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料庫 (備有3,600+文章供參考)

點擊"所選分類", 文章會顯示在>>>所有分類的最下方!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體重指數" 計算器

BMI Calculator

填入你的重量及高度


你的體重指數BMI是

0


健康才是真財富

你會輕的一點嗎?

你很健康呀!

你已超重!

你已在肥胖指數中!

提議? 提議? 提議?

疾病與醫療

加入家醫計畫 立即擁有厝邊好醫師

88歲的黃爺爺患有心臟病、腰椎脊椎病變等多重慢性病,家中僅他與黃奶奶兩位老人家。某日黃爺爺睡醒後突然下肢不能動,從此臥床在家。日前,黃奶奶發現老伴日漸虛弱,幸好兩老都是「健保家庭醫師整合性照護計畫」(簡稱家醫計畫)的會員,透過諮詢專線向家庭醫師詢問。醫師利用時間至家裡探視,沒多久,醫師與家醫計畫合作醫院的窗口聯絡,安排轉診就醫與住院事宜。目前黃爺爺已出院返家,並由院方轉介居家護理所的護理人員進行後續居家訪視及追蹤。

醫療諮詢不打烊 全人照護就感心

以去(105)年為例,全台參與家醫計畫的414個醫療群,收案會員數高達260萬人。執行該計畫的社區醫療群由該地區5家基層診所與鄰近醫院合作,針對高齡、慢性病、門診高利用等較需要醫療照護的個案,進行個案管理、衛教、預防保健檢查提醒及24小時醫療諮詢專線等服務,藉此建立家庭醫師制度,提供民眾全人的照顧。

健保署表示,目前社區醫療群的收案對象,是由該署擷取上年度西醫基層門診明細清單,選擇較需照護之民眾為優先指定收案會員,另開放醫師可自行收案,但每名醫師加收人數上限為200人,讓有限的資源可以用在需要醫師照護的民眾身上。

守護民眾健康 家醫獎勵不遺餘力

健保署表示,為鼓勵這種深耕社區、守護民眾健康、提升照護品質的績優醫療群,該署每年支付參與計畫診所每位收案會員250元個案管理費,並依品質指標達成之程度及收案會員健康管理之成效,給予醫療群每位會員最高550點獎勵。

醫療會員激增 106年破413萬人

健保署編列105年家醫計畫的健保支出共11.8億元,其中支付各醫療群會員個案管理費共5.81億元、413個醫療群獲得品質指標獎勵費共3.75億元、223個醫療群領有健康管理成效獎勵費2.24億元。今(106)年度為推動分級醫療,較去年增加4億元擴大家醫整合性照顧計畫,收案會員數更已突破413萬人。

下載APP 配對專屬家庭醫師

健保署建議民眾,選擇厝邊好醫師,社區好醫院,可透過手機下載「全民健保行動快易通(APP)」,點選「院所查詢」,自「已加入計畫」條件中選取「家庭醫師整合性照護計畫」,就近找到信任的基層診所醫師做為家庭醫師,也可上健保署網站或撥打免付費專線0800-030-598查詢。

「吃素食可以降低糖尿病發生率?」、「3D食物列印新技術,幫助吞嚥困難的病人更容易吃下食物。」大林慈濟醫院日前舉辦「飲食與疾病治療新思維研討會」,由國內外營養專家,分享飲食與健康的新觀念,包括素食有助減少糖尿病發生、腎臟病患者的飲食、營養教育的推廣,以及新科技的3D列印的食物,希望藉此讓民眾了解素食營養的好處。

大林慈濟醫院副院長林名男表示,以植物性為主的飲食,會減少非常多疾病的發生,包括癌症、慢性腎臟病、糖尿病等疾病,素食營養都能夠有所幫助。

3D列印食物好吞嚥 造福吞嚥困難患者

國際膳食顧問協會、香港大學兼任教授畢李明與會時表示,一些吞嚥或咀嚼困難的病人,通常會給予打成糊狀的食物,但是糊狀食物賣相不佳,病人沒有胃口,即使做得再營養,也吃不下去。

目前歐洲有幾個國家聯合研發,將打成糊狀的食物,利用3D列印技術,列印成完整的食物外形,讓吞咽困難的病人更容易吃下食物,製作時還可加入病人需要的額外營養素,解決有吞嚥困難的病人,因食欲不振,造成營養不良的狀況。因3D列印食品的原材料可以採用有機環保、植物性及其他可永續發展的食材,所以3D列印食品也可以用來減少碳排放,解決部份當前嚴峻的氣候變化問題。

