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料庫 (備有3,600+文章供參考)

點擊"所選分類", 文章會顯示在>>>所有分類的最下方!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體重指數" 計算器

BMI Calculator

填入你的重量及高度


你的體重指數BMI是

0


健康才是真財富

你會輕的一點嗎?

你很健康呀!

你已超重!

你已在肥胖指數中!

提議? 提議? 提議?

疾病與醫療

一名56歲乳癌患者,40多歲即罹癌,近來因癌症轉移,又罹患卵巢癌,轉院治療。個管師發現,她的家族姊妹也有乳癌、卵巢癌病史,基因檢測證實有遺傳性致癌基因「BRCA」突變,施用標靶藥物「PARP抑制劑」,情況改善許多,目前持續用藥。台中澄清醫院中港院區乳房醫學中心醫療長葉大成呼籲,年輕、有家族史等遺傳高風險因子乳癌患者,應基因檢測,有合適藥物越早介入越好。

遺傳性致癌基因「BRCA」 乳癌風險高5倍

葉大成醫師表示,一般人罹患乳癌的機率約12%,若有遺傳性致癌基因「BRCA」突變,帶有「BRCA1」機率約65%,「BRCA2」機率約45%,幾乎是常人5倍,也容易罹患卵巢癌。

醫師指出,年輕、三陰性乳癌,有家族史(二、三等親內),包含男性乳癌、前列腺癌,都是遺傳性乳癌的危險因子,臨床上要提高警覺,其治療策略和一般乳癌不同。

遺傳性乳癌特殊 醫籲「BRCA」基因檢測

針對遺傳性乳癌特性,葉大成醫師提到,雖無研究證實,但臨床觀察發現,似乎有易轉移的傾向。醫師強調,目前機轉不明,推測這類遺傳性乳癌,因為基因突變,即使手術切除腫瘤,其他細胞仍存有突變基因,且「BRCA」與基因修復有關,若沒相對應治療,癌症轉移機率相對較高。

台中澄清醫院中港院區乳房醫學中心主任謝惠珍補充,遺傳性乳癌常發生在「三陰性乳癌」和「荷爾蒙陽性乳癌」,若用一般乳癌的治療方式,化療不容易抑制,容易惡化或轉移,因此需要特定治療。

「BRCA」基因突變乳癌 有合適標靶藥物「PARP抑制劑」

「遺傳性乳癌重點是診斷分型,確認BRCA基因突變存在,有合適標靶藥物。」葉大成醫師指出,BRCA基因突變的乳癌,可使用標靶藥物「PARP抑制劑」,適用在原發性癌症的手術前的前導治療,有助降低復發風險;或用於癌症轉移後,與化療併用,有助改善存活率。

不過,葉大成醫師提醒,「PARP抑制劑」副作用是有疲憊感,但化療的副作用相較明顯。謝惠珍主任補充,其實使用兩個月後副作用會改善,且因癌症也改善,許多症狀會趨緩,病人情況漸佳,已有許多患者使用4個月以上,鼓勵患者有風險應檢測,至少是一個機會。

澄清醫院中港院區乳房醫學團隊 診斷、遺傳諮詢下苦功

為給予乳癌患者最好治療,葉大成醫師說,台中澄清醫院中港院區乳房醫學中心在乳癌診斷下了很大功夫,由於年輕乳癌患者較不適合乳房攝影,因此引進3D立體超音波,施行全乳房篩檢,減少死角且更早發現病徵。

謝惠珍主任則說,澄清醫院團隊,無論是早期乳癌、三陰性乳癌、高惡性和轉移性乳癌,經驗豐富,且除了專科醫師,還有提供乳癌遺傳諮詢的個管師,可以找出高風險患者,給予精準的治療建議。此外,醫院每季舉辦乳癌家族遺傳基因的座談會,讓民眾了解遺傳癌症風險,及早預防做好準備。

30歲的小花(化名)與丈夫結婚2年一直想生個小孩,在夫妻兩人努力下,雖然多次懷孕但每次都以流產告終。後來前往台北中山醫院生殖醫學中心求診,經檢查後才發現,原來是丈夫「染色體平衡轉位」,因而造成胚胎不健康導致流產。

