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料庫 (備有3,600+文章供參考)

點擊"所選分類", 文章會顯示在>>>所有分類的最下方!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體重指數" 計算器

BMI Calculator

填入你的重量及高度


你的體重指數BMI是

0


健康才是真財富

你會輕的一點嗎?

你很健康呀!

你已超重!

你已在肥胖指數中!

提議? 提議? 提議?

疾病與醫療

台灣人口老化速度快,明年將進入高齡社會,許多問題也逐漸浮現。專家指出,老年人比例增加,中風、失智、巴金森氏症患者也越來越多,容易發生咀嚼吞嚥障礙,造成營養缺乏,病情容易惡化。

老化指數提升 腦神經病變患者增

根據台灣咀嚼吞嚥障礙醫學學會估計,目前全台約有30萬人發生咀嚼吞嚥障礙。台灣咀嚼吞嚥障礙醫學學會理事長黃純德指出,隨著國內老化指數提升,衍生的腦神經病變疾病也將增加,患者因神經肌肉病變、協調能力不好,以及口咽部組織構造異常等原因,會造成咀嚼吞嚥障礙問題。

咀嚼吞嚥障礙 併發症問題多

黃純德理事長強調,當病患發生咀嚼吞嚥障礙問題,會導致營養缺乏、脫水、免疫力低下,甚至窒息及吸入性肺炎等併發症,也會引起痛苦、憂心等心理障礙,社會隔離、脫離等情形。

長期營養照護 胃造口、腸造口較佳

黃純德理事長指出,目前國內針對咀嚼吞嚥障礙問題,仍停留在插鼻胃管的階段,其實,對於需要長期營養照護的患者來說,胃造口及腸造口是更適合的選擇,可提供更多的營養需要量,維持患者的體力及免疫力,並且減少痛苦,減輕照顧者的心理與時間壓力。

【健康醫療Line健康,加入好友更快活】LINE@ ID:@healthnews

75歲陳老伯,有抽菸、高血脂病史,從多年前偶發下肢疼痛且日益嚴重,走不到50公尺就得停下來休息,原以為只是肌肉受傷不適,貼許多痠痛貼布均未見改善,近日因下肢冰冷、疼痛到無法行走至急診就醫,由國泰綜合醫院心臟外科侯紹敏主任收治,發現足背動脈沒脈搏搏動,確診是下肢動脈栓塞。經心臟外科團隊進行血栓清除術,心臟內科接續經皮動脈血管成形術,讓病人免於開刀房及心導管室往返,也降低因肌肉缺血壞死導致的截肢風險。

典型周邊血管疾病

以上案例為臨床上常見的典型周邊血管疾病,主要為粥狀動脈硬化常造成下肢股動脈(大腿處的血管)、膕動脈(小腿處的血管)等部位因血管狹窄阻塞,導致血流不足的疾病。

5%病人5年內恐面臨截肢命運

侯紹敏主任指出,下肢動脈栓塞好發於40歲以上族群、癮君子、糖尿病、高血壓及高血脂病人,約有1/3的患者會以間歇性跛行症狀表現,即是走路時兩腳或一腳會痛,大部分影響的部位為小腿肚附近,病人無法持續走遠路,休息後疼痛會緩解;不過隨著時間增長,疼痛症狀會加劇,約5~10%的病人會因血管阻塞越來越嚴重,休息時也無法緩解疼痛症狀,甚至在足部出現潰瘍、壞死的情形,更嚴重時,甚至有5%的病人在5年內必須面臨截肢的命運。

治療從改善危險因子著手

侯紹敏主任表示,治療方面可先從改善危險因子著手,因此戒菸、治療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才能阻斷周邊動脈阻塞疾病惡化。藥物方面則可透過抗血小板抗凝血類藥物預防周邊動脈阻塞合併心血管和腦血管疾病;血流改善劑藥物改善阻塞部位缺血情況,以改善間歇性跛行症狀。

治療成功率高、成效佳

若阻塞嚴重或藥物治療無效時,動脈阻塞長度較短者,則可進行經皮動脈血管成形術,利用氣球擴張和血管支架置放技術,將阻塞血管打通,手術成功率約95%;動脈阻塞長度較長者且接近關節處,則應優先考慮外科血管繞道手術,即是利用靜脈血管或人工血管來取代阻塞動脈血管的功能,以改善周邊組織缺血的情形,手術成功率可達97%。術後症狀和生活品質常可獲明顯改善。

平時可運動、溫水泡腳來舒緩症狀

檢查之後若是輕微的症狀,很多人會問可做些什麼來加以改善?侯紹敏主任建議,多活動、運動對肢體循環改善是有幫助的;此外要注意保暖,用溫水泡腳(大約攝氏四十幾度可接受的溫度)是很不錯的舒緩方法,但不建議泡湯或洗三溫暖,因為會使全身血管擴張、增加身體耗氧量、心跳加快,恐負擔過大、增加大動脈剝離的急性危機。

小腿疼痛、腫大、冰冷 應即刻就醫

最後侯紹敏主任呼籲,民眾若發現自己小腿疼痛、腫大或有冰冷情形,應即刻就醫診斷,診斷上可藉由下肢對上肢動脈收縮壓比(ABI)、動脈血管超音波、動脈血管造影術及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血管造影術等檢測周邊動脈阻塞的位置、範圍及程度,以做出正確的診斷及治療。千萬勿於自家中反覆亂貼痠痛藥布或熱敷治療,以免延誤就醫時間,造成無法挽回的截肢命運。

迎接暑假到來,但許多學生得面臨各式各樣考試外,畢業生更得面對求職壓力,若長期處於壓力下卻不懂得如何紓壓,恐怕會使焦慮症、憂鬱症等找上門;精神科主任丁碩彥指出,想要改善壓力不適問題,其實可利用簡易的腹式呼吸法,幫助紓緩症狀。

腹式呼吸其實是來自東方修行技巧,根據研究顯示對於心理減壓有良好效果,尤其可以免除接受抗焦慮類的精神藥物治療,所引起的副作用問題;丁碩彥說,只要能正確學習腹式呼吸法的方法,隨時隨地都可以拿出來使用。

主任丁碩彥進一步說明,首先由鼻子吸氣,且嘴巴吐氣,將注意力轉移到隨著呼吸起伏的肚子上,緩慢且規律的呼吸,初期可將手輕放肚子上,幫助感覺腹部有隨著呼吸跟著律動,讓呼吸自然的發生,最好每天多次且密集的練習,效果會比每天僅做一次且長時間練習更好。

壓力每天都會持續累積,因此必須頻繁的練習腹式呼吸,才能幫助放鬆;丁碩彥提醒,包括焦慮症、憂鬱症、自律神經失調等患者都適合多嘗試以腹式呼吸法,幫助改善壓力適應不良問題,養成習慣,自然而然就不怕壓力找上門。

下級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