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料庫 (備有3,600+文章供參考)

點擊"所選分類", 文章會顯示在>>>所有分類的最下方!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體重指數" 計算器

BMI Calculator

填入你的重量及高度


你的體重指數BMI是

0


健康才是真財富

你會輕的一點嗎?

你很健康呀!

你已超重!

你已在肥胖指數中!

提議? 提議? 提議?

疾病與醫療

你每天都洗澡嗎?現代人生活在一個相當「乾淨」的時代。香皂可以殺菌,家用清潔劑號稱能殺死99.9%的細菌。在人們眼裡,所有微生物彷彿都有害。有些科學家卻表示,太乾淨反而不是好事,因為這可能引發哮喘或過敏,那該如何維持其中的平衡呢? 有些微生物對人體也有益 19世紀末開始,透過改進環境衛生和個人衛生,人們的健康狀況大幅改善。然而,並非所有微生物都有害,甚至有很多微生物對我們的健康有益處。它們能保護皮膚免受有害微生物侵害、幫助消化食物。此外,細菌能分解有機廢物,為地球貢獻氧氣,調節空氣中的氮氣含量。很多科學家都認為人類的日常生活都「太過乾淨」了。 專家:提早接觸微生物才不會過敏 倫敦大學學院流行病學家格雷厄姆·盧克(Graham Rook)表示,人們應適應母體內(內臟、皮膚和其他部位)的微生物叢,再透過環境接觸更多樣的微生物。當寶寶的奶嘴掉在地上時,母親最好通過吸吮的方式來清潔奶嘴,而不是再給寶寶一個無菌的新奶嘴,因為這樣能加速新生兒微生物的發展,降低過敏率。盧克強調,幼年時接觸有益的微生物,對日後的健康有很大的益處。例如,儘早讓腸道接觸微生物,就會活化某些免疫細胞。因此,等到長大後,腸道便不會對微生物反應過度。 洗對地方更重要!勤洗出汗部位 盧克也認為,身體所有部位若都仔細清洗會「破壞正常菌叢」因為它們能對抗有害生物體,讓我們得以保持健康。許多專家也不提倡每天長時間洗澡,會將我們皮膚上的益生菌沖走。但是,的確應該勤洗生殖器和其他經常出汗的地方,也應該每天更換內衣、睡衣,也不能為了要接觸益生菌而生活在骯髒的環境。只是可以提行自己不要讓家裡總是「一塵不染」。

一名70歲的林先生,十年前發現罹患口腔癌,原本全家安排好出遊行程,瞬間像是被判了死刑。一向愛漂亮、重打扮的林先生,在化療和電療的過程中,不僅常出現掉髮、嘔吐、食慾不振等副作用,更曾一週內掉了5公斤,讓他相當失志。在醫師的建議下,開始嘗試癌症免疫療法,經幾次的療程後,原本的腫瘤越縮越小,除了身體不適的副作用獲得緩解外,也不需要擔心手術或電療造成外觀上的改變了!

台灣男性口腔癌發生率居世界之冠

臺中榮民總醫院放射腫瘤部主任林進清醫師表示,台灣頭頸癌發生人數近10年成長約46%,其中以罹患口腔癌人數為大宗,不僅居十大癌症死亡人數第4多,同時也是死亡人數增加最多的癌症;且台灣男性口腔癌發生率更高居全世界第一,每年每十萬人口中,新診斷出口腔癌人數就有31人

林進清醫師進一步說明,頭頸癌依據原發部位不同,可分為口腔癌、口咽癌、下咽癌、喉癌等,其中鱗狀細胞癌佔超過90%。早期頭頸癌患者,主要以手術切除或放射線來進行治療,對於預後效果也較好;而晚期頭頸癌病患,則必需合併手術切除與放射線、化學治療,即使如此,預後也不盡理想。

癌症免疫療法現生機亞洲患者控制率達5

所幸今年衛福部核准通過Anti-PD1免疫抗癌藥物,可用於治療復發或轉移性頭頸部鱗狀細胞癌,使頭頸癌有了新的治療方法。台北榮民總醫院腫瘤醫學部藥物治療科主任楊慕華醫師指出,根據臨床試驗研究顯示,使用PD-1免疫療法治療頭頸癌,一年整體存活率可達37%,相較於化學治療高出14%,且能夠降低28%的死亡風險。除此之外,研究也發現,PD-1免疫療法對於亞洲人的疾病控制率更可提高至50% ,其中8.7%的頭頸癌患者,腫瘤也能完全消失。該癌症免疫療法不僅能延長患者生命,相較於傳統化療,更可大幅減少掉髮、噁心等副作用,讓患者在治療同時保有更好的生活品質。

