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料庫 (備有3,600+文章供參考)

點擊"所選分類", 文章會顯示在>>>所有分類的最下方!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體重指數" 計算器

BMI Calculator

填入你的重量及高度


你的體重指數BMI是

0


健康才是真財富

你會輕的一點嗎?

你很健康呀!

你已超重!

你已在肥胖指數中!

提議? 提議? 提議?

疾病與醫療

三歲翁小妹妹,因為腦炎導致頑固性癲癇,每日持續反覆嚴重抽搐,合併癲癇腦病變,導致意識障礙、終日臥床。在藥物與生酮飲食治療後,病情仍未改善,前往台大醫院診治進行評估後,決定以微創的方式,進行複雜的大腦半球切開手術治療,並和美國神經外科微創癲癇手術專家合作,成為全台首例!經過手術後,翁小妹癲癇發作完全消失,恢復正常意識,神經功能也顯著改善。 疱疹病毒引發腦炎 竟造成腦部神經異常放電 台大醫院小兒神經科范碧娟醫師表示,因腦炎而合併癲癇的比例,占1到2成。腦炎形成原因,以單純性疱疹病毒最常見,像是EB病毒、流行性感冒等類型的病毒,也都有可能引起腦炎。當病毒侵襲腦部反覆發炎,導致神經元不穩定,影響神經細胞膜異常放電,傳到肢體而產生癲癇,或是意識上的變化。 范碧娟,說像翁小妹這類案例,剛開始透過全基因檢測,排除是基因突變造成,也沒有免疫系統方面的疾病。只因1歲10個月時得過腦炎,雖然好了。卻在2歲時出現癲癇症狀,這種在腦炎發生後,造成持續性局部癲癇併發症,醫學名詞簡稱為EPC。這類癲癇在文獻上,若以抗癲癇藥物通常無法控制,最好的治療還是以手術為主。 頑固型癲癇占2至3成 多方面評估治療方法

在台灣癲癇盛行率約占0.5~1%,其中頑固型癲癇,又占2至3成。台大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楊士弘說明,頑固型癲癇意即使用二種以上藥物,仍然每個月持續發作,剛開始還是先以抗癲癇藥物治療,但若無法完全控制,才會進一步考慮是否使用生酮飲食,或是迷走神經刺激,甚至,評估採取手術的方式治療。 楊士弘指出,大腦半球癲癇手術,早期大多進行半腦切除,將一半的大腦組織移除,手術工程浩大且風險高。為了降低創傷與感染出血、水腦症等併發症,開刀方式逐漸減少腦部切除範圍,著重切斷大腦間的連結神經束;這次更是全台首例,邀請美國微創癲癇手術專家 Dr. Sandi Lam醫師共同進行微創半腦切開手術。 微創半腦切開手術 分離左右大腦連結治癲癇 楊士弘強調,這例微創半腦切開手術,僅打開一個6公分長的頭皮傷口與4公分乘以2公分的顱骨開窗,在內視鏡與顯微鏡輔助下,經由兩側大腦間的縫隙與腦室空間,由上到下,將胼胝體、顳葉海馬、基底額葉等連結神經束切斷,在沒有切除任何大腦組織下,順利分離兩側大腦連結。 整個手術長達七小時,過程相當順利,楊士弘說明,將女童正常右腦與不正常左腦之間所有的連結切斷後,讓右腦能正常發育不受干擾,並藉由後續復健方式,恢復左腦喪失的部分功能。術後女童癲癇獲得改善,意識恢復正常。由於長時間癲癇造成腦部功能退化,目前積極進行兒童專業復健課程,促進腦部發育,重新發展各項神經與認知功能。

創傷小、恢復快 微創手術嘉惠頑固性病患 台大兒童癲癇治療團隊建議,因為腦部病變產生癲癇疾病的患者,若藥物與其他非手術治療效果不佳者,應盡早接受專業評估,研判是否適合以開刀方式來控制癲癇發作、改善腦部功能、與促進腦部發育。台灣神經科團隊將持續提供創傷小、恢復快、效果好的治療方式,嘉惠頑固性癲癇的病患。

51歲男子因吞嚥疼痛到受不了,到臺中慈濟醫院耳鼻喉門診就醫。耳鼻喉部主任吳弘斌檢查後,發現病人頸部右側腫塊為扁桃腺腫瘤轉移,病理報告確認為扁桃腺癌,經重裝防護動手術,終於能順利放療與化療。吳弘斌呼籲,癌症都有治療黃金期,即使疫情升溫,醫護人員會謹慎防疫保護病人,千萬別因恐懼,腫瘤拖到無法處理。

