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料庫 (備有3,600+文章供參考)

點擊"所選分類", 文章會顯示在>>>所有分類的最下方!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體重指數" 計算器

BMI Calculator

填入你的重量及高度


你的體重指數BMI是

0


健康才是真財富

你會輕的一點嗎?

你很健康呀!

你已超重!

你已在肥胖指數中!

提議? 提議? 提議?

疾病與醫療

若突然被家中或鄰居的貓狗攻擊,受到咬傷或抓傷時,應該如何處理?是否要立刻施打狂犬病或破傷風疫苗?花蓮慈濟醫院急診部醫師林昀寬說,民眾多半以為要立即施打狂犬病疫苗,事實上狂犬病在台灣貓狗身上幾乎已經絕跡,反倒是破傷風疫苗根據傷口髒污程度有必要施打,受傷第一時間確認脫險後,應檢視傷口並立刻止血。

依據傷口嚴重程度 建議就醫施打破傷風

被貓、狗抓傷或咬傷時,應先以清水或肥皂水清洗傷口,再以優碘或酒精消毒,林昀寬醫師提醒也要看傷口狀態,若是血流不止,應直接加壓止血並趕緊送醫。一般來說,若皮膚完整,僅是被舔到,當然不用就醫;傷口若有破皮,如小抓傷、較淺的咬傷,滲血或是10分鐘內止血,便會讓人猶豫到底是否應該就醫。

林昀寬醫師表示,若被動物攻擊至流血,建議還是至醫院檢查,避免感染,如被野貓、野狗攻擊,傷口很髒,便需考慮施打破傷風疫苗,並給予抗生素治療。由於台灣貓狗幾乎沒有狂犬病的可能,民眾不必焦急施打狂犬病疫苗,除非是在山林間被其他野生動物攻擊,像是獾、白鼻心、錢鼠等就必須懷疑有狂犬病可能,可盡量將咬人動物繫留觀察10天,或記得動物特徵,不要冒險捕捉。

10歲以下不用打破傷風疫苗 傷口深不宜貼人工皮

若受傷對象為10歲以下兒童,則不必考慮施打破傷風疫苗,因幼兒於2個月、4個月、6個月、18個月大及5歲時都有接種,保護力可到5至10年,因此10歲前都還有保護力;若成人曾經於5至10年內接種過破傷風疫苗,也可以不必再打,不過若傷口髒污程度嚴重,還是依醫師判定為主。破傷風疫苗安全無虞,幼兒及孕婦均可施打。

有時被咬傷的傷口較長較深,也不一定會縫合傷口,因為動物口腔中細菌很多,縫合後容易造成傷口深處感染,除非傷口真的很大,醫師可能會以少針數稍微縫合,同時給予抗生素,這類型的傷口也不適宜貼人工皮,林昀寬醫師表示,有可能導致表皮癒合但傷口深處未癒合的情況。

被動物攻擊謹記4要點 記、沖、送、觀保平安

基本上若被貓、狗攻擊導致受傷,只要好好照護傷口,都不必太緊張。但都市區之外,還是有被野生動物攻擊的可能性,林昀寬醫師提醒4要點,「記」得動物特徵、「沖」洗傷口15分鐘再以優點或酒精消毒、「送」醫評估是否接種疫苗並處理傷口、繫留咬人動物「觀」察10天是否有狂犬病特徵。

一名55歲女性過去兩週陸續於前胸、上肢及腹部出現極為搔癢、成群的紅疹,臺北榮總皮膚部光化學治療科李定達主任詢問是否注意到陽台有鴿子停留,患者才提到有看到鳥巢,醫師囑咐患者注意冷氣孔附近是否有小蟲出沒。患者果然於下次回診時帶回了數隻禽蟎,診斷「禽蟎叮咬」。

原以吸鳥血維生 也可吸人血

禽蟎是野鳥與家禽的體外寄生蟲,原本是以吸食鳥血來維生,但當鳥類離巢或禽蟎大量繁殖時,也可以吸食人血。被禽蟎寄生的鳥類可能棲息或築巢於建築物的屋頂上、屋簷下、窗台、陽台、或是窗型冷氣的上面或下方,禽蟎即能經由門窗的縫隙、冷氣機與牆面之間的空隙、或是空調的通氣孔等侵入室內,或是趁著人類在陽台晾曬衣服時伺機叮咬。

