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料庫 (備有3,600+文章供參考)

點擊"所選分類", 文章會顯示在>>>所有分類的最下方!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體重指數" 計算器

BMI Calculator

填入你的重量及高度


你的體重指數BMI是

0


健康才是真財富

你會輕的一點嗎?

你很健康呀!

你已超重!

你已在肥胖指數中!

提議? 提議? 提議?

疾病與醫療

一名37歲的男性病人,日前因脖子有腫脹情形,而至奇美醫學中心一般外科主治醫師陳漢坤門診求診。病人長期有夜間睡眠品質不好的問題,經檢查後發現該病患頸部分別有一個7公分和2公分的甲狀腺腫瘤,造成氣管壓迫,使病人夜間睡眠品質不佳,與醫師討論後接受經口內視鏡甲狀腺切除手術,恢復良好。

甲狀腺腫瘤造成頸部壓迫 需手術治療

甲狀腺位於頸部中的氣管前方,擔任著調節新陳代謝、生長速率還有其他身體系統如心跳速率、體溫等的功能,但是它的重要性常常被人忽略,是一個沉默器官。甲狀腺也會出現功能上或是腫瘤方面的問題,在功能方面有甲狀腺功能亢進或甲狀腺功能低下症;前者病人會有心悸、焦慮、失眠、體重減輕、無力、凸眼等症狀;後者易有畏寒、憂鬱、反應遲鈍、體重增加、心跳變慢、消化不良、貧血等問題。

在腫瘤方面則是會有外觀上的腫塊、聲音沙啞、頸部壓迫(吞嚥問題、呼吸不順暢或睡眠中止等問題)、甚至是甲狀腺癌的可能性。由於病人已產生壓迫的症狀,陳漢坤醫師建議病人採取手術治療,然而患者因工作情形,相當在意手術後頸部會留下明顯疤痕,與醫師討論後,同意選擇接受經口內視鏡甲狀腺切除手術,術後無留下任何傷口,恢復良好,順利回歸工作崗位。

新式經口內視鏡甲狀腺手術 傷口位於下嘴唇內側不留疤

甲狀腺的疾病容易出現在女性病人,尤其是年輕的族群,因之前傳統的甲狀腺手術,會在手術後留下脖子前方的一道疤痕,讓許多病人就此退卻。自從內視鏡手術開始發展之後,可以把手術疤痕轉移到一些不顯眼的地方,如腋窩、乳(房)暈線及髮際線等。

而早期的經口內視鏡甲狀腺手術,傷口位於舌頭下,是真的經過口腔來手術,手術後會有較多的不舒服感及併發症,很快就在國際上不被採用。而新式經口內視鏡甲狀腺手術,傷口則是位於下嘴唇內側,病人對傷口的感覺,就像偶爾嘴唇被牙齒咬破的感覺一樣,並不會有太嚴重的傷口疼痛感,因口腔黏膜癒合能力極佳,恢復後也幾乎無疤痕,對於擔心手術造成傷口美觀問題的病人,提供一個很好的選擇。

花蓮慈濟醫院團隊以生物材料攜帶當歸西藥開發治療腦癌新藥已進入第二期臨床試驗,如今再開發奈米當歸西藥鼻噴劑,初步發現相對於口服可增加腦部十倍的量。林欣榮院長因而獲國際著名期刊Nature《自然》邀請撰專文在「聚焦傳統中醫藥」主題中分享,其中還包括近期開發中草藥治療疾病並以茉草、艾草為例治療新冠肺炎等研究。

治療腦癌新藥 第二期臨床試驗初步結果佳

慈濟醫療團隊從二○○六年開發以生物材料攜帶當歸西藥治療腦癌的新藥,不僅關鍵技術取得多國專利,並通過美國FDA及臺灣食藥署認證。林欣榮院長指出,這項新藥在治療惡性腦瘤的動物試驗結果是增加2.44倍的存活率;目前正進行第二期臨床試驗,初步的結果優於動物實驗,這期間也曾以恩慈療法幫助惡性腦瘤復發無藥可醫的病人。

