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料庫 (備有3,600+文章供參考)

點擊"所選分類", 文章會顯示在>>>所有分類的最下方!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體重指數" 計算器

BMI Calculator

填入你的重量及高度


你的體重指數BMI是

0


健康才是真財富

你會輕的一點嗎?

你很健康呀!

你已超重!

你已在肥胖指數中!

提議? 提議? 提議?

疾病與醫療

嘴巴又破了嗎?老一輩的人常說,嘴巴破洞是因為「火氣大」,但真的是如此嗎?一名40多歲家庭主婦,口腔黏膜反覆破裂且身體出現多處破皮,長期就醫治療也未見改善,甚至常因感染而接受抗生素治療,困擾不已,幸好後來經免疫風濕科檢查,確診為「天皰瘡」,經適當治療一年半,皮膚狀況才逐漸好轉。

嘴破分顏色!表面偏紅色 小心「天皰瘡」提高死亡風險

台中榮民總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醫師黃文男表示,口腔破裂的起因很多,一般咬破嘴巴的傷口屬於「鵝口瘡」,表面呈黃白色,幾天後即可自動痊癒。但若是嘴破部位表面呈現偏紅色、破皮狀,小心可能是特殊的自體免疫抗體攻擊皮膚表層導致的「天皰瘡」!

值得注意的,天皰瘡不僅造成反覆性口腔潰瘍,也會造成全身各處皮膚出現界線清楚的破皮。而皮膚是人體很重要的防禦系統,可抵抗外在的細菌,並具有保濕功能,一旦天皰瘡發作,皮膚喪失保護性,抵抗力變差,便容易造成感染、潰瘍和脫水,嚴重時如同重度燒燙傷患者,需進行包裹保護,甚至入住加護病房接受特別照護。

由於患部感染或脫水等症狀,及其可能導致的敗血症和心力衰竭等嚴重病症,研究顯示,天皰瘡患者的死亡風險比一般人高3倍。

找回穩定膚況! 天皰瘡治療武器聰明選

如何戰勝天皰瘡,找回健康呢?目前天皰瘡無法根治,但透過適當的治療,仍可穩定控制病情,降低復發和死亡風險。黃文男醫師表示,在治療上,過去以類固醇為主要選擇,但類固醇存在「有吃有效,沒吃沒效」的問題,且患者長期使用易有水牛肩、青蛙肚、月亮臉、骨質疏鬆、白內障等副作用。

然而,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近年天皰瘡的治療終於在生物製劑的加入後出現新曙光。試驗顯示,生物製劑可降低B淋巴細胞的抗體製造,抑制免疫反應,幫助9成天皰瘡患者達到疾病完全緩解的治療目標,且擺脫類固醇的使用。

半年內3次嘴破或身體破皮 天皰瘡警訊不輕忽

黃文男醫師強調,天皰瘡在各個年齡都可能出現,除具有遺傳因子的發作機率較高之外,環境、情緒和壓力等因子也都可能干擾免疫系統,誘發天皰瘡。民眾若在有治療的情況下,仍然發生半年內3次以上嘴破或全身皮膚破皮的情況,應提高警覺,可能是天皰瘡的警訊,應盡快至免疫風濕科做進一步的檢查,必要時配合醫囑,積極治療,有助找回自在人生,擺脫破皮的疼痛生活。

邁入高齡化社會,台灣長者接受老花眼鏡的視野準備好了,聽損觀念卻遠遠落後。台北榮民總醫院耳鼻喉部耳科主治醫師廖文輝表示,許多聽損者對助聽器輔助仍多有負面刻板印象,就算聽不清也不願面對,而產生溝通障礙、社交疏離。

聽損長者逾100萬人 無症狀難察覺、失智風險高

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65歲以上長者每3人就有1人有聽損狀況,在台灣,聽損者就超過100萬人,卻非人人都有正確接受聽損矯正。

耳鼻喉科賴盈達醫師表示,聽損不會造成紅、腫、熱、痛而常常被忽略,如未矯正將影響生活、家庭與工作。美國學者Frank Lin發表研究指出,重度聽力障礙者罹患失智的風險最多比無聽損者高出4.94倍。

助聽器矯正讓生活回正軌 助聽50•60精彩更及時

廖文輝醫師說,老年性聽力障礙約從50歲開始,配合活動「助聽50•60精彩更及時」提醒50到60歲民眾要注意聽力狀況,建議每年一次聽力檢查,如果聽損值達50-60分貝,就算中度聽損,日常對話、溝通都會有問題,就該採取助聽器矯正。

業者打造行動聽力中心 聽檢、衛教一把罩

考量許多長者行動不便,就有業者強調「安心、便利、精彩」,還特別砸重金打造行動聽力中心,配備高規格檢測儀器、國際級標準服務,讓行動不便長者能接受到府聽檢、衛教諮詢、助聽器試聽服務,維持聽力健康;甚至提供50個月的助聽器設備保固,讓聽損者長者不必擔心助聽器保養維修的問題。

科技融入生活 AI助聽器模擬大腦聽覺

助聽器選擇應有盡有,近期也有國外「微耳掛型AI智慧助聽器」引入台灣,能模擬大腦聽覺,記憶用戶在不同環境中的聲音設定,以用戶的偏好調整音質、音色,搭配手機APP,無需配戴耳機就能把手機音訊直接導入助聽器,看影片、通話都沒問題,甚至有專屬音樂聆聽模式能處理高難度音頻呈現,還能串流電視盒讓電視聲音直達耳朵。

現代社會日愈重視生活品質,銀髮族活動也更豐富多元,登山、看電影、聽交響樂、唱歌、跳舞,聽力都不能缺席,呼籲民眾有聽損問題應積極矯正,精彩不必受限。

75歲的洪先生長年咳嗽,吃過許多藥仍未改善,直到詳細檢查才確診為肺腺癌,且已擴散到肋膜。台大醫院李章銘醫師表示,外科切除手術難以完全清除擴散於肋膜間的腫瘤細胞,所以治療上以化學或標靶治療為主,但治療現況並不理想也容易復發。這類患者一般存活僅約1年左右。

直到後來利用光動力治療,在手術前注入一種光致敏劑,可以讓腫瘤細胞吸收特殊的光波,細胞在刺激下產生自由基造成腫瘤毒殺現象,配合積極手術與傳統治療,不論局部控制與長期存活都獲得明顯的改善。

空污嚴重,肺癌現在已經躍居國人癌症死因的第一位,隨著光動力治療技術的普及與純熟,癌末病患未來將有更多重生可能。

下級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