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料庫 (備有3,600+文章供參考)

點擊"所選分類", 文章會顯示在>>>所有分類的最下方!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體重指數" 計算器

BMI Calculator

填入你的重量及高度


你的體重指數BMI是

0


健康才是真財富

你會輕的一點嗎?

你很健康呀!

你已超重!

你已在肥胖指數中!

提議? 提議? 提議?

疾病與醫療

景氣好低迷!經濟負成長,國人憂鬱指數也隨之升高,臺北醫學大學人文暨社會科學院院長藍亭研究發現,透過腦電波及功能性核磁共振掃描的影像學檢查,可以篩檢出有憂鬱症傾向的人,無須等到發病,及早施以認知或藥物等治療,也許可協助他們遠離憂鬱症的威脅。

自我相關性高者 較易有憂鬱傾向

藍亭院長表示,部分憂鬱症患者的本質是想太多,把自己困在情緒的泥淖裡,既走不出來,也看不到未來。然而,大多數患者都是在行為出現異常後才被診斷出來,錯失最佳治療時機。為了及早幫這些人找到出路,藍亭院長於4年前投入研究,找出大腦PACC區Glutamate濃度和自我相關有關的結論,自我相關高的人,通常比較容易出現憂鬱傾向。以此寫出的論文「自我投射」 (The trajectory of self),2016年6月14日刊登在最新一期、影響指數高達21.965分的「認知學趨勢」(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引起廣泛注意。

Glutamate濃度高 憂鬱傾向也高

這項與雙和醫院合作的研究,以30名二十幾歲的健康年輕人為受試對象,研究團隊先讓受試者躺下來,完全放鬆,不去想東想西,處於「放空」的靜息狀態,接下來讓他們看一張又一張的圖片,有暴力的,也有溫馨的,並由受試者透過按鍵回答每一張照片是否和自己有關,同時以腦電波(EEG)及功能性核磁共振掃描(fMRI)量測大腦狀況。結果發現,自我相關性高的人,其大腦PACC區的Glutamate濃度較高,憂鬱傾向也可能相對偏高。

GABA可緩解憂鬱

藍亭院長解釋,Glutamate和憂鬱情緒有關,Glutamate濃度越高,憂鬱傾向也越高,此時或許可透過認知療法或藥物來緩解病情。研究顯示,Glutamate和GABA這兩種大腦中的化學物質有如翹翹板的兩端,Glutamate有活化自我相關的作用,一旦濃度變高,就容易想不開而有憂鬱傾向:反觀GABA則有抑制自我相關的功能,可扮演剎車角色,轉移負面情緒及思考,並以正向面對事情。

K他命也許能治療部分憂鬱 須審慎使用

K他命為GABA類的化學物質,也是被列為管制類的藥物,藍亭院長認為,未來也許可拿來治療因Glutamate濃度增加而引發憂鬱症的部分患者,協助他們走過生命幽谷,重新找回歡樂陽光的正向力量。不過藍亭院長也強調,K他命使用時要特別審慎小心,以免濫用。

看著孩子一天天長大,為人父母最大的願望便是希望孩子健康!但當發現孩子走路常走不穩,甚至動不動就撞到桌子、椅子、牆壁,爸爸媽媽可得提高警覺,應盡速帶孩子就醫,確認是不是葡萄膜炎在作怪。

葡萄膜炎與眼部細菌感染症狀大不同

林口長庚醫院眼科部主任吳為吉表示,葡萄膜炎係指人體的免疫系統辨識功能出現問題,當自體免疫攻擊到自身組織,逐漸侵襲到眼睛部位就會引起眼睛發炎。而葡萄膜炎與一般病毒細菌感染所造成的眼睛發炎,如結膜炎、虹膜炎感染等不同,雖然兩者都可能會使眼睛出現紅、腫、痛,以及視力模糊等症狀,但葡萄膜炎則無法在眼睛找到病毒細菌,加上其發炎力極強,除可能造成視力喪失外,也可能合併全身性疾病,如關節炎、肺病、腎病等風溼疾病。

兒童葡萄膜炎難察覺 走路跌撞恐是視力受損

吳為吉主任說,大人的葡萄膜炎病發時間較晚,其常與僵直性脊椎炎、Behcet白塞氏病、類肉瘤病、乾癬及小兒原發性關節炎相關,其中又以僵直性脊椎炎居多。而相較成人葡萄膜炎,當兒童發生葡萄膜炎,在發現及診治上則更為棘手,因眼睛可能不紅、不痛,加上孩子無病識感,且表達能力不足,往往家長並無法得知,直到發現孩子走路姿勢不對勁或時常撞牆,才意識到孩子可能生病了,才會趕緊帶孩子就醫,進而使其延誤治療。

葡萄膜炎嚴重恐致失明 定期視力檢查為不二法門

吳為吉主任強調,葡萄膜炎會使視力逐漸變差,最後可能使視網膜受損,甚至有失明的可能性,影響視力甚鉅,因此建議家長應自孩子3歲起,就應定期至醫院進行視力、眼位檢查;加上台灣是近視王國,近年來3C產品的普及,很多父母親為了不讓小孩哭鬧,就會把手機當成安撫孩子的工具,分散其注意力,但吳為吉主任提醒,在發育期的孩子應避免3C產品的使用,多至戶外活動,搭配定期眼科檢查,才能及早發現眼部問題、及早治療。

許多接受化療的癌症患者,因擔心化療引起的副作用,因此放棄治療,但其實必要時可藉由中西醫合療的方式,幫助患者順利完成療程。花蓮慈濟醫院中醫部腫瘤中心主任賴東淵教授指出,西醫主「攻」,中醫主「守」,尤其每個人體質基準不同,藉由中西醫合療,為癌症病人調理體質,幫助減輕癌症術後放、化療副作用。

中醫治療癌症 分扶正與祛邪兩方向

化療容易使癌患出現噁心、嘔吐、食慾變差、白血球與血小板降低等現象,且化療後也會有失眠、胃口差、口乾舌燥等症狀,賴東淵教授表示,中醫在治療癌症時,分為扶正與祛邪兩方向,前者是扶助機體的正氣,增強體質,針對虛證選用具有補益、強壯的方藥,以提高病患機體的免疫功能。

藉由中藥增免疫力 降低化療副作用

後者則是針對病灶與病因,賴東淵教授解釋,透過中草藥、針灸等方法來抑制或消除腫瘤生長的祛邪方式,尤其癌患若得接受手術切除腫瘤或器官,恐嚴重好傷體內氣血,這時可藉由中藥在術前使用有助提振精神,術後則加速復原;此外,也能藉由中藥幫助增加患者免疫力,並修復受損的正常細胞,以達到降低放、化療的副作用,達到療效。

治療配合飲食營養 有助維持良好生活品質

以傳統中醫而言,多數癌患屬於體質濕熱,這時再接受屬於熱毒的化學或標靶治療,就容易出現副作用。賴東淵教授強調,中醫能依照每個人不同的體質、不同的證型等加上西醫治療,依照不同症狀給予合適的中草藥配方,就能提高治療成效,但除了治療,癌患最重要也要適當的飲食與營養,以及充份休息,並配合運動來幫助改善良好生活品質。

下級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