喜愛溫暖潮濕 春夏最活躍

禽蟎喜歡溫暖潮濕的環境,春夏時節是最活躍的季節,因此被叮咬的患者也最多。禽蟎在白天時會躲藏及繁殖,而晚上則活動力較強,因此病人往往在睡覺時被叮咬。此外,當宿主安靜不動時,禽蟎會特別活躍猖狂,而當環境有干擾,例如使用電扇時,活動則會減弱。一旦入侵家中,禽蟎較喜歡停留在棉質和布料的家具和床褥上面。

通常出現成群紅色丘疹

被禽蟎叮咬後皮膚通常出現成群的紅色丘疹,嚴重時也可出現水蟎或結痂。由於禽蟎只能爬行,遇到衣物較緊的部位或鬆緊帶就會停滯不前,因此內衣、內褲、胸罩的邊緣旁邊病灶較多。有別於其他的蚊蟲叮咬常見於未被衣物遮蔽的四肢,禽蟎叮咬則更容易分佈於腋窩、脖子、胸前和肩膀等處。

斷絕禽蟎來源才能根治

皮膚科醫師多半會開立口服抗組織胺及外用類固醇藥膏以緩解搔癢及紅腫,嚴重個案還會給予短天數的口服類固醇。更重要的是必須斷絕禽蟎來源,才能根治此病,包括徹底清除建築物周遭的鳥巢、封閉所有禽蟎得以入侵屋內的縫隙、於陽台設置「釘山」以防止鳥類停留等措施。

一名43歲男性中風後發現自己說話時總是無法準確發音,不斷嘗試卻越來越糟,因此感到非常沮喪,隨後被轉介並接受語言治療,才逐漸重拾說話信心。運動性言語障礙如何造成?

中風、腦傷、腫瘤造成神經受損 言語肌肉控制失調

運動性言語障礙主要由於中風、腦傷、疾病或腦腫瘤導致中樞神經系統或周邊神經系統受損,使得言語肌肉控制失調(肌肉麻痺、無力、聲調控制不佳、動作不協調),並出現呼吸、發聲、共鳴、構音及韻律控制問題,影響說話清晰度。運動性言語障礙可分為2類:

1、吶吃

執行言語動作的神經肌肉受損,使構音器官運動時產生不協調的情況,出現語音含糊、說話音量改變、音調改變、語速改變等表徵。上述言語特徵會依神經肌肉受損位置不同改變。

2、言語失用症

因大腦負責計畫及排序說話動作的部位受損,導致說話時語音錯誤不一致,可能伴隨用力、不斷修正與嘗試發聲的行為。

運動性言語障礙 治療採個別化語言訓練

桃園醫院新屋分院語言治療師劉書君說明,言語失用症能在自然情境下,自發說出適當話語(如:打招呼時反射性說早安、得到他人協助馬上說謝謝),但若刻意要求患者說出特定話語,反而導致錯誤。協助運動性言語障礙的患者,分為治療及照護2層面。

運動性言語障礙患者需要擬訂個別化的語言訓練,必要時搭配藥物治療及手術。輕、中度的運動性言語障礙患者,語言治療訓練可有效改善說話情形;但重度的運動性言語障礙患者,上述語言訓練效果較有限,必須再更進一步依照個案能力,配合非口語的溝通策略來促進其功能性溝通能力。

家人及照護者協助運動性言語障礙患者時,可參考6個重點:(1)與患者對話環境安靜;(2)避免溝通時間過長、複雜及強迫性的對話模式;(3)提醒患者以簡單句表達,甚至搭配圖像、手勢、表情及書寫等方式;(4)對話時耐心並給予充分時間,或猜測患者的意思或簡單提示;(5)避免指正及要求患者,盡量正面鼓勵引導;(6)重度患者不必堅持以口語溝通,可以嘗試注音符號、圖片、溝通本、電腦打字等,協助患者溝通。(文章授權提供/優活健康網)

下級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