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料庫 (備有3,600+文章供參考)

點擊"所選分類", 文章會顯示在>>>所有分類的最下方!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體重指數" 計算器

BMI Calculator

填入你的重量及高度


你的體重指數BMI是

0


健康才是真財富

你會輕的一點嗎?

你很健康呀!

你已超重!

你已在肥胖指數中!

提議? 提議? 提議?

疾病與醫療

現代人聞癌色變,其中大腸直腸癌又位居癌症之首,知名藝人、導演罹患腸癌過世或正在與腸癌搏鬥的人數更多;且治療過程中許多病人擔心保不住肛門等,更造成身體與心理極大煎熬。中國附醫國際醫療中心副院長暨外科部部長陳自諒表示,治療大腸直腸癌可以多科團隊的方式,結合各科專業,為病人擬定個人化的治療計畫,達到更好治療效果,保留肛門比例可達95%。

保不住肛門 身心受煎熬

5年前,55歲的蕭先生在他院確診出罹患直腸癌,腫瘤離肛門口只有約5公分,醫師告知他「肛門要切掉,留不住了」,蕭先生沮喪萬分,輾轉到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診治,手術之後不僅保住肛門,術後追蹤5年也未復發,維持健康生活。

保留肛門比例 高於美國平均水準

保留肛門比例是治療大腸直腸癌的重要指標,中國附醫直腸外科主任柯道維表示,根據科內統計,有高達95%的大腸直腸癌病人接受微創手術;病人保留肛門比例更高達95%,美國平均水準為64%(National cancer data base美國癌症資料庫)。

預後未復發 維持生活好品質

除了蕭先生的例子,2年半前,64歲林先生因排便不順而求診,確診罹患低位直腸癌,腫瘤距離肛門口6cm,但大小有13.6cm,先經過5周新輔助性電化療之後,再接受達文西機械手臂低位直腸切除術,術後追蹤至今病情穩定,沒有發現局部復發或轉移。

細膩分工 多科整合微創手術

柯道維主任表示,中國附醫直腸癌卓越團隊在「術後快速恢復路徑」與「經自然孔洞微創傷口手術」均獲得SNQ國家品質標章;更整合包含放射影像科、核子醫學等科,利用核磁共振和正子攝影提供準確清晰的影像檢查判讀。定期舉辦病例討論會,由腫瘤內科、大腸直腸外科、一般外科、放射腫瘤科、病理科共同討論訂出專屬病人的治療流程,以提高癌症治療預後、執行微創手術比例和保留肛門比例,大大降低局部復發和轉移比例;並配合中西醫整合治療,降低病人化療的不適感,提供療期中更好的生活品質。

26歲的吳先生,從小手腳關節有黃色脂肪瘤,一直不以為意,直到爸媽都確診罹患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家族進一步做了基因檢測後,發現一家12口罹患罕病。醫師推估,國內約有5萬名患者,較一般民眾得到早發性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高20倍以上,最嚴重就是心肌梗塞;但目前僅400多人確診。

基因突變 膽固醇代謝異常

台北榮民總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常敏之表示,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的成因,是患者基因突變影響膽固醇代謝機制,導致體內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濃度變高,容易造成動脈狹窄、阻塞,引起心臟血管疾病。

同合子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 5成有冠心病

常敏之醫師說明,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分:異合子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HeFH)、同合子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HoFH)。前者從雙親之一遺傳到突變基因,後者從雙親同時遺傳到突變基因;若未接受治療,患者在20歲時,即有5成以上會出現冠狀動脈心臟病等心臟血管疾病。

關節、眼瞼有黃色瘤

中華民國血脂及動脈硬化學會理事長葉宏一指出,正常人的血液中總膽固醇應低於100mg/dL,罹患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者則為200mg/dL以上,甚至高達500mg/dL以上。常見的症狀是在手肘、膝蓋及腳後跟的關節部位,或眼睛角膜周圍出現白環及上下眼瞼出現黃色瘤。

新針劑PCSK9降血脂

葉宏一理事長強調,患者應嚴格監控血中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未成年應低於135 mg/dL,成人應低於100mg/dL,而已發生心血管疾病或糖尿病,則應低於70 mg/dL,以避免心血管疾病併發症的風險。除了養成健康的生活及飲食外,還需搭配降膽固醇藥物治療;對於嚴重高血脂症患者,目前已有新藥注射針劑PCSK9 抑制劑,可進一步降低膽固醇。

少油少肉也會得糖尿病? 一名56歲的陳姓婦人,身材微胖,有高血壓病史,無糖尿病家族史,平時重視養生,三餐自己煮且飲食清淡。健康檢查卻發現糖化血色素7.0,空腹血糖126,被診斷為糖尿病。

吃好又吃巧 低醣選材吃得更健康

台南市立醫院醫師王威傑表示,陳姓婦人平時早餐食用麥片、牛奶搭配水果;午餐低油、少肉、多蔬菜,卻得吃兩碗飯維持飽足感;晚餐則份量減半,深夜飢餓時,會喝碗紅豆湯充饑,但麥片、水果、飯、紅豆湯都是單位體積裡含醣較多的。在醫師建議下,改採豆類、堅果、魚類等非醣類、非加工的新鮮食材,在未開立血糖藥的情況下,成功藉由低醣飲食調整血糖。

王威傑醫師補充,陳姓婦人罹患糖尿病的關鍵不在於油而在醣。一般人熱量來源,可分為醣類、脂肪、蛋白質三大類,若能將每日醣類的攝取量訂定在130克以內,大約占熱量來源的20%~25%比重,就是低醣飲食。

低醣飲食控制血糖波動 擺脫糖尿病找上門

王威傑醫師提醒,低醣飲食中油脂、蛋白質沒有特別限制,可維持飽足感,不會因飢餓而貪食。低醣飲食搭配好的油質,對身體有害的糖化終端產物會減少,血糖就不會上升,且糖化血色素、飯後血糖等指標都會改善,不但可預防糖尿病的產生,更是糖尿病患者的最佳飲食對策。

下級分類