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料庫 (備有3,600+文章供參考)

點擊"所選分類", 文章會顯示在>>>所有分類的最下方!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體重指數" 計算器

BMI Calculator

填入你的重量及高度


你的體重指數BMI是

0


健康才是真財富

你會輕的一點嗎?

你很健康呀!

你已超重!

你已在肥胖指數中!

提議? 提議? 提議?

疾病與醫療

22歲的黃奕勝,8歲時爬樓梯就喘、咳嗽出血,家長以為是氣喘、心臟病,跑遍全台各大醫院,看了小兒科、胸腔科、心臟科,最後才確診為肺動脈高壓。當時醫師宣判活不過2年,但他不願放棄並積極接受治療,4年前終於等到肺臟移植機會,如今持續服藥,身體狀況良好。

國內患者僅300名

據統計,肺動脈高壓盛行率為每100萬人約15至20人,目前國內僅300名患者。中華民國心臟學會肺高壓工作小組主委、台大醫學院心臟科榮譽教授曾春典指出,肺動脈高壓是因肺動脈血管病變,心臟必須用力才能將血液送出,造成心臟負荷過大,嚴重恐心臟衰竭致死,屬於罕見疾病。

5大症狀要注意

曾春典醫師表示,肺動脈高壓症狀不明顯,多數患者常掛錯診,平均需看4位醫師才能確診,延誤2年才開始治療,導致病情更快惡化,增加死亡率,提醒民眾若出現喘、咳、血、腫、暈等5大症狀,應儘速至心臟科、胸腔科及肺動脈高壓門診檢查。

藥物健保給付嚴格

台灣兒童心臟學會肺高壓研究主委、台灣兒童胸腔暨重症醫學會理事長、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小兒科部主任戴任恭指出,肺動脈高壓無藥可治癒,又稱「不是癌症的癌症」,過去只能使用心臟衰竭藥物治療,現在已有肺動脈高壓藥物,終生服藥可穩定控制病情,但藥價高昂每月約10萬元,需申請健保審查核准才能給付。

舉辦公益活動

為響應5月5日世界肺高壓日,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今年發起「『階』力傳愛-關懷肺動脈高壓公益活動」,將於5月7日、8日、14日、15日在台北101,7日、8日在高雄捷運左營站,邀請民眾爬樓梯及吹氣球,親身體驗肺動脈高壓患者的感受,提升社會大眾對肺動脈高壓的認識。

菸齡高達40年的80歲的蔡姓老翁,40年來,每天都會抽最少一包菸的量;最近老翁出現咳嗽症狀,還咳出白痰,但卻沒有發燒情形,家人以為是小感冒,帶至診所看診,拿藥吃了近三個星期,卻不見咳嗽好轉,家人帶至醫院胸腔內科看診,赫然發現罹患肺癌。 胸腔內科葉啟源主任表示,病患的右肺有顆1.5公分的腫瘤,經細針切片檢查後,確診為鱗狀細胞肺癌第一期,但因為病患年邁,體力不佳,因此無法積極的進行手術與化學治療,評估患者病症後,安排進行顱外軀體立體定位放射治療(SBRT),經5天療程後,已獲得控制,至今已追蹤9個月,腫瘤已經消失而且沒有復發。 葉啟源醫師指出,早期的肺癌並沒有特殊的症狀發生,通常出現的都只是一般呼吸系統疾病所共有的症候群,如咳嗽、痰血、氣悶、胸痛等,很容易被患者或家屬以為是感冒或輕微不適,而被忽視;如夠有所警覺,咳嗽過久都沒有好轉跡象時,就應該到大醫院進行相關檢查,以利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所謂的顱外軀體立體定位放射治療,是指立體定位放射手術及3D影像導引放射治療,針對體積較小的腫瘤以單次較高劑量的放射線照射,藉由精準的病灶定位,給予腫瘤有效的破壞,提高治療的效果,也避免傷害周圍的正常組織。葉啟源主任解釋,這項技術的優點在於減少癌症病患每天往返醫院的舟車勞頓,患者身心壓力也會比較小,得到較好的生活品質。醫師說,以往的傳統放療,患者可能需要花近2個月的時間,進行近30-35次放射治療才能完成整個療程,不只是患者,連照護者身心壓力都極大。 葉啟源主任強調,SBRT這項技術並非適合各類癌症病患,目前僅對於原發性早期肺部及肝膽單一病灶之惡性腫瘤治療效果較佳;因此當病患有這類治療需求時,應和主治醫師仔細溝通是否適合其個別特殊情況,討論具體的診斷、預後和治療所可能產生的副作用,訂定適合病患個人的治療計劃。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新生兒黃疸在新生兒身上普遍可以觀察到。黃疸的發生是因為體內膽紅素濃度上升而表現,而膽紅素是血紅素代謝過程的產物,依照每個嬰兒的代謝能力和相關身體狀況會有所差異。正常的新生兒剛出生的時候不應該有黃疸,出生後第2、3天逐漸上升,在第5天左右到達最高值,第2週開始下降。