奈米當歸西藥鼻噴劑 有效增加存活率

這次在《自然》焦點分享的內容,主要是研究團隊進一步設計奈米外殼以利藥物停留在細胞內的研究新發現。副研發長韓鴻志教授指出,開發奈米當歸西藥鼻噴劑目前運用在動物實驗上,可有利於藥物停留於腦內;相對於口服,可增加約十倍的量停留在腦內,可更有效治療、增加腦瘤小鼠的平均存活率。

淨斯本草飲 對抗病毒、提升幹細胞能力

研究部黃志揚副院長指出,基礎科學實驗室和臨床研究顯示,淨斯本草飲具有對抗多種新冠病毒突變株的潛力。在基礎科學實驗中,也證實可有效對抗老化相關疾病,可改善減少幹細胞中的抗衰老蛋白並提高其自我更新潛力,並維持脂肪幹細胞的端粒長度以避免老化。

此外,黃志揚副院長強調,淨斯本草飲還具有抑制癌症及保護神經細胞(提升受損器官的自噬清除率)的潛力,且於第二型糖尿病小鼠模型中發現,飲用八週即可改善糖尿病小鼠的代謝活性,期待淨斯本草飲不僅能為受疫情所苦的病人貢獻心力,更能守護高齡長者的健康。

在台灣,不少老人家深受膝蓋退化疼痛之苦。為了讓民眾避免因走路姿勢不正確,長期過度磨損而引起退化性關節炎,中正大學機械工程系副教授楊智媖與大林慈濟醫院合作,開發一款「智慧型護膝」。這款智慧護膝結合穿戴式輔具與手機APP,不僅即時檢測步行當下的膝蓋彎曲角度,也能警示彎曲角度是否過當,提醒使用者修正動作,未來更將持續開發偵測關節受力的功能。

避免關節炎惡化 穿戴智慧型護膝檢視行走姿勢

「有的老人家想說膝蓋已經在痛,因為疼痛不敢走路,更不想出門,結果整天悶在家裡久坐,讓關節炎更惡化。」由於中正大學機械系副教授楊智媖專門研究人體下肢力學,讓大林慈濟醫院膝關節中心主任呂紹睿特地找上門,洽談共同設計一款針對退化性關節炎預防的智慧型護膝。楊智媖表示,適當且正確的運動能幫助膝關節排除發炎物質,希望讓不論是一般民眾,還是有膝關節炎困擾的中老年人在穿戴保護膝蓋的同時,也能檢視行走的姿勢,從日常生活中保養膝關節。

APP測量上下樓膝關節狀態 使用者調整彎曲角度

中正大學團隊已開發智慧型護膝的原型及專用的手機APP,只要配戴這款智慧護膝,透過護膝上的感測器就能立即監測膝關節彎曲的角度,並回報顯示在APP上。該智慧型護膝除了一般人在平地行走、快走,還能測量上下樓、爬山上下坡的膝關節狀態。而APP也將不同彎曲程度的資訊繪製成圓餅圖,劃分安全、危險等範圍,讓使用者能即時對照圓餅圖呈現的膝關節姿勢,調整適當的彎曲角度。

腳彎曲超過50度APP亮紅燈 可警覺膝蓋角度過大 楊智媖指出,APP在正常步行的狀態下會顯示綠燈,但如果支撐地面的一腳彎曲超過50度,則會呈現紅燈,彎曲時間太久也會出現紅色警示。此外,中正團隊的技術更能直接從人體姿態明確辨別支撐腳,當穿戴護膝的下肢沒有受力,APP則顯示空白的擺動狀態,楊智媖指出,下肢懸空時,膝蓋彎曲的角度再大都不會受傷,只有腳踏在地面上,膝蓋才會因角度和受力造成傷害。

推廣膝關節退化預防觀念 提高智慧型護膝附加價值  楊智媖計畫持續開發偵測步行時膝蓋關節承受的力量值,強化智慧型護膝的功能,也將和呂紹睿醫師一起推廣膝關節退化預防的觀念。楊智媖表示,未來將提高APP的附加價值,讓醫師親自穿戴智慧型護膝的原型,利用APP的定位功能實際在嘉義地區走一遭,示範正確走路姿勢,並建立地圖資料庫,免費開放讓民眾參考不同地形時,應留意膝關節的使用、行走速度等資訊。

下級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