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料庫 (備有3,600+文章供參考)

點擊"所選分類", 文章會顯示在>>>所有分類的最下方!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體重指數" 計算器

BMI Calculator

填入你的重量及高度


你的體重指數BMI是

0


健康才是真財富

你會輕的一點嗎?

你很健康呀!

你已超重!

你已在肥胖指數中!

提議? 提議? 提議?

疾病與醫療

隨著社會時代的進步,目前已有許多的化學物質使用於商業上,讓我們的生活更便利、更安全、並提高生活品質,但也讓我們的環境中充滿化學物質﹔孩童因為生理功能、解剖構造以及行為的不同,暴露問題更令人擔憂。目前研究已知許多可擾亂環境的化學物質具有環境荷爾蒙或稱內分泌干擾化合物(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s, EDCs)的特性,此類具有內分泌干擾之化學物質種類相當多,其健康效應多元且暴露後影響深遠,研究文獻顯示懷孕婦女的暴露與新生兒出生預後、孩童肥胖、性早熟及神經發育可能有相關性。壬基酚(NP)及雙酚A(BPA)也被認為可能的內分泌干擾化合物質之一。

北台灣地區孕婦 部份環境荷爾蒙較高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兒童醫學部與陽明交通大學環境與職業衛生研究所,自102年開始於婦幼院區進行環境荷爾蒙壬基酚(NP)、雙酚A(BPA)暴露與孩童健康關係的相關研究。該研究已發現北台灣地區孕婦相較於其他國家例如馬來西亞、德國、日本及義大利等國家孕婦的靜脈血、母乳與胎兒臍帶血中的壬基酚(NP)濃度較高。研究中也發現孕婦與胎兒時期的壬基酚暴露與氧化壓力指標8-OHdG有相關,且8-OHdG與懷孕週數也有相關。BPA濃度也與抗氧化壓力指標GPx呈負相關。

該研究持續追蹤寶寶的神經發展,滿2歲時回院接受貝氏量表(BayleyⅢ),滿4歲時評估魏氏幼兒智力量表第四版(WPPSI–IV)。初步結果顯示,孕婦尿液中雙酚A濃度較高者相對於濃度較低的寶寶2歲時的貝氏量表動作領域有正相關,孕婦尿液中壬基酚濃度與2歲時的貝氏量表及4歲時的魏氏幼兒智力量表分數較無相關性。

懷孕時期的壬基酚及雙酚A暴露 不會造成幼兒的神經發展不良影響

和平婦幼院區新生兒科主治醫師王培瑋指出,內分泌干擾物暴露可以由食物、飲水、空氣、土壤、居家灰塵以及家用物品或消費性產品的直接接觸得到,對於孩童健康的相關性目前研究結果並不一致,影響孩童神經發展的因素也很多。目前的初步研究顯示,懷孕時期的壬基酚及雙酚A暴露,並不會造成幼兒的神經發展不良影響,但長期的效應仍需進一步研究,另外對於肥胖和性早熟關聯性的研究也正持續進行。

40歲的林小姐,有兩個正在上小學的孩子,因為經常腹脹不適,至診所檢查赫然發現卵巢有6公分的腫瘤,趕緊至醫院就醫。檢查後發現罹患卵巢癌,且癌指數將近500,三軍總醫院婦癌科主任王毓淇,立刻安排手術,並於術後接受化療,接著以PARP抑制劑作為維持性療法,至今快2年,癌指數都低於10,恢復良好。

卵巢癌發現7成為晚期 難治癒易復發

卵巢癌為女性癌症第7名,每年新增1500-1600多人,且發現時75%都為晚期。王毓淇主任解釋,子宮頸癌、內膜癌會有出血的徵兆,大部分可以在早期被發現,卵巢癌無法以抹片進行預防篩檢,也沒有明顯症狀,通常腹脹就醫時多為第三期之後。更值得注意的是,卵巢癌很難治癒,研究顯示有70%在3年內都會復發,且一旦復發,終究會復發,每次復發時程也會越來越接近,平均存活期約40個月。

圖片

治療走向精準個人化 BRCA基因突變者標靶延復發

目前治療採複合式療法,先以手術盡可能將腫瘤切除乾淨,再搭配化學治療,但因為高復發率,現臨床會再以標靶藥物(血管新生抑制劑、PARP抑制劑)進行維持性療法,也就是延長無疾病存活期,延緩復發時間。

「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可在卵巢癌首次治療時使用,能夠抑制腫瘤血管新生,阻斷血液養分供應,與術後化療併用,預防癌症復發機率。

另外,近年來癌症走向個人化、精準治療,目前已發現若BRCA基因突變,將會有20~40%機率罹患卵巢癌。王毓淇主任指出,全台約有10~15%左右患者具有BRCA基因突變,這類型患者使用PARP抑制劑成效出現突破,也為醫界及患者帶來新曙光。

PARP抑制劑納健保 手術化療後接續維持性療法

目前已有PARP抑制劑納入健保給付,只要是BRCA基因突變、對一線鉑金類化療藥物有反應的晚期卵巢癌患者,在手術、化療後,可接續使用作為維持性療法,盡可能避免復發。卵巢癌罹病年齡平均50多歲歲,但近年來也有年輕化趨勢,王毓淇主任提到,若有家族史的年輕患者,就極有可能為BRCA基因突變,建議可以進行基因檢測。

現在因大環境影響、飲食精緻化、平均壽命延長,罹癌人數逐漸增加,但王毓淇主任建議,若罹患卵巢癌不用過於害怕,現今治療手段進步,精準醫療可以明確針對個人提供幫助。即使化療有任何不適,也建議要與醫師討論,千萬不要逃避治療,醫師可以減低劑量或是給予輔助藥物,只有配合醫囑,才能遠離疾病威脅。

下級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