剩的高危險群,需要馬上進行第二步測試。 第二步:測試腰腹皮下贅肉。方法:試著捏肚臍周圍,如果能輕鬆捏起2公分,表示堆積的是皮下脂肪;如果捏不起來,表示很多脂肪堆積在內臟裡。

內臟脂肪怎麼減?

內臟脂肪最大的特點是分解、合成速度比皮下脂肪快,雖然很容易囤積,但透過改善不良的生活方式,完全可以消除它們。

減少碳水化合物的攝入量,增加膳食纖維。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有麥麩、玉米、糙米、黃豆、燕麥、蕎麥、茭白筍、芹菜、苦瓜、奇異果、柚子等。

每天快步走30分鐘,可以提升體內燃燒脂肪的激素含量。讓身體充分吸收氧氣,並走到微微出汗,代謝能力自然會提高,內臟脂肪也會逐漸消失。

重視肌肉訓練。包括健身器械訓練、伸展訓練等。

體重正常 不等於體脂量正常 內臟脂肪的含量與皮下脂肪的含量密切相關,一般來說,兩者成正比。體重超重的人,皮下脂肪與內臟脂肪大都超標。但也有些人,體重在正常範圍,體內脂肪的含量卻超標。特別是老年人,隨著年齡增長,肌肉組織的重量逐漸減少,但仍保持原有體重,就是因為體內脂肪含量增加了。因此,體重正常並不代表體內脂肪含量正常。

腰圍越粗 壽命越短 體檢時不僅要看體重,還應看身體的脂肪率,特別是內臟脂肪指數。許多體重沒有超標的老年人,身體的肌肉量嚴重不足,肌肉、脂肪和水的合理比例被打破,腹部脂肪堆積,體形呈現蘋果型、西洋梨型。男性腰圍超過90公分,女性腰圍超過85公分,大都是典型的「內臟脂肪型」肥胖。醫學諺語裡說的「腰圍越粗,壽命越短」就是這個道理。

腹部型肥胖是心血管殺手 和體內其他部位的脂肪相比,一旦腹腔內脂肪堆積過多,就會釋放出大量的脂肪酸進入血液,造成脂質沉積在動脈壁內,導致血管腔變窄、硬化,容易發生冠狀動脈心臟病、心絞痛、中風等心腦血管疾病。 另外,腹部脂肪過多,會引起脂肪代謝異常,導致高血壓和血脂紊亂;還會導致體內糖代謝紊亂,從而引發糖尿病。而高血壓、血脂異常、高血糖等都是心臟病的重要危險因素。 如果說肥胖是心血管健康的一大殺手,那麼腹部型肥胖則是殺手手中的利刃,給予心血管健康致命的一擊。

「外瘦內胖」的泡芙人 要小心高血壓 中國有句俗語:「千金難買老來瘦」。因此,很多老年人都羨慕別人削瘦的身材。可是,外表削瘦的老人體內也可能隱藏不健康的脂肪。假如你很少運動,而且多有身體不適,那麼就可能有「代謝型肥胖」之虞。這些人的BMI正常,但體內脂肪比例超標(男性正常體脂率在10%至20%,女性正常體脂率在17%至30%),他們患早期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的風險將大大增加。 (本文摘自/小信號防萬病/大是文化)

資料來源: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

(文章授權提供/優活健康網)

下級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