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料庫 (備有3,600+文章供參考)

點擊"所選分類", 文章會顯示在>>>所有分類的最下方!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體重指數" 計算器

BMI Calculator

填入你的重量及高度


你的體重指數BMI是

0


健康才是真財富

你會輕的一點嗎?

你很健康呀!

你已超重!

你已在肥胖指數中!

提議? 提議? 提議?

疾病與醫療

婦女沉默殺手卵巢癌,注意腹脹、腹部疼痛等早期症狀!許多婦女常誤以為卵巢癌早期症狀為大腸激躁症,女性癌症組織「夏娃呼籲」的護士催西.邁爾士(Tracie Miles)呼籲,若腹脹持續3周,且排尿變急、變多,應盡速就醫診斷。

腹痛以為大腸激躁症 竟是卵巢癌作祟

根據「夏娃呼籲」報告,38歲勞拉‧埃弗利(Laura Everley)剛出現腹痛時,誤以為是大腸激躁症,採用無麩質飲食仍無改善。所幸後來在網路上看見卵巢癌早期症狀與自己相符,被家醫科醫師莎拉.賈維斯(Sarah Jarvis)確診為卵巢癌,經子宮切除術治療後4年狀況良好。

在台灣,卵巢癌發生率不像歐美那麼高,好發50歲以上女性,每10萬人僅有8人罹病,但因早期症狀不明顯,死亡率高於其他婦科癌症,位於2017年十大癌症死因第11位。根據英國「目標卵巢癌」組織調查,與埃弗利一樣,如果出現腹脹,有一半女性選擇改變飲食習慣,僅34%就醫。

注意腹部消化道症狀 持續3周應就醫

卵巢癌有什麼症狀?邁爾士向《病人》表示,若出現排便習慣改變,如腹瀉或便秘;沒有食慾進食,卻持續腹脹;伴隨噁心、消化不良;下腹部疼痛;排尿變急、次數變多。她強調,大腸激躁症很少出現在超過50歲女性,若症狀持續近3周,應尋求醫師協助。

若出現上述症狀女性也無須恐慌,診治埃弗利的醫師賈維斯表示,大部分婦女診斷後多無事,重要是信任醫師診斷。

及早發現存活率高 學會籲定期篩檢

美國癌症學會指出,僅有20%卵巢癌被早期發現,然而若能及早發現,5年存活率高達94%。學會鼓勵婦女定期進行骨盆檢查,另懷疑卵巢癌可執行盆腔超聲波和連續腫瘤指標CA-125檢測,對癌症狀況進行詳細評估。

參考資料:

1. Do you know the early signs of ovarian cancer?

2. How to spot the warning signs of gynaecological cancer.

3. Can Ovarian Cancer Be Found Early?

許多家長認為「看螢幕」對孩童有害,但3C產品已成為現代生活一部分,專家建議家長與孩童討論最合適的時間限制。英國皇家兒科醫學院(RCPCH)日前發布指引,建議家長應考慮家中螢幕時間是否「控制得當?」、「干擾作息與睡眠」、「導致零食過量」決定螢幕使用時間。RCPCH主席拉塞爾維納(Russell Viner)表示,家長權衡看螢幕得時間對孩童好壞,比依循單一標準還管用。

回顧文獻研究 螢幕有害證據不足

根據《BBC》報導,為評看估螢幕的時間對孩童健康的影響,RCPCH回顧13篇文獻,其中大部分證據都是基於電視螢幕時間,但也包括手機和電腦。然而,並無明確證據顯示盯著螢幕對18歲以下孩童身心健康有害,雖然有中度證據顯示過多螢幕時間對肥胖、憂鬱、飲食過量有關,低度證據則顯示可能和焦慮、自卑和注意力不集中等行為問題有關。

研究團隊指出,這些研究的問題在於難以區分,究竟是螢幕使用過度造成肥胖或心理問題,或者僅是有肥胖、心理問題的孩童較常使用螢幕。

螢幕使用時間限制 專家籲與孩童討論

2016年美國兒科學會發布指引,建議限制2-5歲孩童每天只能花費1小時收看高質量節目,並要求父母看螢幕時間與6歲以上孩童一致,加拿大兒科學會也於2017年發布類似指引。

然而無明確科學證據支持上述時間限制,因此RCPCH沒有發布統一使用標準。RCPCH官員馬克斯戴維(Max Davie)建議,家長可依據家庭情況來決定螢幕時間的限制,做決定前可先評估「家人的螢幕時間是否受到控制?」、「螢幕使用會干擾家人想做什麼嗎?」、「螢幕使用會干擾睡眠嗎?」、「您是否能夠在螢幕時間控制零食?」如果上述提示沒有問題,家長不用過度擔心。但若有障礙,螢幕時間可能是問題來源。