非正常、病理性黃疸5特徵 特別早發、過久為警訊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小兒科主治醫師黃信中說明,依照高黃疸定義不同,2、3成到甚至一半的新生兒,可以在第1週觀察到高黃疸現象。絕大多數的黃疸是無害的,但少數有特殊原因、黃疸數值異常高或是持續很久,則需考量是否有特殊致病因素並考慮治療。不正常的黃疸或是病理性的黃疸有幾個現象:

1)特別早發/

例如第1天就出現黃疸,常和溶血性疾病有關,需積極治療。

2)上升過快/

表示體內有大量膽紅素被產生,如溶血性疾病。

3)總膽紅素數值過高/

過高的膽紅素可能通過血腦屏障,對基底核造成神經傷害,這也是新生兒黃疸最想要避免的併發症。

4)直接型膽紅素過高/

意味肝臟排出膽紅素的機轉有問題,可能有膽道閉鎖、新生兒肝炎等嚴重肝膽疾病,須積極治療。

5)過久的黃疸/

超過2星期的黃疸均應檢驗是否有直接型膽紅素過高的現象,排除可能的病理性高黃疸原因。

餵食不佳、體重增加不理想等 都屬於黃疸高風險族群

所有新生兒在回家前都會測量黃疸數值,幫助評估高黃疸的風險。其他如餵食不佳、體重增加不理想、24小時內出現黃疸、溶血性疾病(如和母親血型不合或是蠶豆症)、不足月的新生兒、頭血腫、身上有瘀青或是前一胎有高黃疸的狀況,都是黃疸風險較高的族群。爸媽應諮詢新生兒單位,了解自己的寶貝是否屬於高風險的族群,注意大便尿量和相關餵食狀況,依照醫師建議是否需追蹤黃疸數值。適當的餵食量可以避免脫水和減少肝腸循環造成的高膽黃素血症。

正規照光治療黃疸 不建議自行以日光照射

核黃疸的發生會早成永久的神經傷害,新生兒黃疸治療目的就是為了避免可能的神經傷害發生,但全世界目前對於到底多高的數值和什麼狀況會發生核黃疸並沒有非常明確的瞭解,所以各國的治療標準並不一致。再加上考量嬰兒本身相關風險因素的有無、出生天數對應黃疸治療建議數值的不同,每個黃疸開始治療的數值會有差異。

照光治療是目前最有效且普遍使用於高黃疸的治療方式,可以有效降低需要換血治療的機會。照光治療需在醫療單位進行,只有特定波長的藍光有促進膽紅素排出的效果,照光的方式、器材和在嬰兒身上所應達到的照度也有一定的標準,護理也需注意相關的副作用。

不建議以日光照射,除了效果不佳,還有曬傷、高體溫、脫水甚至死亡的風險。觀察新生兒黃疸的狀況應該在白色日光燈下施壓皮膚觀察底色,其他顏色的光線容易使觀察失真,即使經過訓練用肉眼也無法精確的判斷黃疸的程度,所以必須視狀況用經皮黃疸測量或是抽血檢查幫助判斷是否需追蹤或是進一步照光治療。

嬰兒吃飽對於預防黃疸很重要 哺乳、補充要注意

寶寶有吃飽是預防黃疸很重要的事,正確良好的哺餵可以降低高黃疸的發生率,所以出生後應盡早開始哺乳,確定嬰兒擺位及含乳姿勢正確,並了解嬰兒有喝到奶水的表現。如進食量不夠、體重降低太多或有脫水的狀況比較容易發生高黃疸,必要時可考慮補充擠出來的母奶或是配方奶。

黃疸時停止母乳哺餵並非必要,接受照光治療通常可以持續哺餵母乳。黃疸太高、持續太久或是寶寶有其他狀況如活力尿量減少、對照大便卡顏色太淡等應就醫做一步診治。黃疸很常見,但嚴重高黃疸並不多,爸媽如能對黃疸有進一步的認識,可以降低發生高黃疸的風險和減少不必要的焦慮。

(文章授權提供/優活健康網)資料來源: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

下級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