素食者少吃糖 糖尿病風險減半 

「往大家對於糖尿病的認識就是少吃糖,對於肉類不見得會去限制。」台灣素食營養學會秘書長邱雪婷也這樣指出;研究發現,素食者得糖尿病的風險只有葷食者的一半,甚至更低,幾個重要原因包括,其一是體重較低,素食者較不會有肥胖的問題,而肥胖是糖尿病的重要因素;另外很多素食者身體的細胞對胰島素更敏感,也有一些研究發現,肉類所含的飽和脂肪酸會降低身體分泌胰島素的能力。綜合許多因素發現,除了控制體重以外,素食也有預防糖尿病的效果。

糖尿病風險孩童何其多 多吃蔬果沒煩擾

糖尿病在國內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邱雪婷警告,國小五、六年級的小朋友,已經有將近三分之一有糖尿病前期的高血糖,未來會是很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對於健保也將是很沉重的負擔。她鼓勵民眾多吃蔬食,如新鮮的蔬菜、水果、全穀類,必且少吃肉,在全世界的研究中,都可看到有很強的保護效果。

1位年約50歲的女性,近幾週因呼吸困難曾到醫院求診,但未見改善。後因呼吸急促加劇及胸悶,到成大醫院急診求醫,經緊急安排心電圖、照胸部X光及血液檢查,病人的心電圖及胸部X光雖無特殊變化,但動脈血液呈現輕度缺氧現象,經緊急電腦斷層檢查確定為肺栓塞。

急性致命的肺栓塞 嚴重恐造成猝死

成大醫院急診郭宗航醫師表示,肺栓塞是急性致命的疾病,主因是心臟通往肺部之肺動脈突然被血管內的血塊、脂肪或空氣形成的栓子所阻塞,導致肺臟組織的血液灌流不足,血中含氧量降低、肺部血壓提高的情形。其症狀輕、重,視阻塞部位及血管大小而有不同,且隨著病患本身的心肺功能缺損程度而有所差異,可能是輕微的無症狀,嚴重的則會發生心因性休克,甚至猝死都有可能。

下肢靜脈血液回流不暢 易引起肺栓塞

肺栓塞最常見的原因,是下肢靜脈血液回流不暢,形成下肢深層靜脈血栓所引發的肺栓塞。郭宗航醫師指出,這類下肢深層靜脈血栓所引發的肺栓塞,好發族群包括:長時間操作電腦者,或搭乘飛機、汽車、火車進行長途旅行者、60歲以上的老年族群、患有靜脈曲張或心肌梗塞或心臟功能不全者、患有惡性腫瘤者,以及高血脂、糖尿病、肥胖或血脂異常等動脈硬化高風險者,還有孕產婦、服用口服避孕藥、長期使用女性荷爾蒙和菸癮者、先天性凝血過當或缺乏某種抗凝血因子等血液疾病患者、曾有血栓病史或下肢接受開刀手術者。

治療採抗凝血、血栓溶解 預防勝於治療

郭宗航醫師說,肺栓塞病人的血液動力學穩定與否,和短期預後有強烈相關性,治療計畫主要是依據血液動力學穩定度,大致上分成抗凝血治療和血栓溶解治療等方式。

因為肺栓塞對生命的威脅性甚高,預防其發生更顯重要。郭宗航醫師指出,肺栓塞發生的重要關鍵是早期識別危險因子和早期預防,好發族群,改變生活方式很重要,如戒菸、適當運動、控制體重。飲食方面應多吃蔬菜水果並減少膽固醇的攝入,平時應多補充水分,降低血液粘稠度。避免長時間維持同一姿勢,應定時活動肢體,促進血液流動。搭乘飛機、汽車或火車進行長途旅行者,建議穿著寬鬆衣褲、多喝水、進行肢體運動,以促進血液流動。

郭宗航醫師進一步指出,從事需長時間工作者,建議穿著彈性襪,每日可將雙腿高於心臟,增進靜脈血回流。患有深部靜脈曲張的民眾,為防範肺栓塞的產生,需進一步就醫檢查。曾有深層靜脈血栓栓塞史的人,最好能至心臟科定期接受檢查。下肢外傷或剛接受骨折手術患者,若有易喘、胸悶、胸痛等症狀時,需盡速就醫。

下級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