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料庫 (備有3,600+文章供參考)

點擊"所選分類", 文章會顯示在>>>所有分類的最下方!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體重指數" 計算器

BMI Calculator

填入你的重量及高度


你的體重指數BMI是

0


健康才是真財富

你會輕的一點嗎?

你很健康呀!

你已超重!

你已在肥胖指數中!

提議? 提議? 提議?

疾病與醫療

80歲李女士曾因子宮肌瘤摘除子宮,在子宮切除手術後不久就發現陰道開口有一突出物,但因年紀大不以為意,然而近年來卻發現排尿越來越困難,甚至出現反覆排尿疼痛及血尿的情況。到泌尿科求診發現有嚴重膀胱脫垂的情形,脫垂的部分比拳頭還要大,經膀胱鏡檢查發現膀胱內有數十顆大小不一的膀胱結石,因情況已經嚴重影響生活品質,這才鼓起勇氣接受手術治療。病患接受內視鏡將膀胱結石移除並從陰道進行骨盆底重建手術,症狀才獲得改善,擺脫排尿困難及血尿的生活。

自然產婦女要小心 易有骨盆底脫垂問題

婦女應力性尿失禁及骨盆底脫垂是婦女朋友隨著年紀增加容易發生的問題,主要跟年紀大,停經後,及生產所造成的骨盆底肌肉及筋膜力量不夠有關;耕莘醫院新店總院泌尿外科主任廖俊厚指出,尤其年紀愈大愈嚴重,像是自然產、多產或是產程過長婦女,長期久站、工作需拿重物,都屬於好發族群。

解決骨盆底脫垂 可採脫垂手術

應力性尿失禁盛行率約為百分之廿到卅,輕微的應力性尿失禁可以做像凱格爾運動這類的提肛運動來改善,較嚴重的可以透過手術治療。而骨盆器官脫垂意指骨盆器官像是子宮、膀胱、直腸及小腸等經由陰道掉出來;廖俊厚主任表示,目前脫垂手術欲達成的目標包括必須回復正常的解剖位置、須能減輕病人相關症狀並兼顧其性功能、解尿功能及排便功能的正常。 人工網膜置入 手術新趨勢 廖俊厚主任指出,骨盆器官脫垂治療考量到所縫合組織是否已很脆弱及伴隨高復發率狀況,目前使用人工網膜置入的方式為手術的趨勢,成功率可達9成以上。目前新一代人工網膜材料為單一切口,在皮膚上不會留下傷口,相較前一代,新產品可以減少術後疼痛感,降低副作用,恢復期快速,且有通過美國FDA核准證明。

有漏尿情況 可合併尿道中段尿失禁吊帶術

另外,骨盆器官脫垂常合併隱藏性應力性尿失禁的問題。廖俊厚主任進一步指出,在考慮人工網膜手術之前,應考慮用紗布或子宮托將脫垂器官塞回陰道,重複一次尿路動力學檢查,模擬脫垂復位術後,確認是否會發生應力性尿失禁的可能性;若檢查結果有漏尿情形,除了脫垂手術外,建議合併尿道中段的尿失禁吊帶術,可以避免脫垂復位後,應力性尿失禁問題的發生。

「頭風發作」真的存在!古裝劇裡的主角時常嚷嚷著頭風發作不舒服,沒想到高雄一名42歲的王女士,頭痛20年,幾乎每年都每次發作時整個頭的雙邊都有緊縮的感覺,不適感通常都需要數小時到一整天才能緩解,甚至每1到2天就需要打1次止痛針,即便看過無數家醫療院所,仍然無法改善。

頭痛與血絡同屬一條經

高醫中醫部主任陳忠仁醫師表示,患者無慢性緊縮型頭痛,正是針灸的適應症。但是雖然試過各種穴道的針灸治療卻仍然無法奏效。後來重新診療發現,王女士在兩邊下肢的外側各出現了一簇古代中醫醫書所描述的「血絡」。而這簇血絡的出現與頭痛的部位皆同屬於一條「足少陽膽經」。

每2至3天進行絡刺 頭痛13個月後緩解

陳忠仁醫師表示,古代中醫醫典也提示「血絡」可用來治療某些慢性疾病。於是,陳醫師按著古代醫典的描述施予「絡刺」治療。首先施行右下肢的絡刺,沒想到右側的頭痛在進行治療後消失,然而左側的頭痛還是存在。接著再於左下肢施行絡刺,左側的頭痛也旋即消失了。而後,每2至3天進行了相同的絡刺,總共6次,病人的頭痛在往後13個月的追蹤,幾乎不再發作。

陳醫師自1988年發表此案例於美洲針灸雜誌,再經30年的觀察確認了「絡刺」 治療方法對於慢性緊縮型頭痛的安全與有效。建議對於現代醫療久治不癒之慢性緊縮型頭痛(例如3年以上,看過3家醫療院所,每週頭痛超過3天),中醫的古典絡刺可以納入醫療的選項之一。(文章授權提供/優活健康網)

【健康醫療Line健康,加入好友更快活】LINE@ ID:@healthnews

女童出現感冒發燒 竟染上流腦 

疾病管制署公布國內新增1例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死亡病例,北部一名1歲女童,本月2日因出現感冒及發燒等症狀就醫治療,但服藥後症狀仍未改善,11日再次出現輕微發燒,隔天再次就醫,但因未好轉緊急送急診,最後仍因病情持續惡化,不幸死亡;疾管署表示,14日院方於個案檢體培養出疑似流行性腦脊髓膜炎菌株進行通報,隔日確定感染腦膜炎雙球菌。

流行性腦脊髓膜炎 好發於冬春兩季

流行性腦脊髓膜炎好發於冬春兩季,約為每年11月至隔年3月,致病主因是腦膜炎雙球菌造成的急性傳染病,包括直接接觸患者喉嚨、鼻腔分泌物、吸入患者咳嗽和打噴嚏產生的飛沫等,都可能因此感染,潛伏期2到10天,一旦感染,不但會出現發燒、劇烈頭痛、噁心嘔吐、頸部僵直、出血性皮疹等症狀,還可能會有精神學症狀、昏迷、抽搐等現象。

今年累計3例 創9年同期最高

因這名1歲女童發病日最大潛伏期為10天,相關衛生單位也已掌握與個案密切接觸者共32人,並無任何疑似症狀出現,目前也進行個案居家環境消毒,且持續追蹤密切接觸者健康狀況;疾管署表示,2018年已累計3例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確定病例,其中2例死亡,均為散發個案,今年確診和死亡病例數均為2009年以來同期最高。

做好個人衛生 降低感染風險

根據過往統計資料,個案感染年齡以6歲以下為主,佔36%,其中感染腦膜炎雙球菌B型最多;疾管署提醒,除了做好個人和環境衛生工作,應避免長時間處於密閉空間內,或計畫前往國外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流行地區,建議出發前應至國內旅遊醫學門診評估接種疫苗,做好預防工作,才能降低感染風險,另外,若返國後出現疑似症狀,應盡快就醫,並主動告知近期旅遊史。

下級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