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料庫 (備有3,600+文章供參考)

點擊"所選分類", 文章會顯示在>>>所有分類的最下方!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體重指數" 計算器

BMI Calculator

填入你的重量及高度


你的體重指數BMI是

0


健康才是真財富

你會輕的一點嗎?

你很健康呀!

你已超重!

你已在肥胖指數中!

提議? 提議? 提議?

疾病與醫療

阿勳有糖尿病卻貪杯中物,每次喝酒總要喝到爛醉如泥才肯罷休,適逢年終尾牙旺季,更是幾乎天天被朋友架回家,沒想到有天回家,老婆幫他更換衣物時,發現他全身發燙,下體還飄出噁爛的惡臭味,睪丸腫大如哈密瓜,被老婆緊急送醫,確診「佛尼爾氏壞疽」(Fournier’s gangrene),幸運撿回一命。

佛尼爾氏壞疽 傷口皮下嚴重多重感染

收治該病患的振興醫院泌尿部微創手術科主任蔡昇翰表示,好比青春痘爛掉會化膿,「佛尼爾氏壞疽」是一種病程快速的壞死性筋膜炎,好發在肛門、會陰、外生殖器周邊和尿道等傷口,如果沒有緊急進行清創手術,死亡率高達100%,即使妥善治療仍高20%-30%死亡率。

醫師進一步解釋,「佛尼爾氏壞疽」是因皮下遭細菌感染,細菌如「清兵入關」直攻肌肉,且比蜂窩性組織炎嚴重,屬於多重細菌感染,有些菌種還會產氣,「氣體如同在皮下開鑿隧道,把皮膚和肌肉分開,讓細菌繼續蔓延。」

常見的感染來源有三,包含低端腸道(如直腸腫瘤、手術或創傷後併發症);生殖泌尿道(如尿道狹窄、手術或創傷後併發症);周邊皮膚感染(如毛囊發炎、外傷感染)等。

圖片

比蜂窩性組織炎嚴重 救命有三關鍵

「佛尼爾氏壞疽」初期症狀類似蜂窩性組織炎,局部患部出現紅腫熱痛,部分患者患部觸碰時會發出「嗶嗶啵啵」摩擦聲,類似搓揉塑膠袋的聲響,代表皮下充滿氣體。蔡昇翰提到,沒有及時治療的壞疽與膿瘍沿著皮下快速推展,嚴重會廣泛圍皮膚的發黑壞死,也可能合併發燒、發冷、倦怠、暈眩、喘不過氣等全身系統性症狀。

「佛尼爾氏壞疽」是所有泌尿科醫師最同頭痛的疾病,蔡昇翰強調,治療首先要救命,維持血壓、心跳等,並使用廣效抗生素,另外細菌在皮下無處可去,清創傷口對預後非常為關鍵,「在傷口開洞讓細菌跑出來,且因為充滿膿液、且積累很久,味道會瀰漫開刀房,洗都洗不掉,畢生難忘。」

蔡昇翰補充,糖尿病是佛尼爾氏壞疽重要的危險因子,20-70%患者同時合併有糖尿病,此外25-50%患者酒精成癮,其他原因造成的免疫功能低下,也是佛尼爾氏壞疽的危險因子,若正常人有足夠免疫力,應不至於太擔心。

圖片

醫師提醒,佛尼爾氏壞疽是緊急而且致命的感染症。對於糖尿病,酒精成癮或免疫不全的壞疽高危險群,會陰部位的小傷口或小手術必須要謹慎應對。萬一不幸感染惡化成壞疽,早期症狀診斷(紅腫熱痛)與即時的清創手術是保住性命的不二法門。

急性腎損傷與慢性腎臟病在全球都逐年增加,雖然臨床上已有許多治療可延緩慢性腎臟病惡化,但並無法完全阻止末期腎臟病發生;對於急性腎損傷的治療,除了支持療法以外,目前並無有效的治療,所以研究急性腎損傷進展至慢性腎臟病的機轉進而研發治療的藥物與策略至為重要。

急性腎損傷 治療後8成仍會惡化成慢性腎臟病

臺大醫院團隊發現,急性腎損傷患者就算腎功能在支持治療下恢復,經過八年的追蹤,有超過八成的患者會惡化成慢性腎臟病或末期腎臟病。目前已證實,腎臟血管周細胞在慢性腎臟病的傷害中,不僅會喪失製造促紅血球生成素與穩定微血管的功能,還會轉分化成促成腎臟結疤的肌纖維母細胞。