螢幕成現代生活 英學會提供4建議

拉塞爾維納指出,使用螢幕已是現代生活的一部分。但是孩童睡前一小時最好不要使用螢幕,家長應慎選較幼小孩童的使用內容,並鼓勵年長孩童自律,且必須有家長監督。

此外,家長何時該干預孩童使用螢幕?RCPCH提出4項提示,用餐時間最好不要使用螢幕;如果孩子的螢幕時間使用似乎失控,家長應該考慮干預;家長也應該考慮自己的螢幕使用時間,包括是否經常無意識地使用設備;年幼的孩子需要面對面的社交互動,螢幕無法替代。

參考資料:

1. Worry less about children's screen use, parents told.

2. Stiglic N and Viner RM. Effects of screentime on the health and well-being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a systematic review of reviews. BMJ Open 2019;9:e023191.

根據統計,胎兒約有1%的機率有各種輕微或重度的先天性異常,若有重大異常可以選擇終止妊娠,不過有許多介於模糊地帶的疾病或胎兒異常的情況,便會讓父母產生道德上的煎熬,到底該不該生下來?胎兒治療便能稍稍舒緩父母的壓力,台北長庚醫院產科主任蕭勝文談到,「有些疾病,希望能在胎兒時期,也就是還在懷孕中,去介入、改善,這就是胎兒治療。」

28周胎兒胸腔積水 長針引流挽性命

「喜歡新生的喜悅,大於死亡的沉重。」蕭勝文因此選擇婦產科,並在畢業後專攻產科,甚至到英國深造,取得胎兒醫學博士學位。有些疾病在母胎期間治療,反而有更好的預後,如胎兒心律不整、胸腔積水、膀胱積水,都可以於胎兒階段介入治療。他回憶幾年前,曾幫一位28周的胎兒進行胸腔積水引流,透過超音波指引,將長針刺入胎兒胸腔,成功將積水引流到羊水腔,挽救了一個小生命。後來也持續接受許多轉診的相同個案來求助。

胎兒治療進步中 產檢異常便能擬定治療計畫

目前產檢技術發達,能在孕期發現許多先天性異常,如基本的唐氏症篩檢、羊膜穿刺、高層次超音波、NIPT等,都可以事先察覺異常,即使無法在胎兒時期介入治療,如唇額裂寶寶,也能事先擬定好治療計畫,聯絡安排相關科別,一出生即可接受治療。

國際上胎兒治療已經逐漸進步,如「非侵入性的藥物治療non-invasive」、「微創的minimal invasive」、「侵入性的invasive」等,每種疾病治療技術都有進展,不過蕭勝文指出,也並非所有疾病都能介入,目前仍有許多無法突破的問題。也不是所有的案例都能圓滿解決,若遇到孕婦子宮頸閉鎖不全,必須做子宮頸環紮術術,即使成功縫合也可能感染,此時就很難保住胎兒。

圖片

脊柱裂胎兒內視鏡手術 衛福部已核可

台灣累積約有上千名開放性脊柱裂患者,依照疾病輕重可能併發神經障礙,無法自主排泄、正常行走。國外已有許多成功開腹替胎兒手術再縫合繼續妊娠、安全生產的案例,蕭勝文也於去年成功向衛福部申請核准新技術,利用胎兒內視鏡治療開放性脊柱裂胎兒,全球成功案例超過千例,但亞洲很少,長庚醫院通過訓練及衛福部嚴格審核才開始收案。

但脊柱裂的手術,並不會讓胎兒完全痊癒,嚴重者未來走路還是可能受到影響,蕭勝文表示,胎兒治療並非萬靈丹,「即使醫生說服病人嘗試胎兒治療,也無法保證會治癒,可能只能改善情況,如果無法治癒,多數家屬也會覺得小孩很可憐、很辛苦,最終選擇放棄。」

胎兒治療非萬靈丹 多一個選擇機會

但蕭勝文認為,台灣民眾的醫學常識都比20年前進步許多,對於胎兒治療的接受度也提高許多。同時表示,這條迎接生命的道路,他會繼續走下去,為無法發聲求救的胎兒貢獻一己之力,挽救小生命,帶給家庭希望。

資料參考:https://www.drstevenshaw.com/

下級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