染色體平衡轉位 平常都沒事要生小孩才出事

台北中山醫院副院長暨生殖中心負責人李世明醫師說明,人體共有23對的染色體,並有順序的排列好,今天若是不同染色體某一片段發生交換,而且染色體總量沒有變化就會被稱為「染色體平衡轉位」,一般狀況下發生平衡轉位的機率為五百分之一,帶因者本身不會有任何徵狀,只有在生子時會有明顯的問題。因為染色體片段的轉位造成精子與卵子在減數分裂過程中,發生染色體分佈不均,導致精子與卵子品質異常,便有習慣性流產的問題產生。

李世明醫師補充,父母親若有一方是染色體平衡轉位的帶因者,則胚胎異變的機率就很高,有可能會四分之三的機率流產、死胎或畸形兒,只有四分之一的機率能夠順利產下染色體正常的胎兒。

試管嬰兒+PGS 為你把關孩子的健康

李世明醫師表示現代生殖醫學技術進步,若發現父母有平衡轉位導致的反覆性流產,最好的治療方法就是做試管嬰兒並搭配PGS(胚胎著床前染色體篩檢),先將卵子及精子取出後結合成胚胎,並以切片的方式取少數胚胎之細胞,進行染色體之分析,篩選出染色體正常的胚胎,再植入女性的子宮中,以此減少染色體異常造成的流產問題,提高試管嬰兒的存活率,幫助有染色體平衡轉位的父母也能夠生出平安健康的寶寶。

及早就醫 反覆性流產一樣可以有寶寶

李世明醫師提醒,若發生連續三次懷孕十週內流產,則被稱為反覆性流產,應該立即就醫接受檢查,醫院會針對父母的染色體、生殖構造、荷爾蒙及免疫抗體進行分析,找出患者反覆性流產的原因,若發現是染色體平衡轉位的問題,只要積極配合醫生治療,一樣可以擁有健康寶寶。

新冠病毒感染可能從鼻腔內的兩種細胞開始!《自然醫學》期刊(Nature Medicine)最新研究指出,人類鼻腔內的杯狀細胞(goblet cell)和纖毛細胞(ciliated cells),表現最多供病毒入侵的蛋白,很可能是新冠病毒最初的感染點,這類蛋白也表現在眼睛細胞。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李秉穎對此表示,病毒存在鼻咽就可能有感染力,也提醒不要觸摸口眼鼻,預防接觸感染。

鼻腔這兩細胞 可能是感染起始點

根據《Science daily》報導,研究人員為釐清新冠病毒感染路徑,分析來自「人類細胞圖譜計畫」(Human Cell Atlas, HCA)的細胞RNA資料庫,調查哪些細胞會表達新冠病毒入侵的關鍵蛋白質—ACE2受體和TMPRSS2蛋白酶。

研究發現,在所有呼吸道細胞中,鼻腔內負責產生黏液的杯狀細胞和纖毛細胞,ACE2受體和TMPRSS2蛋白酶的表現量最高,推測可能是病毒感染的起始點。

格羅寧根大學醫學中心Martijn Nawijn表示,這兩細胞存在鼻腔內皮,很容易接觸病毒,也很容易將病毒傳播出體外。

研究也指出,在眼角膜的細胞也表現了ACE2受體和TMPRSS2蛋白酶,顯示透過眼睛和淚管的另一種可能的感染途徑。

預防接觸感染 別摸口眼鼻

李秉穎接受媒體採防表示,新冠病毒感染者,鼻子症狀不多,但是從鼻咽、口咽都能培養出病毒,也是確診的依據,「新冠病毒本來就會感染鼻咽部位的細胞,再進入肺部引發肺炎。」他強調,鼻咽部位若有病毒存在,就可能有傳染力,噴出來的飛沫有機率含有病毒。

此外,從感冒病毒研究發現,大部分病毒都是從鼻腔進入人體,不過,若用病毒接觸眼睛,確實也可以造成感染,從鼻淚管進入鼻子,並深入下呼吸道。因此,醫師提醒,預防接觸感染,不要觸摸口眼鼻。

參考資料:

Key nose cells identified as likely COVID-19 virus entry points.

下級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