吞嚥困難頸部痛 拖半年才就醫

王先生早發現自己吞嚥困難與疼痛,卻害怕疫情期間就醫。門診時,吳弘斌主任發現王先生右頸部腫塊,合併症狀出現半年多,不能再拖。他告訴王先生,醫護人員均會依衛福部感染管制指引與臺灣頭頸部外科醫學會發布COVID-19流行時的頭頸癌外科手術建議,確保病人及手術相關人員安全。

王先生PCR採檢確認為陰性後,辦理入院,在吳主任安排下,做胃鏡、腹部超音波、核磁共振、骨骼掃描等檢查,排除食道癌、肝轉移可能性後,執行頭頸部手術,病理報告確認為扁桃腺癌,順利繼續進行放射線治療與化學治療。

疫情升溫怕就醫 癌症療程不能停

疫情升溫,大眾難免擔心就醫的安全性,但癌症腫瘤進程無法停止,該治療還是必須要治療,否則腫瘤愈長愈大,甚至無法治療反而更糟。吳弘斌主任認為,不同期別的口腔癌病人,可以搭配疫情狀況做相對應調整。如果是惡性早期,仍建議趕快在治療黃金期手術,避免腫瘤變大後續難以處理。

不只口腔癌,其他癌症與重大疾病也都有治療黃金期,癌症變化不會等人。吳弘斌呼籲,大家配合政府宣導減少不必要的外出,但有任何身體不適還是要立即就醫檢查,進行必要治療。

「把教育拉出教室,在世界、在台灣任何地方等能夠改變人的工作,就是教育。」遴選委員代表吳靜吉教授在「堉璘台灣奉獻獎」頒獎典禮上如此讚美得獎者。今(107)年第二屆「堉璘台灣奉獻獎」日前揭曉,奉獻獎得主「財團法人瑪利亞社會福利基金會」創辦人、台灣多重身心障礙療育的先驅莊宏達醫師致詞時呼籲,「只要我們願意,每一個人都可以無私的奉獻,就連小學生都可以做扶弱濟貧的社會公益,愛可以成為我們的一種日常生活方式。」

圖片

莊醫師起心動念 重視每一個生命

民國70年,莊宏達醫師在台中順天醫院主持小兒科部門,來求診的患者,經常有身心障礙的孩子,而且有越來越多的趨勢,這些孩子不僅需要治療,還需要漫長的復健;也因此,莊宏達醫師在醫院成立小兒復健部門。5年後,莊宏達醫師自行開業,在診所二樓開闢育兒教室照顧這些孩子。

民國77年,在台中照育肢體殘障和腦性痲痺的孩子超過30年的澳洲籍老醫師郭瑞琳醫師欲告老還鄉,可是他手中仍有10多位孩子,莊宏達醫師毅然決然接下這個重擔,為台中身心障礙的孩童成立「瑪利亞社會福利基金會」。

為最孱弱的孩子伸援手 3千多個障礙者家庭靠山

從「瑪利亞基金會」成立時的16位孩子,直到2018年,包含已成年的服務對象,總計服務人數已達3,743人。在服務人數暴增之下,莊宏達醫師陸續於台市中區成立「瑪利亞啟智學園」,提供日間照顧,並於霧峰購地成立「教養家園」,專門提供全日型的照顧。至此,服務對象從剛出生到60歲以上的身心障礙者,從輕度到極重度,從幼兒早療到成年,從輕度可以輔導就業,到極重度需要臥床照顧,協助這些障礙者及其家庭,能夠獲得良善的照顧、支持及喘息。

「瑪利亞基金會」也設立社區就業中心與社區居住中心,希望教育成年心智障礙者具備工作技能,提升身心障礙者的自尊和工作權,達到獨立生活,回歸社會的最終目標。

俠醫濟貧扶危40年 盼愛成為眾人日常

莊宏達醫師行醫近40年,濟困扶危,救助老弱無依者,無私奉獻,雖已年逾70仍致力於極重多障的照護服務。除勉勵民眾助人,讓愛成為日常生活的方式,他也鼓勵,「每個人只要不低估自己的能力,並願意慷慨付出,並不需要像史懷哲遠赴非洲或德雷莎修女到印度加爾各答,就在我們身邊的社區生活圈內,發現許多人有身心上的需求。」

下級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