出現不適症狀 應盡早尋求醫師協助

雖然和傳統化療比較,免疫療法的副作用較小,但是可能侵犯更多的器官。因此,楊慕華醫師也提醒,免疫療法是一種透過病人自身免疫系統來治療癌症,因此也有可能使自身免疫系統攻擊體內正常器官或組織,嚴重者恐導致死亡。所以,若出現疲倦、搔癢、皮疹、便秘、噁心、腹瀉、以及食慾降低等不良反應,應隨時與醫師溝通治療,才能達到最好的治療效果。

賈伯斯的胰臟癌不簡單! 其實是神經內分泌腫瘤

新一代蘋果手機於不久前上市,再掀搶購熱潮,而9年前因為胰臟癌離世的蘋果創辦人賈伯斯,他罹患的其實並非傳統長在胰臟上的腫瘤,而是胰臟神經內分泌腫瘤。此疾病因賈伯斯才漸漸被大眾認識,故神經內分泌腫瘤又有「賈伯斯病」的暱稱。

三軍總醫院51病房主任暨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陳佳宏主任表示,神經內分泌腫瘤主要是神經及內分泌系統產生病變造成的腫瘤,因為疾病所產生的症狀沒有特殊性,所以難在早期就即時發現。

影響全身神經內分泌系統 症狀紛雜不明難確診

神經內分泌腫瘤可能發生在身體各部位,進而影響神經內分泌系統,其中又好發於腸胃道,使得胃酸分泌過多導致消化道反覆潰瘍;影響支氣管神經而引發咳嗽、氣喘;其他症狀包括慢性腹瀉、低血糖嚴重飢餓感、盜汗、熱潮紅、發熱、心悸及皮膚炎等,因症狀紛雜不明,常被誤認為其他疾病,導致患者平均需5~7年才能確診神經內分泌腫瘤。

陳佳宏主任指出,神經內分泌腫瘤發生於腸胃道者約佔6成、肺部約佔2成、其餘部位佔約2成。腫瘤依生長及分化程度可分為三個等級,預後較好的G1、G2,以及惡性程度較高的G3。除了手術切除、電燒、放療外,G1、G2等分化好的細胞,即使有遠端轉移,以體抑素類似物及標靶治療仍有不錯的效果,但G3分化差,僅能以化學治療。

七旬婦腫瘤復發難手術 健保給付新型長效注射凝膠劑助縮小腫瘤

陳佳宏主任分享,門診中有一名居住澎湖的73歲婦人,罹患G2小腸神經內分泌腫瘤,曾使用手術切除,不料一年後再度復發,導致她腹痛、腹瀉不止,生活大受影響。經醫師建議後接受新型長效注射凝膠劑治療,至今使用一年多,症狀已明顯獲改善,生活品質大幅提升,且檢查結果顯示腫瘤已縮小近四分之一,讓患者與家人重拾笑容。

陳佳宏主任說明,該患者狀況評估後無法手術,故替她申請健保針對G1、G2,有轉移或無法手術切除者給付的新型長效注射凝膠劑,相較傳統體抑素類似物注射疼痛感更低且使用便利性更高。此外,據臨床試驗顯示,對於非功能性胃腸胰神經內分泌腫瘤患者,相較未用藥組別能顯著延長無惡化存活期達20.5個月,另有研究指出,針對功能性胃腸胰神經內分泌腫瘤患者,也能有效緩解腹瀉及潮紅症狀達7成以上。

陳佳宏主任補充,新型長效注射凝膠劑因施打體積較少,所產生的不適感與副作用也較低。不同於以往需每月回診的傳統體抑素類似物治療,新型長效注射凝膠劑經醫護人員指導後,患者有機會在家由親友或自己完成注射。上述提到的73歲患者,經醫護人員教導,目前在家即可由家人協助完成施打,無須每個月進出醫院,大幅提升日常生活便利性。

神經內分泌腫瘤全解析! 專家醫師著作9月問世

為普及一般民眾對於神經內分泌腫瘤的認知,陳佳宏主任與台北市立仁愛醫院安寧照護科呂敏吉主任、三總社會服務室蔡惠芳社工師共同著作《戰勝神經內分泌腫瘤》一書,已於今年9月份出版,深度解析神經內分泌腫瘤罹病警訊、治療選擇、醫療照護及心理適應。

陳佳宏主任提醒,神經內分泌腫瘤症狀千變萬化,症狀與許多常見疾病類似,民眾若有類似症狀,應多加留意。若不幸確診也無須過於擔憂,目前治療選擇多元,建議應與醫師充分溝通,評估最適合的治療方式,以降低疾病負擔,維持良好生活品質。

下級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