動物去甲基化藥物 可阻止慢性腎臟病發生

此次突破性的研究成果發現,在急性腎損傷的動物腎臟中,血管周細胞會大量增生與活化,但在腎功能恢復後,約有20%的血管周細胞仍會留存在腎臟中,呈現出容易增生、促進結疤但喪失穩定微血管的功能,造成後續慢性腎臟病的發生,而且若再次發生急性腎損傷會造成更厲害的腎臟傷害。

經由進一步的機轉研究,同時發現血管周細胞的基因體因急性腎損傷引起維持正常功能的基因高度甲基化,這些基因包含Ybx2在內的四個轉錄因子,促使血管周細胞在腎功能恢復後仍繼續保有促進腎臟結疤萎縮與喪失穩定微血管的記憶。

開啟治療新頁 突破性成果登國際知名期刊 

腎臟科林水龍醫師、朱宗信醫師與周鈺翔醫師的研究團隊發表突破性成果於國際知名期刊「The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在這研究的發現之前,學界普遍認為無任何治療可阻止急性腎損傷後發展成慢性腎臟病與末期腎病。The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於2020年8月4日刊登此一突破性成果。該期刊的主編與審查者讚賞本研究適時解決了「無方法可治療或防止

急性腎損傷進展成慢性腎臟病」的難題,並「開啟了急性腎損傷進展至慢性腎臟病的研究與治療的新頁」。

因為急性腎損傷的發生標記了未來發生慢性腎臟病的高度風險,期待在後續的臨床試驗中證實「使用去甲基化的藥物抹除表觀遺傳記憶可阻止急性腎損傷進展至慢性腎臟病」,以大幅促進人類健康與減少慢性腎臟病相關的治療支出。

「老有所依」是每個人心中的願望,那麼,在現行的醫療體系與健保制度下,我們能否「老有所醫」呢? 經過4年的波折,立法院終於在本次會期結束前完成《長期照顧服務法》立法,未來只要經過醫師專業評估為「身心失能」6個月以上,符合需要生活及醫事長期照顧者,家屬即可以居家式、社區式等方式,透過照護機構聘僱合格的照護人員,此外,長照法另增列「喘息服務」,讓自行照顧失能失智者能有休憩時間,而患者則由照護人員暫時接手照護,此立法目的在於兼顧照護者的身心健康。本法預計兩年後上路,全台約有76萬家庭受惠。 生物科技公司經理黃榮宗表示,台灣已逐漸邁向老年化國家,長照問題由此而生。當長照法推動後,第一線的社區性篩檢的重要性增加,因健保制度與醫界推動家庭醫師、社區醫師的政策下,若慢性病人需要監控、照護,多由基層的醫護人員協助。試想,倘大病小病都到醫學中心、大醫院就醫,對健保資源無疑是浪費,在長照法推動後,為何在地醫療逐漸重要的原因。 黃榮宗說,除了銀髮族外,三大長期照護患者是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骨質疏鬆患者,這三種病患都有相同特質,就是「很難根治,但卻可以控制」,需要長期監控健康狀況與身體機能。若是能利用具有初篩功能的儀器來測得數據,在將數據傳上雲端系統,由醫師做專業評估,同時,也可讓在外工作的子女能隨時觀看父母、長輩的身體狀況。若是發現家中長輩忘了測血糖、忘了回診,雲端系統可通知三方,避免就醫中斷,治療功虧一簣。 最理想的狀態是長期照護者在地方衛生所、診所就醫,由社區醫師針對數據做判斷,可避免健保、藥物資源浪費,而且,地方醫師較能掌握病患的病情,可及時提供患者專業建議,若發現有任何不適,也可進一步至大醫院送醫。黃榮宗指出,台南市政府與衛生局的行動醫院,由醫師下鄉至台南市的每個角落去替民眾做初篩,今年已邁向第13年,每年透過初篩可檢測出高達數十位的未被發現的癌症患者,讓這些患者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也可節省健保與醫療資源,讓銀髮族與長照者都能「老有所醫」。

下級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